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闽南语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主要传播于闽南地区、台湾省及东南亚,以其丰富的积淀、深厚的根基、独特的魅力,培育、滋养、联系和吸引着闽南地区人民、广大台湾同胞和东南亚侨胞,鲜明地向世人昭示了全世界华人、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音同文、血脉相连的历史渊源。本文从分析闽南语广播的优势入手,结合闽南语海外广播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从理论的角度,思考出闽南语海外广播的若干发展策略。
【关键词】闽南语 海外广播 优势 困境 对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闽南语作为我国一种古老的地方方言,却能在海内外广泛传播,并把闽南文化带向全世界。闽南语有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情感及文化传承,闽南语作为海外广播的一种语言,有其潜在的优势和不可预估的重要性。
一、闽南语海外广播的优势分析
1、巨大的受众资源
闽南语又称河洛话或台语,全世界使用闽南语的人数至少在七千万以上。闽南语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闽南语指的是与福建闽南语能通话或者通话困难比较小的各地闽南方言。广义的闽南语除了包括狭义所属的地区外,还有广东的潮州、雷州地区,海南地区以及浙江、江西、广西、江苏、四川等某些地区或地方的闽南语。
此外,在日本、美国、加拿大、南美洲一些国家以及欧洲、大洋洲的不少地方,甚至连非洲一些地方的华人华侨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说闽南语的;在世界各地绝大多数的唐人街,使用的主要语言也是闽南语。闽南语是我国除了汉语之外的第二大语言体系,其在我国海内外文化传播交流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由此可见,闽南语受众市场细分明确,规模庞大。在分众化趋势下,明确清晰的受众细分,有利于受众的准确定位,实现广播的精准覆盖。
2、深沉的故土情怀
闽南语起源于晋代“永嘉之乱”,当时中原一带大批汉人躲避战乱,举家南迁;唐五代之后,更有大批汉人从中原入闽。这些来自河南洛阳一带的汉人,带来了所谓“十五音系统”的中原口音,后与当地原始闽越方言融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闽南语”。逃难、冒险、野性、开放、进取的闽南人,在南朝至唐朝之间,就开拓出闻名中外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永乐年间,郑和依靠闽南人主要是泉州人的帮助,七下西洋。闽南人大举外迁,则始于明末清初。泉州南安人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迎来大批的外乡人来台。反清复明失败以及为了生计和躲避战乱,300年间,又有大批闽南人迁往东南亚地区。以海为家,以出洋、经商为生活常态的闽南人,在历史长河中,在沧桑岁月轮回中,逐渐形成了“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豪放义气、兼容并蓄的个性。无论何朝何时,无论身处何地,他们心目中的“家”永远在中国,漂洋过海承载的是永远不变的儒家思想,爱国、爱乡,成为他们亘古不变的朴素情怀。
3、语言的无穷魅力
闽南语,是闽南人先祖在长时间不断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同化,完整地保留了两汉时代的古汉音,也就是中原标准音,因此,闽南语,素有中国“语言活化石”之称。闽南语是在特定区域、特定环境中形成的独特语言文化,它承载和记录着太多的沧桑,蕴含着极其厚重的情感,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语言的独特魅力。用闽南语播报新闻,更容易促进节目的“本土化”,提高质量,增进传播效果。
4、新闻更具贴近性
在新闻学理论中,贴近性原则至关重要。闽南语具有简洁、形象、生动、朴实等众多特点,用闽南语播报新闻、阐述观点,就像邻里说事,家长里短,富有平民化、生活化,表现方式也颇具多样化,完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居高临下、纯粹说教的宣传口径,在新闻的接近性以及心理天然的贴近性方面,有着与普通话或英语无法比拟的优势,更能引起海外受众的共鸣。求近心理是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最基本的心理因素。研究表明,受众在亲近友好的状态中,在双方心理协调的情况下,最容易接受新闻信息,传播效果也最好。近年来,我国深化新闻改革,无论在新闻的采写上,还是在新闻的播报中,都提倡“三贴近”原则,要用平民化视角,尽可能地满足受众求近求新的心理。而在这方面,闽南语具有独特的功用。
5、广播富有感染力
广播节目要提升其收听率,应当尽可能增加口述报道。口述报道就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用口语化的语言,加上现场音响,采访对象的声音组合成的一篇新闻。这种报道形式最大特点是现场感强,形式活泼,容易引起听众的注意。用闽南语进行口述新闻报道,因为闽南语有自己独特的表达特点,有特殊的语音、词汇体系,有非常多散落民间的俚语、习惯语,用这样的语言播报新闻,说故乡的新闻故事,表现故地的旧人、新人,不但十分自然、平实,而且可信度也高,这对于从小就熟悉它的海外华人华侨来说,会感到特别的贴心;而且,用闽南语说新闻,主持人或播音员也未必正襟危坐,也不可能板着面孔,可以调动多种肢体语言加以辅助,更富有感染力。
二、闽南语海内外广播的现状与困境
我国闽南语广播始于1949年6月20日,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闽南语广播的正式开播,面对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广播,主要还是台湾地区。1954年8月1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的闽南语版块《天风海涌》,也正式开播,面对的受众主要是台湾地区,尤其是台湾中南部的民众。
2002年元旦开始,福建“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也开播了闽南语频道,同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闽南语时段改版扩容。
2005年1月1日,福建厦门市也正式开播海峡卫视和闽南之声广播,同年10月,泉州台“刺桐之声”也正式开播。
2008年10月15日一档全新的闽南语地方版节目《祖地乡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频率再次开播了。
我国闽南语海外广播,至今已走过了近60个年头。这些主要面对台湾听众的广播,为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往来交流架设一条便捷沟通的“乡音之桥”。虽然成效很大,但在全球新闻传播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1、困境之一:市场与体制问题
闽南语海外广播,有三条道路可走:官办,完全由国家投资;民办,纯粹的市场化操作;“民办官控”,以市场为主,但必须接受国家政策性导向的控制。完全官办,担负着维护国家利益和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任务,生存自然不会存在问题,但传播策略、技巧,未必会很理想,并且可信度较低,进而直接影响到传播效果。纯粹由市场来操作,必须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办得一定比较活泼、比较贴近受众需求。“民办官控”,市场导向和政策导向之间孰重孰轻是个问题。
2、困境之二:语音的标准问题
闽南语播音,顾名思义就是用闽南语来播音。汉语普通话语音,国家早已进行了强制规范,只有一个标准,而且是单层次的。但闽南语的语音却是多层次的,语音系庞大,有18个声母,比普通话少4个,但韵母最少有85个,声调有7到8个,音节有2300个,而普通话的音节只有1360个。音之多样,写出来字怎么读有困难;如何读,各行其是;有音无字的情况很多,整理和记录都很困难。由于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即使是闽南语分支方言交流起来有时也显得很困难,闽南语层次繁多以及闽南语播音的不可越级性,增加了闽南语播音的难度。作为电台和电视台的闽南语播音,必须首先解决其规范和标准问题。
3、困境之三:受众如何定位细分问题
目前,我国的闽南语广播,主要面对台湾听众,尤其是台湾中南部的民众。随着我国与东盟国家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东盟各国关注中国的程度大大增加,而华人华侨在东盟绝大多数国家,占有相当的份量,他们对祖(籍)国的关注与日俱增,在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关系十分密切。但当前我国的闽南语海外广播,受众定位模糊,细分程度很弱,很不符合形势发展的需要。
4、困境之四:可信度和传播效果问题
当前的闽南语广播策略、技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大而全”和“只褒不贬”,不但不符合客观实际,还大大降低了新闻的可信度和实效。当然,我国目前海外闽南语传播实力不强、传播结构不合理以及影响力较小等方面的因素,也是影响其可信度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闽南语海外广播的战略思考
我国闽南语海外广播的首要目标,就是打“闽南文化”的“侨”牌,团结全世界、尤其是使用闽南语的华人、华侨,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情感交流,传播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在全球舆论尤其是海外闽南语舆论中,塑造良好的民族形象。在新的全球传播形势下,在受众“分众化”的趋势下,利用方言,重新分割受众市场,增加新闻的贴近性,也是广电界关注的一大主题。基于以上考虑,笔者提出以下四项对策思考
1、保护和发展闽南文化,逐步建立结构合理的闽南语海外广播体系
闽南文化是全世界华人华侨、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不可分割的文化见证。加强对闽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促进闽南语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进一步交流和融合,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全世界华人的团结和两岸的和平统一,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闽南语海外广播,应该服从于这种需要,在维护和传承闽南文化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为此,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大力保护和发展闽南文化,政府应当结合对闽南文化的保护,对闽南语海外广播进行重新定位,并将其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给予重点扶持;应当按照“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思路,合理配置广播资源,逐步形成了以中央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龙头,地方各级电台以及一些半官方或民间广播机构等多模式协调发展、相互竞争的海外广播体系,做大做强闽南语广播影视业。把闽南文化与海外广播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闽南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媒体的产业优势,以促进闽南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2、构建和谐规范的闽南语环境,形成有利于海外广播的语言环境
语言是广播的主要表达手段,是信息传播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将各种文化产品连同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行销全世界,除了国力的支撑外,主要依靠的就是语言优势。目前,在全世界使用闽南语人口已超过七千万,尽管流传广泛,但闽南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因此,当前,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闽南语的保护,应当设立闽南语的研究和交流机构,鼓励更多的人参与抢救、研究、保护和发展闽南语;在全球范围内,鼓励大力创作闽南语歌曲,继续举办全世界的闽南语歌手大奖赛;海内外闽南语各有关研究或交流机构,可以经常性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传播、规范和弘扬闽南语,并最终就规范和发展闽南语的用语用字,加以引导和推行,以构建和谐规范的闽南语环境,形成有利于海内外广播的语言环境。
3、制定有效的闽南文化传播策略,营造海外闽南语广播的文化新氛围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民族文化既是独特的,也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民间文化灿若繁星,就以闽南文化为例,其本身就具备极为丰富的精神、智慧资源,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具有普世意义,符合人类文化或文明的共性要求,比如“和而不同”、“和谐共处”的文化价值理念,“民本主义”、“人道主义”等精神,以及开拓进取、“爱拼才会赢”、“敢为天下先”等发展理念等等,已经在我国改革开放实践、闽南蓬勃发展的经济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并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海外闽南语舆论产生重大影响。
早在千百年以前,闽南人就在海外谋生,同时带走祖籍地的宗教信仰及各种文化,并在侨居地传播。因此,如何更好制定系统的闽南文化传播策略,营造有利于海外广播的文化氛围,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4、加强海外闽南语受众研究,注重以语言特色取胜,增强广播效果
老一辈闽南籍华侨华人,过去在出国前,多数是无地、少地的农民和破了产的小手工业者、小商小贩等,文化水平很低,很多人根本不会说普通话,或普通话水平很差;他们的下一代,文化水平较高,但同样不会说普通话,闽南语水平也大大降低。近年来,海外闽南人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由过去主要的“落叶归根”变为现在的“落地生根”;过去鉴于感情因素而与祖国联系,现在,则转为感情、经济、文化并重而与祖国有更加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对故土的文化追求更加热切,思乡情思浓重。
为此,笔者认为,当前闽南语海外广播的节目必须有所创新,应当融入闽南特色的艺术风格,注重以语言特色取胜,首先,必须是一种平民化的风格,是拉家常促膝谈心式的,充满人文关怀,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态度进行播报;其次,要多用一些当地的俚语、俗语或俏皮话;第三,主持人和记者、播音员等应当改变四平八稳的播报方式,根据新闻规律和稿件的实际内容适当调剂自己的感情,溶入自己的见解,进行说新闻。同时,在一些重大的民间节日里,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设置特别节目,加大对海外乡亲的广播,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激起游子思乡的情怀。同时,闽南语广播也应该加强同海内外同行的合作,以联合的资源,打造一个全新强大的闽南语广播网络,扩大传播范围,增强广播效果,提高可信度和贴近性,进一步扩大闽南语在全球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杨浩存,《浅谈闽南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发展》,福建侨联网,2003-11-28
②戴朝阳,《泉州话播音刍议》,《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01
③周长楫,《略说闽南方言──兼说闽南文化》,《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3
④周长楫,《台湾闽南方言略说》,《海峡两岸五缘论——海峡两岸五缘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⑤程曼丽,《论我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大众传播策略》,《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2006-10-16
⑥郭可,《试论我国对外传播中国际受众心理研究》,新浪传媒,2003-10-13
⑦何劲草,《新中国对外母语广播与受众工作》,国际在线,2007-3-26
⑧陈军,《方言新闻节目如何以特色取胜》,《泉州社会科学》,2003-12
(作者:福建日报社主任编辑)
责编:周蕾
【关键词】闽南语 海外广播 优势 困境 对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闽南语作为我国一种古老的地方方言,却能在海内外广泛传播,并把闽南文化带向全世界。闽南语有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情感及文化传承,闽南语作为海外广播的一种语言,有其潜在的优势和不可预估的重要性。
一、闽南语海外广播的优势分析
1、巨大的受众资源
闽南语又称河洛话或台语,全世界使用闽南语的人数至少在七千万以上。闽南语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闽南语指的是与福建闽南语能通话或者通话困难比较小的各地闽南方言。广义的闽南语除了包括狭义所属的地区外,还有广东的潮州、雷州地区,海南地区以及浙江、江西、广西、江苏、四川等某些地区或地方的闽南语。
此外,在日本、美国、加拿大、南美洲一些国家以及欧洲、大洋洲的不少地方,甚至连非洲一些地方的华人华侨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说闽南语的;在世界各地绝大多数的唐人街,使用的主要语言也是闽南语。闽南语是我国除了汉语之外的第二大语言体系,其在我国海内外文化传播交流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由此可见,闽南语受众市场细分明确,规模庞大。在分众化趋势下,明确清晰的受众细分,有利于受众的准确定位,实现广播的精准覆盖。
2、深沉的故土情怀
闽南语起源于晋代“永嘉之乱”,当时中原一带大批汉人躲避战乱,举家南迁;唐五代之后,更有大批汉人从中原入闽。这些来自河南洛阳一带的汉人,带来了所谓“十五音系统”的中原口音,后与当地原始闽越方言融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闽南语”。逃难、冒险、野性、开放、进取的闽南人,在南朝至唐朝之间,就开拓出闻名中外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永乐年间,郑和依靠闽南人主要是泉州人的帮助,七下西洋。闽南人大举外迁,则始于明末清初。泉州南安人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迎来大批的外乡人来台。反清复明失败以及为了生计和躲避战乱,300年间,又有大批闽南人迁往东南亚地区。以海为家,以出洋、经商为生活常态的闽南人,在历史长河中,在沧桑岁月轮回中,逐渐形成了“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豪放义气、兼容并蓄的个性。无论何朝何时,无论身处何地,他们心目中的“家”永远在中国,漂洋过海承载的是永远不变的儒家思想,爱国、爱乡,成为他们亘古不变的朴素情怀。
3、语言的无穷魅力
闽南语,是闽南人先祖在长时间不断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同化,完整地保留了两汉时代的古汉音,也就是中原标准音,因此,闽南语,素有中国“语言活化石”之称。闽南语是在特定区域、特定环境中形成的独特语言文化,它承载和记录着太多的沧桑,蕴含着极其厚重的情感,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语言的独特魅力。用闽南语播报新闻,更容易促进节目的“本土化”,提高质量,增进传播效果。
4、新闻更具贴近性
在新闻学理论中,贴近性原则至关重要。闽南语具有简洁、形象、生动、朴实等众多特点,用闽南语播报新闻、阐述观点,就像邻里说事,家长里短,富有平民化、生活化,表现方式也颇具多样化,完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居高临下、纯粹说教的宣传口径,在新闻的接近性以及心理天然的贴近性方面,有着与普通话或英语无法比拟的优势,更能引起海外受众的共鸣。求近心理是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最基本的心理因素。研究表明,受众在亲近友好的状态中,在双方心理协调的情况下,最容易接受新闻信息,传播效果也最好。近年来,我国深化新闻改革,无论在新闻的采写上,还是在新闻的播报中,都提倡“三贴近”原则,要用平民化视角,尽可能地满足受众求近求新的心理。而在这方面,闽南语具有独特的功用。
5、广播富有感染力
广播节目要提升其收听率,应当尽可能增加口述报道。口述报道就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用口语化的语言,加上现场音响,采访对象的声音组合成的一篇新闻。这种报道形式最大特点是现场感强,形式活泼,容易引起听众的注意。用闽南语进行口述新闻报道,因为闽南语有自己独特的表达特点,有特殊的语音、词汇体系,有非常多散落民间的俚语、习惯语,用这样的语言播报新闻,说故乡的新闻故事,表现故地的旧人、新人,不但十分自然、平实,而且可信度也高,这对于从小就熟悉它的海外华人华侨来说,会感到特别的贴心;而且,用闽南语说新闻,主持人或播音员也未必正襟危坐,也不可能板着面孔,可以调动多种肢体语言加以辅助,更富有感染力。
二、闽南语海内外广播的现状与困境
我国闽南语广播始于1949年6月20日,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闽南语广播的正式开播,面对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广播,主要还是台湾地区。1954年8月1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的闽南语版块《天风海涌》,也正式开播,面对的受众主要是台湾地区,尤其是台湾中南部的民众。
2002年元旦开始,福建“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也开播了闽南语频道,同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闽南语时段改版扩容。
2005年1月1日,福建厦门市也正式开播海峡卫视和闽南之声广播,同年10月,泉州台“刺桐之声”也正式开播。
2008年10月15日一档全新的闽南语地方版节目《祖地乡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频率再次开播了。
我国闽南语海外广播,至今已走过了近60个年头。这些主要面对台湾听众的广播,为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往来交流架设一条便捷沟通的“乡音之桥”。虽然成效很大,但在全球新闻传播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1、困境之一:市场与体制问题
闽南语海外广播,有三条道路可走:官办,完全由国家投资;民办,纯粹的市场化操作;“民办官控”,以市场为主,但必须接受国家政策性导向的控制。完全官办,担负着维护国家利益和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任务,生存自然不会存在问题,但传播策略、技巧,未必会很理想,并且可信度较低,进而直接影响到传播效果。纯粹由市场来操作,必须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办得一定比较活泼、比较贴近受众需求。“民办官控”,市场导向和政策导向之间孰重孰轻是个问题。
2、困境之二:语音的标准问题
闽南语播音,顾名思义就是用闽南语来播音。汉语普通话语音,国家早已进行了强制规范,只有一个标准,而且是单层次的。但闽南语的语音却是多层次的,语音系庞大,有18个声母,比普通话少4个,但韵母最少有85个,声调有7到8个,音节有2300个,而普通话的音节只有1360个。音之多样,写出来字怎么读有困难;如何读,各行其是;有音无字的情况很多,整理和记录都很困难。由于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即使是闽南语分支方言交流起来有时也显得很困难,闽南语层次繁多以及闽南语播音的不可越级性,增加了闽南语播音的难度。作为电台和电视台的闽南语播音,必须首先解决其规范和标准问题。
3、困境之三:受众如何定位细分问题
目前,我国的闽南语广播,主要面对台湾听众,尤其是台湾中南部的民众。随着我国与东盟国家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东盟各国关注中国的程度大大增加,而华人华侨在东盟绝大多数国家,占有相当的份量,他们对祖(籍)国的关注与日俱增,在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关系十分密切。但当前我国的闽南语海外广播,受众定位模糊,细分程度很弱,很不符合形势发展的需要。
4、困境之四:可信度和传播效果问题
当前的闽南语广播策略、技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大而全”和“只褒不贬”,不但不符合客观实际,还大大降低了新闻的可信度和实效。当然,我国目前海外闽南语传播实力不强、传播结构不合理以及影响力较小等方面的因素,也是影响其可信度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闽南语海外广播的战略思考
我国闽南语海外广播的首要目标,就是打“闽南文化”的“侨”牌,团结全世界、尤其是使用闽南语的华人、华侨,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情感交流,传播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在全球舆论尤其是海外闽南语舆论中,塑造良好的民族形象。在新的全球传播形势下,在受众“分众化”的趋势下,利用方言,重新分割受众市场,增加新闻的贴近性,也是广电界关注的一大主题。基于以上考虑,笔者提出以下四项对策思考
1、保护和发展闽南文化,逐步建立结构合理的闽南语海外广播体系
闽南文化是全世界华人华侨、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不可分割的文化见证。加强对闽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促进闽南语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进一步交流和融合,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全世界华人的团结和两岸的和平统一,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闽南语海外广播,应该服从于这种需要,在维护和传承闽南文化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为此,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大力保护和发展闽南文化,政府应当结合对闽南文化的保护,对闽南语海外广播进行重新定位,并将其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给予重点扶持;应当按照“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思路,合理配置广播资源,逐步形成了以中央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龙头,地方各级电台以及一些半官方或民间广播机构等多模式协调发展、相互竞争的海外广播体系,做大做强闽南语广播影视业。把闽南文化与海外广播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闽南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媒体的产业优势,以促进闽南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2、构建和谐规范的闽南语环境,形成有利于海外广播的语言环境
语言是广播的主要表达手段,是信息传播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将各种文化产品连同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行销全世界,除了国力的支撑外,主要依靠的就是语言优势。目前,在全世界使用闽南语人口已超过七千万,尽管流传广泛,但闽南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因此,当前,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闽南语的保护,应当设立闽南语的研究和交流机构,鼓励更多的人参与抢救、研究、保护和发展闽南语;在全球范围内,鼓励大力创作闽南语歌曲,继续举办全世界的闽南语歌手大奖赛;海内外闽南语各有关研究或交流机构,可以经常性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传播、规范和弘扬闽南语,并最终就规范和发展闽南语的用语用字,加以引导和推行,以构建和谐规范的闽南语环境,形成有利于海内外广播的语言环境。
3、制定有效的闽南文化传播策略,营造海外闽南语广播的文化新氛围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民族文化既是独特的,也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民间文化灿若繁星,就以闽南文化为例,其本身就具备极为丰富的精神、智慧资源,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具有普世意义,符合人类文化或文明的共性要求,比如“和而不同”、“和谐共处”的文化价值理念,“民本主义”、“人道主义”等精神,以及开拓进取、“爱拼才会赢”、“敢为天下先”等发展理念等等,已经在我国改革开放实践、闽南蓬勃发展的经济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并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海外闽南语舆论产生重大影响。
早在千百年以前,闽南人就在海外谋生,同时带走祖籍地的宗教信仰及各种文化,并在侨居地传播。因此,如何更好制定系统的闽南文化传播策略,营造有利于海外广播的文化氛围,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4、加强海外闽南语受众研究,注重以语言特色取胜,增强广播效果
老一辈闽南籍华侨华人,过去在出国前,多数是无地、少地的农民和破了产的小手工业者、小商小贩等,文化水平很低,很多人根本不会说普通话,或普通话水平很差;他们的下一代,文化水平较高,但同样不会说普通话,闽南语水平也大大降低。近年来,海外闽南人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由过去主要的“落叶归根”变为现在的“落地生根”;过去鉴于感情因素而与祖国联系,现在,则转为感情、经济、文化并重而与祖国有更加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对故土的文化追求更加热切,思乡情思浓重。
为此,笔者认为,当前闽南语海外广播的节目必须有所创新,应当融入闽南特色的艺术风格,注重以语言特色取胜,首先,必须是一种平民化的风格,是拉家常促膝谈心式的,充满人文关怀,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态度进行播报;其次,要多用一些当地的俚语、俗语或俏皮话;第三,主持人和记者、播音员等应当改变四平八稳的播报方式,根据新闻规律和稿件的实际内容适当调剂自己的感情,溶入自己的见解,进行说新闻。同时,在一些重大的民间节日里,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设置特别节目,加大对海外乡亲的广播,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激起游子思乡的情怀。同时,闽南语广播也应该加强同海内外同行的合作,以联合的资源,打造一个全新强大的闽南语广播网络,扩大传播范围,增强广播效果,提高可信度和贴近性,进一步扩大闽南语在全球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杨浩存,《浅谈闽南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发展》,福建侨联网,2003-11-28
②戴朝阳,《泉州话播音刍议》,《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01
③周长楫,《略说闽南方言──兼说闽南文化》,《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3
④周长楫,《台湾闽南方言略说》,《海峡两岸五缘论——海峡两岸五缘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⑤程曼丽,《论我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大众传播策略》,《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2006-10-16
⑥郭可,《试论我国对外传播中国际受众心理研究》,新浪传媒,2003-10-13
⑦何劲草,《新中国对外母语广播与受众工作》,国际在线,2007-3-26
⑧陈军,《方言新闻节目如何以特色取胜》,《泉州社会科学》,2003-12
(作者:福建日报社主任编辑)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