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作文教学浅谈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gaobl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作文水平里。因为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认知能力、思辨能力、想象力等等能力的有效方法。离开了作文教学,就背弃了语文学习的本质,遗失了母语学习的终极目的,限制了交流,影响了祖国语言的发展。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只有深刻认识语文教学的实质,避免肤浅的文字游戏,将课堂引向深入,尊重学生个性,为培养真人而努力。正如先哲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想使学生“洞明”与“练达”就必须有的放矢,加强指导。
  一、指导观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作文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本源去写些空话、套话、假话,不能为生活服务,必定毫无意义。那么,怎样使自己作文有意义呢?只有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用品味的心态更深刻的感悟生活,感激生命,对前途充满憧憬,积极地讴歌生命。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就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认知社会、理解人生、心存高远,会逐渐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善待万物,发愤图强,完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指导。教师必须放得开,收得拢,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让学生走进自然,欣赏祖国河山的壮美;走进田野,体会劳动的神圣与美好;走进城市,感受祖国建设事业日新月异的变化;走进军营,学习军人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绝不能将学生拘囿在课堂里坐井观天,屋中建屋,纸上谈兵,作无病呻吟的苍白文章。应该向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所希望的那样“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
  二、指导积累,让学生从阅读中吸收营养
  生活给了学生感性的知识,怎样才能上升到理性高度?只有读书,读书不仅能积累知识,更能在潜移默化中体悟到写作方法,比教师为了让学生应考,将文章分解成支离破碎的试题给学生训练的收获大的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问题在于考啥就教啥的定式把语文课逼成了学生讨厌的课。因为她失去了趣味性、文学性、人文性,仅剩残缺不全的工具性了。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审时度势,从大语文观的长远出发,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在阅读中积累必须的语文知识,同时让文化的美质陶冶学生,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相得益彰,导引后学。
  三、指导写作,让学生在习作中培养兴趣
  写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但也是各种能力形成的过程,需要大量精力的付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语文教师,自己必须要有写作的爱好,而且必须努力有所成就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的文章经常见诸报刊杂志,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形成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学生一旦认同教师的成就,就会产生一个“磁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产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功效。作文有了动力,评价习作的量就会增大,教师必须勤勉,当面指导为好,切忌流于形式,冲淡学生习作的热情。
  四、指导批改,让学生在批改中享受成功
  应该明白,批改作文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放宽标准,适当降低要求,尽量挖掘习作的亮点,作正面的鼓励。哪怕写的最差的文章,也有其特点,即使一个恰当的用词,一个漂亮的句子,应用的一句诗词或名句,适时的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到他们的进步。对比较优秀的文章,当在课堂上讲评,以作示范。特别优秀者,推荐发表,加强动力。我们要牢记詹姆斯的话“人性中最深刻的本性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五、鼓励创新,让学生在创新中发展智力
  任何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开发人的智力,促进人的发展。习作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其中个性化特点是最起码的要求。如今琳琅满目的教辅读物,应有尽有的网络资源,它们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因素,那就是抄袭和套用现成文章的恶习开始蔓延,学生习作也鲜有个性,难以反映自己的心路历程了。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累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式的做法,能培养什么能力?教师就必须身体力行,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引导下鼓励学生抒写生命的体验和追求,坚持写下水作文,与学生同甘共苦。从现实生活出发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以个性培养个性,在创新中获得智能的开发。
  六、适时总结,让学生在总结中提升能力
  每次作文的讲评小结是提升作文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优点和不足,成功和失败,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方法的运用和材料的布局,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形成,思维的发展和思想的陶冶诸方面都该有所涉猎。但每一次只能根据学生习作情况突出一、二个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使讲评流于形式。讲评前教师要对学生习作了然于胸,有目的地从不同层次不同高度讲评,使无论是处在哪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教师必须悉心调动学生参与讲评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把习作的兴趣延伸开来,讲练结合,乐在其中,巩固和提升作文能力。
其他文献
运动负荷是指身体练习所给予人体的生理负荷,反映在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身体练习施加于人体的生理负荷所引起的身体机能的变化。合理安排农村初中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就是指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根据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任务、要求、教材特点、学生的素质和教学的条件合理地安排学生、学期、每节课和课堂教学中的运动负荷,使练习与休息互相交替,达到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对于掌握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
期刊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最不经意,却是最好的切入点,是最佳的教育时机。教育没有小事,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可能成为实际的教育行为,小事不小,小中有大。日常教育由许多看似不经意的小事构成,而教育的作用以及科学的育人理念都是通过小事彰显出来的。真正以学生为本的德育应当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着眼,应该做到以小见大,知微见著。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1.关注细节,用宽阔的胸襟容纳学生。教者要有足够宽阔的胸襟,凡
期刊
结合生物学教学实践,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创造性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课堂设疑问难,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鼓舞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力量,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心理成份。用质疑问难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思维得到最大的发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味灌授书本上的知识,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和创
期刊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9—32页上的内容  (二)教材所处地位、作用学习的背景: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本单元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  (三)教材编排特点:1.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引起注意。2.教学“千克”的活动多样。第一,
期刊
如何上好化学绪言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设计趣味化学实验,使学生感受神奇的化学世界  在绪言课里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雪球燃烧、空杯生烟、喷雾作画、清水变牛奶等等。这些实验,现象明显简单易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绪言课借助各类实验引导学生乐学,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期刊
现就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和个人体会,对数学课堂提问技能作点探讨,与同行共勉。  一、提问技能的功能分析  提问技能应具有“反馈、评价、激励、强化、调控”等多项功能。  1.反馈调控功能。教师恰当的提问,可迅速获得反馈信息,并据此对课堂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  2.诊断评价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得如何?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目标达成度的检测有赖于形成性提问作出评价。  3.激励参与功能。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要做好初中化学学生实验,除了必须自觉遵守实验规则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预习实验内容  实验前,要认真复习有关的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程序和操作方法。通过预习,应当对实验内容胸有成竹,以免盲目地“照方抓药”。要牢记实验装置与操作要点,对每个实验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熟悉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一个实验有几个步骤;验证和证明了物
期刊
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人格”。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全新时代,思想观点创新,知识技术创新必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将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  一、语文知识是人才竞争的工具  语文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积淀着人类文化的精华,也积淀着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思想作用,
期刊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体育教师在短跑训练中不注重放松训练,特别是初接受训练短跑的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易出现一些错误动作,会影响运动员技术动作的节奏感,使短跑技术难以完善,不利于提高短跑成绩。所以必须加强训练后的放松意识。  一、易产生错误及纠正方法  (一)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1.抢跑。(1)产生原因: ①有侥幸取胜的心理,猜测枪声起动。②“预备”姿势身体重心过分前移。③竞
期刊
该文章是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历史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获取能力、个性发展,树立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形成学习动机,树立理想和信念,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要实现这一教学任务关键在于如何组织课堂教学。  1.精心设计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