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秉承“崇文励教、育人兴邦”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积极实践“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的发展之路,社会声誉不断提升,谱写了学校办学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校先后被评为“中国特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环保教育示范基地”“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试验学校”“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倡导“乐学致用、学用相长”的科技教育理念,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注重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多维载体相结合,拓展科技教育的新思路,促进学生“乐学致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引领科技教育,启迪学生智慧人生。
一、找准定位,打造科技特色教育
由于区域位置的局限,受制于生源的状况,学校发展一度面临困境,以至于特色学校的创建活动也历经波折,跌宕起伏。从2006年起,为发展计,学校开始积极推进体育艺术、信息科技特色教育;2010年制定的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更是将“特色教育强化工程”作为学校的重点工程之一,致力于全面打造特色教育品牌,提高特色教育的影响力。
2005年,我调任观澜中学校长,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找准定位,提出了“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的发展策略,确立创建“体育艺术、信息科技”教育特色,确定“乐学致用、学用相长”作为我校的科技特色教育理念,并根据学情校情,打造“海陆空三模及NOC大赛培训”等科技特色的重点项目。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全员参与、项目多样、特长突出、成效显著”的科技教育特色。
二、更新观念,加强对科技教育的引导
作为校长,我始终把“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作为思考和实践的重点。2011年,我们诚邀知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山大学陈昌贵教授为我校发展规划把脉,制定了《观澜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开放办学、特色兴校、文化强校”的三大办学亮点,确定“学校改革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特色教育强化工程”等七大工程,致力于实现学校“人本化、科学化、扁平化、精细化”管理。其中“特色教育强化工程”就是以努力实现全面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强化以开放式特色教育课程为依托,高素质师资为保障的体育艺术、信息科技特色,提高特色教育的竞争力与知名度为目的,重点阐述了打造科技特色学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把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摆在提升学校育人的重要位置,作为创新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将其正式纳入学校教育整体规划。注重软件和硬件的投入,积极从人员、经费上予以支持,从时间上予以保障。同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分管领导分工负责,教学处、教科室配合管理网络。对每一项科技活动都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实施方案,形成了校长及行政管理一条线、科技辅导员及学生创新实践一条线、社会及校园实践一条线三者结合的多维成长体系,确保科技创新等教育活动在全体师生中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保证其质量和效果。
三、完善设施,为科技教育提供保障
1. 积极实施信息化改造工程
2005年至今,我校不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用于改造校园信息化建设。面向全体师生开展“信息技术普及培训”,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组织师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比赛和交流。
2. 专项经费保障活动开展
对科技教育经费专门立项(活动、培训、奖励),并将科技经费列入学校财务预算,专款使用,专门审批,做到保证资金使用,保证科技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3. 专门场地提供科普场所
在市、区科协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改建和新建了一批功能室、制作室、展览室,添置了大量的资料、设备和用具,同时也将市科技馆、华大基因、留学生创业园、仙湖植物园、西丽动物园、怡景动漫、观澜版画村等科普基地列为我校科技活动基地。
4. 专门时间开展科技活动
在我校,科技兴趣活动周周有,科技科普知识讲座月月有,科技节年年有。每周一次校园广播科普科技知识节目,每周周五下午第四节开展全校科技综合实践活动,每年定期举办科技艺术节、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普周、科技竞赛周、科普夏令营等活动。
四、搭建平台,丰富科技教育内容
积极推进具有观中校情的科技教育特色的课程建设,不断追求科技教育的新发展,开创科技教育新局面,注重科技教育内容的多样化、活动化以及兴趣化。
1. 内容多样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开展科技活动。
有计划地开展了科普讲座。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身边、社会生活中的科技知识,我校经常邀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校给我们的学生开展科普讲座,普及科学知识。
有目的地开展了参观考察。我校多次组织学生到市科技馆、华大基因、留学生创业园、仙湖植物园、西丽动物园、怡景动漫、观澜版画村等科普基地参观考察,大大地增长学生的科学视野和见识。
有成效地参加了各级科技创新大赛、动漫创作大赛、小发明小制作竞赛。通过这些竞赛,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交际能力。例如,在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的决赛漫画创作项目中,我校荣获5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
外出交流。例如,2011年11月我校以吴润、丘晓霞、陈舒欣同学组成的课题组参加了“2011年度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交流活动”并提交了研究论文,通过让我们的学生和院士专家学者们面对面交流,探讨有关问题,从而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2. 课程活动化:科技与生活相融合,培养创新思维。
活动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教育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从2006年起,我校将每年都开展“科技活动周”。学生在科技周可以参加科学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观察日记等项目等。在不同的年级段开展相应的活动课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锻炼动手能力,激发无限创意。“科技活动周”的举行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增强动手、动脑以及创新能力。
3. 社团兴趣化:普及型与扩展型结合,点燃兴趣火花。
学校现有课内外科技兴趣小组10多个。课内是普及型的,课外是扩展型的;校内是普及型的,校外是扩展型的;校级是扩展型的,班级是普及型的,充分满足了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点燃了学生的兴趣火花。
学校各科技兴趣小组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制作、科技发明、科技实验、科技论文类型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创造发明能力。学校分年级段设立了科技创新、智能机器人、数字媒体(含DV创作、摄影、摄像、电脑制作等)、无线电测向和制作、海陆空三模科技活动训练小组,10位科技辅导员定点定时辅导,让每位学生各找其需,各显所能,践行科技教育“学用相长”。
一、找准定位,打造科技特色教育
由于区域位置的局限,受制于生源的状况,学校发展一度面临困境,以至于特色学校的创建活动也历经波折,跌宕起伏。从2006年起,为发展计,学校开始积极推进体育艺术、信息科技特色教育;2010年制定的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更是将“特色教育强化工程”作为学校的重点工程之一,致力于全面打造特色教育品牌,提高特色教育的影响力。
2005年,我调任观澜中学校长,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找准定位,提出了“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的发展策略,确立创建“体育艺术、信息科技”教育特色,确定“乐学致用、学用相长”作为我校的科技特色教育理念,并根据学情校情,打造“海陆空三模及NOC大赛培训”等科技特色的重点项目。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全员参与、项目多样、特长突出、成效显著”的科技教育特色。
二、更新观念,加强对科技教育的引导
作为校长,我始终把“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作为思考和实践的重点。2011年,我们诚邀知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山大学陈昌贵教授为我校发展规划把脉,制定了《观澜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开放办学、特色兴校、文化强校”的三大办学亮点,确定“学校改革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特色教育强化工程”等七大工程,致力于实现学校“人本化、科学化、扁平化、精细化”管理。其中“特色教育强化工程”就是以努力实现全面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强化以开放式特色教育课程为依托,高素质师资为保障的体育艺术、信息科技特色,提高特色教育的竞争力与知名度为目的,重点阐述了打造科技特色学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把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摆在提升学校育人的重要位置,作为创新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将其正式纳入学校教育整体规划。注重软件和硬件的投入,积极从人员、经费上予以支持,从时间上予以保障。同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分管领导分工负责,教学处、教科室配合管理网络。对每一项科技活动都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实施方案,形成了校长及行政管理一条线、科技辅导员及学生创新实践一条线、社会及校园实践一条线三者结合的多维成长体系,确保科技创新等教育活动在全体师生中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保证其质量和效果。
三、完善设施,为科技教育提供保障
1. 积极实施信息化改造工程
2005年至今,我校不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用于改造校园信息化建设。面向全体师生开展“信息技术普及培训”,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组织师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比赛和交流。
2. 专项经费保障活动开展
对科技教育经费专门立项(活动、培训、奖励),并将科技经费列入学校财务预算,专款使用,专门审批,做到保证资金使用,保证科技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3. 专门场地提供科普场所
在市、区科协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改建和新建了一批功能室、制作室、展览室,添置了大量的资料、设备和用具,同时也将市科技馆、华大基因、留学生创业园、仙湖植物园、西丽动物园、怡景动漫、观澜版画村等科普基地列为我校科技活动基地。
4. 专门时间开展科技活动
在我校,科技兴趣活动周周有,科技科普知识讲座月月有,科技节年年有。每周一次校园广播科普科技知识节目,每周周五下午第四节开展全校科技综合实践活动,每年定期举办科技艺术节、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普周、科技竞赛周、科普夏令营等活动。
四、搭建平台,丰富科技教育内容
积极推进具有观中校情的科技教育特色的课程建设,不断追求科技教育的新发展,开创科技教育新局面,注重科技教育内容的多样化、活动化以及兴趣化。
1. 内容多样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开展科技活动。
有计划地开展了科普讲座。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身边、社会生活中的科技知识,我校经常邀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校给我们的学生开展科普讲座,普及科学知识。
有目的地开展了参观考察。我校多次组织学生到市科技馆、华大基因、留学生创业园、仙湖植物园、西丽动物园、怡景动漫、观澜版画村等科普基地参观考察,大大地增长学生的科学视野和见识。
有成效地参加了各级科技创新大赛、动漫创作大赛、小发明小制作竞赛。通过这些竞赛,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交际能力。例如,在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的决赛漫画创作项目中,我校荣获5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
外出交流。例如,2011年11月我校以吴润、丘晓霞、陈舒欣同学组成的课题组参加了“2011年度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交流活动”并提交了研究论文,通过让我们的学生和院士专家学者们面对面交流,探讨有关问题,从而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2. 课程活动化:科技与生活相融合,培养创新思维。
活动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教育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从2006年起,我校将每年都开展“科技活动周”。学生在科技周可以参加科学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观察日记等项目等。在不同的年级段开展相应的活动课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锻炼动手能力,激发无限创意。“科技活动周”的举行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增强动手、动脑以及创新能力。
3. 社团兴趣化:普及型与扩展型结合,点燃兴趣火花。
学校现有课内外科技兴趣小组10多个。课内是普及型的,课外是扩展型的;校内是普及型的,校外是扩展型的;校级是扩展型的,班级是普及型的,充分满足了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点燃了学生的兴趣火花。
学校各科技兴趣小组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制作、科技发明、科技实验、科技论文类型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创造发明能力。学校分年级段设立了科技创新、智能机器人、数字媒体(含DV创作、摄影、摄像、电脑制作等)、无线电测向和制作、海陆空三模科技活动训练小组,10位科技辅导员定点定时辅导,让每位学生各找其需,各显所能,践行科技教育“学用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