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纵观作业研究历史,辨析作业内涵,追溯作业功能、作业与成绩相关关系等研究轨迹,提出:作业应有围绕课上内容额多种形式,具有生活性和创新性;合理作业时间下的作业量有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但过多作业会适得其反;维持作业的合理数量,要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以及家长层面多管齐动。
【关键词】课外作业;内涵;功能;时间
作业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但在我国课程改革以及高考制度长期存在的背景下,课外作业留不留,从哪个年级开始留,每个年级多大量合适,留哪些形式的作业,作业到底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萦绕于一线教师头脑中的疑问,也是我们亟待清晰的问题。本文纵观作业研究历史,试图从从理论上辨析作业内涵,追溯作业功能、作业与成绩相关关系等研究轨迹,有助于发现课外作业存在的问题,为改进作业设计提供依据。
一、作业的内涵
“作业”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管子·轻重丁》,“行令半岁,万民闻之,舍其作业,而为困京以藏寂栗五谷者过半”,此处的“作业”指“日常生产活动”,与现代文中的“作业”有所差别,与《辞海》中,“作业”是“为了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类似。《学记-大学之教也》中的“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说的是“按照时序进行,必有正式的课业,课后休息时有课外练习,道出了课外练习与课内学习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1985)中认为“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与消化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教育大辞典》(1990)中“家庭作业”的定义为:“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一般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台湾学者陈龙安(1999)在《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认为作业是指学生在学校或者家中所做的各种课程,并指出“作”就是创作,本身具有“鼓励”、“进行”的含义;“业”即篇卷,也是一种工作或学习的过程。所以,“作业”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或创造性工作的本质。库柏(Cooper,2006)等研究人员将作业的概念内涵定义为:“由学校老师布置的在非教学时间完成的任务。”
我国学者朱仲敏(2003)在《美国中小学家庭作业目的的定位研究》一文中,从安排作业主体、完成作业时间和作业功能三个方面,指出“家庭作业是教师设计的,由学生在家里完成的一种学习任务。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对于巩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王月芬(2015)认为课外作业往往是作为课堂学习的继续,常用来巩固、消化、理解或迁移课上已学过的知识,是课堂教学工作的延续,是教学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梳理研究者对作业的定义,发现有三个共同特征:一是作业与课内内容关系密切,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二是作业要在课上之外的时间完成;三是作业具有强制性的属性。有些研究者强调作业含有“创作”的功能,既然是创作的过程,那么作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作业又是工作或学习的过程,作业不仅仅强调结果,写作业的过程也应该被教师和研究者关注。
二、作业内容与类型
夸美纽斯、杜威、克伯屈等国外教育家、思想家,绝大多数都倾向于作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杜威提倡主动性的作业、有用的作业。主动作业有着丰富的领域,除了手工、劳动、游戏和竞技外,还有户外短途旅行,园艺,烹饪,缝纫,印刷,绘画,唱歌,演剧,讲故事,书写等具有社会目的的作业。
奥斯博姆(Osborn)从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方面,指出 “作业中应保持足够比例的,与当前学习内容有关的知识;还应保持一定比例的,对学过内容的系统复习的知识;作业应体现学习内容中的要点。为需要增加练习的学生提供额外作业;避免耍小聪明的,无多大作用的,费事又费时的作业;布置作业时应附带说明目的。”
【关键词】课外作业;内涵;功能;时间
作业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但在我国课程改革以及高考制度长期存在的背景下,课外作业留不留,从哪个年级开始留,每个年级多大量合适,留哪些形式的作业,作业到底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萦绕于一线教师头脑中的疑问,也是我们亟待清晰的问题。本文纵观作业研究历史,试图从从理论上辨析作业内涵,追溯作业功能、作业与成绩相关关系等研究轨迹,有助于发现课外作业存在的问题,为改进作业设计提供依据。
一、作业的内涵
“作业”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管子·轻重丁》,“行令半岁,万民闻之,舍其作业,而为困京以藏寂栗五谷者过半”,此处的“作业”指“日常生产活动”,与现代文中的“作业”有所差别,与《辞海》中,“作业”是“为了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类似。《学记-大学之教也》中的“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说的是“按照时序进行,必有正式的课业,课后休息时有课外练习,道出了课外练习与课内学习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1985)中认为“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与消化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教育大辞典》(1990)中“家庭作业”的定义为:“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一般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台湾学者陈龙安(1999)在《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认为作业是指学生在学校或者家中所做的各种课程,并指出“作”就是创作,本身具有“鼓励”、“进行”的含义;“业”即篇卷,也是一种工作或学习的过程。所以,“作业”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或创造性工作的本质。库柏(Cooper,2006)等研究人员将作业的概念内涵定义为:“由学校老师布置的在非教学时间完成的任务。”
我国学者朱仲敏(2003)在《美国中小学家庭作业目的的定位研究》一文中,从安排作业主体、完成作业时间和作业功能三个方面,指出“家庭作业是教师设计的,由学生在家里完成的一种学习任务。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对于巩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王月芬(2015)认为课外作业往往是作为课堂学习的继续,常用来巩固、消化、理解或迁移课上已学过的知识,是课堂教学工作的延续,是教学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梳理研究者对作业的定义,发现有三个共同特征:一是作业与课内内容关系密切,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二是作业要在课上之外的时间完成;三是作业具有强制性的属性。有些研究者强调作业含有“创作”的功能,既然是创作的过程,那么作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作业又是工作或学习的过程,作业不仅仅强调结果,写作业的过程也应该被教师和研究者关注。
二、作业内容与类型
夸美纽斯、杜威、克伯屈等国外教育家、思想家,绝大多数都倾向于作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杜威提倡主动性的作业、有用的作业。主动作业有着丰富的领域,除了手工、劳动、游戏和竞技外,还有户外短途旅行,园艺,烹饪,缝纫,印刷,绘画,唱歌,演剧,讲故事,书写等具有社会目的的作业。
奥斯博姆(Osborn)从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方面,指出 “作业中应保持足够比例的,与当前学习内容有关的知识;还应保持一定比例的,对学过内容的系统复习的知识;作业应体现学习内容中的要点。为需要增加练习的学生提供额外作业;避免耍小聪明的,无多大作用的,费事又费时的作业;布置作业时应附带说明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