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扶手,是字、句、段、篇的纽带。一、二年级是学生积累词语和初步正确运用词语的关键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1—2学段的词语教学目标是这样定位的: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课文是学习语文的媒介,是“词语”扎根的土壤,低年段的词语教学就应该紧扣文本,让词语在文本中扎根。
1.插图。新部编教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精美无比,是神奇的图画语言,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在可视、可听的情境之中认识事物,自然而真切地感悟这些字词的意思。
《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结合课文的青蛙插图,“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一对大眼睛”,孩子们一目了然。“蹲、披、露、鼓”一连串的动作,让孩子们模仿青蛙的样子学一学,孩子们很有兴趣,词语也变得浅显易懂。
2.简笔画。简笔画可边讲边画,画面从无到有,逐步形成,处于变化之中。这一特点,就必然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因而用简笔画很容易把学生带入词语情境。
《坐井观天》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教师先画一口井,把青蛙的贴画贴在井里面。小鸟飞来,落在哪儿呢?让学生在图上指一指,找到“井沿”。发现 “沿”就是“边”的意思。然后在教室里分别让学生找一找“桌沿”“窗沿”,再说一说还知道什么沿,例如“河沿”“帽沿”“床沿”……这样几笔而成的图画, 让“沿”这一词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十分有趣,毫不费力。
1.视频。有些词语的内涵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有的甚至闻所未闻。比如《大禹治水》中的“泛滥”一词,课文要求联系下文来理解:“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这样的文字,孩子们调动想象虽能感受到一些,但毕竟不深刻。这时,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洪水泛滥视频就能帮助孩子在真实可感中体会“洪水泛滥”的可怕。
2.表演。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学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人物的神态、动作体验感悟。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词语的内容,他们才能真正领悟词语表达的意思,从而加深对重点词句的把握。
《寒号鸟》一课中有两个短语“冻得直打哆嗦”“冷得像冰窖”,仅仅通过朗读,学生还体会不到那彻骨的寒意。如果加上表演,效果就不一样了。学生们一个个瑟瑟发抖、牙齿打战的样子,让教室里的温度仿佛瞬间到达冰点。然后再让孩子模仿朗读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这样朗读起来真实感更强。
1.场景模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我们必须通过教材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仿佛看到课文描写的形象,感受体验,同时又通过所感受的形象形成语感,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玲玲的画》一课,学完课文,我创设了“评奖”这一环节,让孩子们当评委,评一评玲玲的画,并商量颁个什么奖。情境一开放,“评委们”的话就关不住了。当上评委,孩子们不仅激动,更是摆出一副“才高八斗”的评委样,评价起来也头头是道:我觉得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小花狗的想法非常好,通过动脑筋,她把坏事变成了好事,非常了不起,我觉得应该评个特等奖……
同时,老师总结:像你们刚才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自己的看法,就是“评”,评是言字旁。做了了不起的事,就值得大大的奖励,“奖”字底下就有个“大”字。
在这样的情境中,既回顾了课文内容,又充分理解了“评奖”的内涵,还记忆了字形,真是一举多得。
2.生活模拟。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和事件都来源于生活,很多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听到或经历过的。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努力从社会生活中寻找他们熟悉的、可感的事物,让这些事物的表象成为学生理解词语的桥梁。
《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燕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学生对句中的“掌握”一词难以理解。“掌握”这个词,从概念出发,就是“控制、操持”的意思,如此講给学生听显然不行。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回忆生活中开碰碰车、卡丁车,骑自行车的经历,说一说前进、倒退、转弯或躲避别的车子时,自己是怎么做的。车子的方向盘就是用来调整、掌握方向的,而燕子的尾巴就是它的方向盘。
词语的教学因文而异,因词而异,要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去理解、积累和运用,给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最活跃的元素,在低段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词语,更要灵活处理词语。这样才能根植于语文文本这块沃土,推敲文字,细细品味文本的魅力,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一、图文并举学词语
1.插图。新部编教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精美无比,是神奇的图画语言,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在可视、可听的情境之中认识事物,自然而真切地感悟这些字词的意思。
《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结合课文的青蛙插图,“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一对大眼睛”,孩子们一目了然。“蹲、披、露、鼓”一连串的动作,让孩子们模仿青蛙的样子学一学,孩子们很有兴趣,词语也变得浅显易懂。
2.简笔画。简笔画可边讲边画,画面从无到有,逐步形成,处于变化之中。这一特点,就必然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因而用简笔画很容易把学生带入词语情境。
《坐井观天》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教师先画一口井,把青蛙的贴画贴在井里面。小鸟飞来,落在哪儿呢?让学生在图上指一指,找到“井沿”。发现 “沿”就是“边”的意思。然后在教室里分别让学生找一找“桌沿”“窗沿”,再说一说还知道什么沿,例如“河沿”“帽沿”“床沿”……这样几笔而成的图画, 让“沿”这一词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十分有趣,毫不费力。
二、直观演示学词语
1.视频。有些词语的内涵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有的甚至闻所未闻。比如《大禹治水》中的“泛滥”一词,课文要求联系下文来理解:“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这样的文字,孩子们调动想象虽能感受到一些,但毕竟不深刻。这时,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洪水泛滥视频就能帮助孩子在真实可感中体会“洪水泛滥”的可怕。
2.表演。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学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人物的神态、动作体验感悟。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词语的内容,他们才能真正领悟词语表达的意思,从而加深对重点词句的把握。
《寒号鸟》一课中有两个短语“冻得直打哆嗦”“冷得像冰窖”,仅仅通过朗读,学生还体会不到那彻骨的寒意。如果加上表演,效果就不一样了。学生们一个个瑟瑟发抖、牙齿打战的样子,让教室里的温度仿佛瞬间到达冰点。然后再让孩子模仿朗读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这样朗读起来真实感更强。
三、情境再现学词语
1.场景模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我们必须通过教材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仿佛看到课文描写的形象,感受体验,同时又通过所感受的形象形成语感,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玲玲的画》一课,学完课文,我创设了“评奖”这一环节,让孩子们当评委,评一评玲玲的画,并商量颁个什么奖。情境一开放,“评委们”的话就关不住了。当上评委,孩子们不仅激动,更是摆出一副“才高八斗”的评委样,评价起来也头头是道:我觉得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小花狗的想法非常好,通过动脑筋,她把坏事变成了好事,非常了不起,我觉得应该评个特等奖……
同时,老师总结:像你们刚才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自己的看法,就是“评”,评是言字旁。做了了不起的事,就值得大大的奖励,“奖”字底下就有个“大”字。
在这样的情境中,既回顾了课文内容,又充分理解了“评奖”的内涵,还记忆了字形,真是一举多得。
2.生活模拟。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和事件都来源于生活,很多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听到或经历过的。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努力从社会生活中寻找他们熟悉的、可感的事物,让这些事物的表象成为学生理解词语的桥梁。
《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燕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学生对句中的“掌握”一词难以理解。“掌握”这个词,从概念出发,就是“控制、操持”的意思,如此講给学生听显然不行。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回忆生活中开碰碰车、卡丁车,骑自行车的经历,说一说前进、倒退、转弯或躲避别的车子时,自己是怎么做的。车子的方向盘就是用来调整、掌握方向的,而燕子的尾巴就是它的方向盘。
词语的教学因文而异,因词而异,要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去理解、积累和运用,给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最活跃的元素,在低段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词语,更要灵活处理词语。这样才能根植于语文文本这块沃土,推敲文字,细细品味文本的魅力,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