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外贸的持续发展,传统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我国外贸企业国际化发展大背景之间存在严重脱节。本文结合目前外贸行业特点和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出校企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全面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外贸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入世10多年来,我国外贸行业迅猛发展,企业规模和业务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也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教学方面,必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要把“增加实践环节”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表明人才培养的方向要转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
一、国内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现状
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已经全面融入全球化经济中,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国际贸易人才的短缺依旧是一个较大瓶颈。外贸行业要求高校培养出更多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熟练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既懂业务和技术,又懂外语的人才。目前外贸公司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和单证员。
但另一方面诸多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技能不被认可,从而造成大量教育资源浪费。每年都会有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学生应聘进入公司,但是外贸企业要招到应用能力强,上手快,具备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外贸人才的专业人才还是比较困难。或者大量经贸类毕业生上岗后难以胜任企业工作的要求。最主要的原因是国际贸易人才市场需求所呈现的新的时代特征与传统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如何调整和改善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使其培养的毕业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当前高校的外贸专业虽然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并不多。一些高校把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口头上,主要是因为政策、学校收益等方面的不足造成的。许多学校和企业对自己在合作中该做什么、怎么做有时还显得很迷惑。目前,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采取自主经营,并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以取得生存与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设立了一道强大的障碍。
我国多数的研究都是强调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但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还存在多方面的障碍,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对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做一个全面系统的阐述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校企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知其学,不知用”的教学缺失,校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程却又面临着诸多束缚、制约。
(一)人才培养趋同化
由于受传统理念的制约和束缚,各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或者呈现出趋同化,没有与自身学校的定位和生源的条件相结合。目前地方性高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本大同小异,并没有从为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和人才结构现状出发,因地制宜地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一些高校并未积极利用自身办学上的优势、规避其中的不足,因此培养的人才不一定满足本地区贸易行业的现实需要,造成各地国际贸易专业培养人才趋同化的矛盾。
(二)资源的约束
一些学校的校企合作是因为政策、资源等方面的不足造成无所为。首先在当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外贸企业采取自主经营,并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一些外贸企业因为需要缩减成本,多数企业更关注于企业的短期经济收益,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其次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高校普遍负债运行。即使获得了一些贷款,也主要用来购置校园、修建“大楼”、增添设备,而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的经费则很少。而教师则可能因为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对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进行应用型课程的开发及相关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够。
(三)教学模式单一化
我国当前主流的教学观念来看,本科应当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只有职高、技校才需要强调实践能力训练,这就直接导致了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极度不协调。毕业生们虽然看似掌握了所有专业知识,实际上在工作岗位上却无所适从。我国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缺乏在企业实务工作的经历,导致他们不了解行业的第一线动态,过分强调基础理论教学,照本宣科,实务经验的不足使得只能依托书本的案例进行实践应用教学,本身就缺乏了实践性。
三、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模式探讨
(一)订单式培养
高校与外贸企业签订用人合同,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终企业按照协议安排学生就业的协同办学模式。
首先,外贸企业应以当前行业的发展现状为背景,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提出培养数量和规格,并委托学校进行管理。学校可以调研每年就毕业生就业去向,定时邀请各大企业召开市场调研会议或人才需求洽谈会,通过访谈或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拓展专业方向,从而使培养的毕业生更具有市场需求针对性。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从需求入手,有的放矢建立“从出口往回找”的课程设置原则,应当先调研“就业出口”,即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再回头根据这种要求进行课程体系安排。
订单式培养莫过于“一班多单”和“一班一单”两种形式。“一班多单”是指一个企业的毕业生需求量比较少,但有多个企业需要该类型的毕业生,这种情况下采取多个企业共同下订单的形式,高校按照职业岗位相近原则,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釆取一个专业对应多个企业订单的形式组建班级。如果一个企业的订单数量足以组建一个班级,企业的岗位要求都指向一个专业,这就形成了“一班一单”的形式。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要求相关专业学生采取自愿报名和考核面试,选拔合格的学生组成班级,参加企业实训基地的实训教育,经过严格的培养和训练,使得这些学生在毕业时具备了企业正式员工的水平和能力。学生在毕业后能很快进入企业工作。 (二)根据企业需求增设专业课程
课程的设置要以行业的发展需求为依托,要及时根据行业的发展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也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与企业合作仅限于领导和部分人员之间的沟通,不能使用人单位和高校的教师、学生之间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将会造成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发生偏颇,添加过多高校的主观色彩,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相符。
让用人单位参与到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去,使高校的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结合便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一点。另外,高校要对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有比较敏感的触角。在该专业还没有发生质的改变,还没有明显缺少某一方向的人才时,就已经开始做出相应的调整,培养该方面的人才。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真正走在企业发展之前并引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实践教学
校企共建仿真模拟实训室构建模式是指由学校配备电脑企业提供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软件学生通过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海关、税务、保险公司和银行等不同角色来完成外贸业务的一系列流程。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可以体会外贸实务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该实践教学实验以外贸实习平台软件为依托,使学生在仿真的实验过程中,以一个外贸人员的身份,独立地处理外贸业务,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整个流程,与基本技能训练相比,更系统更有深度,而且学生在仿真模拟的业务中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学习效果显著。
(四)融入多层次职业资格标准
高校可结合外贸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全方位分析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将多层次的职业资格考试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而且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又能顺利获取与专业相关的就业技能。比如外销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等一般职业资格证书,也可获得进出口专员证、国际贸易物流专家证、国际贸易金融专家和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专家等高端证书,形成层次合理的金字塔式职业资格体系。通过将多层次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充分了解各岗位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及技能要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更加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同时获得的相关资格证书还能在其毕业求职过程中增砖添瓦,而且这些资格证书都是与外贸实际工作内容息息相关,属于实用性技能证明。
参考文献:
[1]张汝根,服务地方经济的国际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26).
[2]周金城,刘林奇,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
[3]张莉,曲振涛,鲁啸军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19).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入世10多年来,我国外贸行业迅猛发展,企业规模和业务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也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教学方面,必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要把“增加实践环节”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表明人才培养的方向要转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
一、国内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现状
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已经全面融入全球化经济中,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国际贸易人才的短缺依旧是一个较大瓶颈。外贸行业要求高校培养出更多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熟练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既懂业务和技术,又懂外语的人才。目前外贸公司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和单证员。
但另一方面诸多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技能不被认可,从而造成大量教育资源浪费。每年都会有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学生应聘进入公司,但是外贸企业要招到应用能力强,上手快,具备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外贸人才的专业人才还是比较困难。或者大量经贸类毕业生上岗后难以胜任企业工作的要求。最主要的原因是国际贸易人才市场需求所呈现的新的时代特征与传统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如何调整和改善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使其培养的毕业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当前高校的外贸专业虽然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并不多。一些高校把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口头上,主要是因为政策、学校收益等方面的不足造成的。许多学校和企业对自己在合作中该做什么、怎么做有时还显得很迷惑。目前,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采取自主经营,并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以取得生存与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设立了一道强大的障碍。
我国多数的研究都是强调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但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还存在多方面的障碍,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对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做一个全面系统的阐述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校企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知其学,不知用”的教学缺失,校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程却又面临着诸多束缚、制约。
(一)人才培养趋同化
由于受传统理念的制约和束缚,各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或者呈现出趋同化,没有与自身学校的定位和生源的条件相结合。目前地方性高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本大同小异,并没有从为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和人才结构现状出发,因地制宜地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一些高校并未积极利用自身办学上的优势、规避其中的不足,因此培养的人才不一定满足本地区贸易行业的现实需要,造成各地国际贸易专业培养人才趋同化的矛盾。
(二)资源的约束
一些学校的校企合作是因为政策、资源等方面的不足造成无所为。首先在当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外贸企业采取自主经营,并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一些外贸企业因为需要缩减成本,多数企业更关注于企业的短期经济收益,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其次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高校普遍负债运行。即使获得了一些贷款,也主要用来购置校园、修建“大楼”、增添设备,而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的经费则很少。而教师则可能因为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对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进行应用型课程的开发及相关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够。
(三)教学模式单一化
我国当前主流的教学观念来看,本科应当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只有职高、技校才需要强调实践能力训练,这就直接导致了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极度不协调。毕业生们虽然看似掌握了所有专业知识,实际上在工作岗位上却无所适从。我国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缺乏在企业实务工作的经历,导致他们不了解行业的第一线动态,过分强调基础理论教学,照本宣科,实务经验的不足使得只能依托书本的案例进行实践应用教学,本身就缺乏了实践性。
三、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模式探讨
(一)订单式培养
高校与外贸企业签订用人合同,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终企业按照协议安排学生就业的协同办学模式。
首先,外贸企业应以当前行业的发展现状为背景,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提出培养数量和规格,并委托学校进行管理。学校可以调研每年就毕业生就业去向,定时邀请各大企业召开市场调研会议或人才需求洽谈会,通过访谈或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拓展专业方向,从而使培养的毕业生更具有市场需求针对性。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从需求入手,有的放矢建立“从出口往回找”的课程设置原则,应当先调研“就业出口”,即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再回头根据这种要求进行课程体系安排。
订单式培养莫过于“一班多单”和“一班一单”两种形式。“一班多单”是指一个企业的毕业生需求量比较少,但有多个企业需要该类型的毕业生,这种情况下采取多个企业共同下订单的形式,高校按照职业岗位相近原则,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釆取一个专业对应多个企业订单的形式组建班级。如果一个企业的订单数量足以组建一个班级,企业的岗位要求都指向一个专业,这就形成了“一班一单”的形式。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要求相关专业学生采取自愿报名和考核面试,选拔合格的学生组成班级,参加企业实训基地的实训教育,经过严格的培养和训练,使得这些学生在毕业时具备了企业正式员工的水平和能力。学生在毕业后能很快进入企业工作。 (二)根据企业需求增设专业课程
课程的设置要以行业的发展需求为依托,要及时根据行业的发展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也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与企业合作仅限于领导和部分人员之间的沟通,不能使用人单位和高校的教师、学生之间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将会造成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发生偏颇,添加过多高校的主观色彩,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相符。
让用人单位参与到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去,使高校的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结合便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一点。另外,高校要对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有比较敏感的触角。在该专业还没有发生质的改变,还没有明显缺少某一方向的人才时,就已经开始做出相应的调整,培养该方面的人才。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真正走在企业发展之前并引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实践教学
校企共建仿真模拟实训室构建模式是指由学校配备电脑企业提供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软件学生通过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海关、税务、保险公司和银行等不同角色来完成外贸业务的一系列流程。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可以体会外贸实务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该实践教学实验以外贸实习平台软件为依托,使学生在仿真的实验过程中,以一个外贸人员的身份,独立地处理外贸业务,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整个流程,与基本技能训练相比,更系统更有深度,而且学生在仿真模拟的业务中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学习效果显著。
(四)融入多层次职业资格标准
高校可结合外贸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全方位分析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将多层次的职业资格考试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而且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又能顺利获取与专业相关的就业技能。比如外销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等一般职业资格证书,也可获得进出口专员证、国际贸易物流专家证、国际贸易金融专家和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专家等高端证书,形成层次合理的金字塔式职业资格体系。通过将多层次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充分了解各岗位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及技能要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更加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同时获得的相关资格证书还能在其毕业求职过程中增砖添瓦,而且这些资格证书都是与外贸实际工作内容息息相关,属于实用性技能证明。
参考文献:
[1]张汝根,服务地方经济的国际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26).
[2]周金城,刘林奇,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
[3]张莉,曲振涛,鲁啸军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19).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