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过去的一年是汽车行业“井喷”的一年,几乎所有在中国生产和销售汽车的厂家都享受到了此次堪称世界汽车史上奇迹的丰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浓雾还未散尽,各国的经济仍处于低迷当中,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在2009年却一路高歌猛进分别突破了1300万辆,这个数字代表了中国从此可以向全世界大声呐喊: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一汽车大国。这可以说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一步我们走了30多年;但接下来的一步更重要、也更难走——要实现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飞跃。
关键字:市场 品牌 战略方向
如何才能成为汽车强国呢?众所周知,汽车强国的标志就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有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有配套完善的零部件供应链支持、以及有分布在全球各地的销售网络及生产基地等。可目前中国的汽车工业还远未及此,严格地说是正好相反即中国的汽车市场(乘用车市场)主要是被欧、美、日等国的跨国公司所占领。虽然在商用车领域,自主品牌占据了主导地位,可在中高端领域,特别是在高端领域却很难看见自主品牌的身影。大街上跑的高端车大部分是外国品牌的,这不得不让我们国字号汽车人感到惭愧,感到肩上的担子还很重,要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的伟大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实现中国汽车强国的梦想,这不仅是汽车从业者的任务,也是全体炎黄子孙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为此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从引进国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投资资本到鼓励本民族汽车公司间的兼并、重组,乃至于出台一系列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都是想为民族汽车工业营造一个能与国外跨国巨头平等竞争的机会。这不谓是煞费苦心呀!可结果却不那么满意,原因是我们以前过多的偏重于以市场换技术,却没曾想到请狼容易,管狼难呀!狼一旦进来了,就要大口大口地吃掉犹如肥肉一般的中国市场。他们会以最快的速度消灭或控制当地的竞争对手,通过合作合资的形式,渗透到民族企业当中,并通过掌握关键技术和品牌这两个法宝,逐步取得商品定价权和零部件采购权,最后获得掌控合资企业的权力。说到此,相信大家已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外国企业来中国不是为了帮助我们发展的,而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最终控制整个中国的经济命脉。也许我讲得有点大了,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作为中国汽车人,我们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呢?也许中国市场一夜之间变成国际市场让很多民族企业有点措手不及,但时不我待,不容得我们有过多备战的时间。我们只有在挑战中寻求生机,在沙漠中寻找绿洲,在急流中找寻彼岸。
如果我们还继续在传统汽车领域徘徊,追赶欧美日等国的汽车企业将很难有所建树,因为几乎所有核心技术和所需关键零部件都被他们所掌握。与其疲于追赶,不如另辟蹊径。我们可以在新能源上多下点功夫,特别是电动车这块,我们与欧美日的差距还不大,如能把发展传统领域的精力用在大力发展和推广电动汽车上,我们将很有可能打一翻身仗。
为了能够在新能源领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技术,国家采取了许多激励措施,比如2009年就设立了1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主机厂的电动汽车研究,还有出台了“十城千辆”的支持计划即2012年分别在北京、上海、济南、南京、长沙以及南昌等十座城市,推广每座城市有1000辆电动汽车用于公交、出租、邮政、电信等公共部门的使用。此外,安排国家电网开始逐步在各试点城市进行加电站的建设,鼓励中石油、中石化开展电池领域的研究,支持中国汽车三巨头(一汽、上汽、东风)进行电动车型的开发。透过这些政策,我们可以清晰地觉察到国家已经下定决心准备在新能源领域有所建树,要与国际汽车强国一争高低。
为什么中央此次的决心会如此之大呢?主要是因为我们已经偿尽了在传统技术上不如国外强国的苦头。从1983年开始,国家为了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始批准一些大型国有汽车企业与国际汽车跨国公司合作,希望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吸引外国资金、技术和人才来为我所用,于是不惜牺牲市场来换取技术。可是这些国际巨头都是很有经验的,他们一方面通过要求中国政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来防止中方获取其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在合资公司内部设立一些规章制度来限制中方进入其核心领域。最后市场被他们占了,技术却没有学到,真是陪了夫人又折兵。最终导致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怪圈:引进技术-技术落后-再引进技术-技术更落后。这个怪圈使得中国的汽车企业失去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把引进技术作为各自的战略战术,于是对外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重,甚至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逐渐在合资公司里面失去了主导权、控制权和话语权,虽然表面上看上去是中方控股,可关键决策已被外方所掌控。再者政府也没有很好地引导和鼓励国有企业和合资公司开展自主品牌的开发研究,特别是没有从经济利益上给自主品牌一个很好的成长空间,比如每年政府采购的汽车目录里,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外国品牌的汽车,甚至某些单位都已外国汽车作为炫耀的招牌。这无形之中在普通老百姓当中掀起了一股只买外国汽车的热潮,而将本国品牌的汽车排除在购买对象之外。在这一点上,日本和韩国两国政府在各自汽车工业成长过程中所给予的经济支持是我国政府无法媲美的。特别是韩国,从普通老百姓到高官达人都已购买本国汽车为荣,虽然80年代初期的韩国汽车在质量上与欧美汽车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韩国人民对民族汽车工业所给予的宽容使得韩国汽车在不到20年的时间一跃成为全球汽车强国之一,已成为欧、美、日的强劲对手。
随着中国现代化工业体系的不断完善,汽车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已越来越漳显其重要性,不仅因为其错综复杂的上下游企业网络,而且还吸收了大量的生力军从事与汽车产业有关的行业,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6。
在今年年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2010年经济政策作了部分调整:在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加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如何来提高针对性和灵活性呢?就是要加大对改善民生、节能减排、新兴产业和社会薄弱环节的投入,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断扩展其覆盖面,让越来越多的人都能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保障中长期项目所需的资金投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一些投资多、收益少的项目进行取缔和整改。与之相应的货币政策也进行了部署,商业银行将确保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放贷,对从事新兴产业或新兴技术领域研发的企业予以支持,同时对一些盲目投资的项目将进行严格的控制。
在这个大背景下,作为国家新兴产业之一的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将是收益对象。这也是国家第一次从可操作性政策面上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2010年将有可能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吹起向新能源领域进军的号角,全方位提升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水平,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飞跃。
目前在自主品牌当中,只有比亚迪在纯电动车领域有了初具规模的研究,而大部分汽车公司还徘徊在混合动力与纯电动车之间的抉择之间。这是由于企业是趋利性机构,希望以最小的投入来获取最大的收益。虽然国家想引导企业从事纯电动车的研究,但由于纯电动车的技术瓶颈(如: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和电池寿命)至今全世界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案,这让国内很多企业不得不望而却步。相比纯电动车,混合动力已经有了一些成熟的技术路线,并且在许多企业已经实现了量产(如:丰田普瑞斯、本田思遇等),这在研发的基础投入上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节省不小的开支。但由于混合动力的多项核心技术掌握在一些国外跨国汽车公司手中,如果我们大张旗鼓的发展混合动力,有可能重蹈传动汽车的覆辙,仍然摆脱不了受制于人的困境。就此问题,国家应该有个清晰的政策来引导企业从事研究的具体方向,并充分发挥政府的特殊角色。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不是企业单方面所能承受的,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建立官、产、学、研一体的研究体制,调动一切社会资源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如果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来承担这个社会责任,企业将会遵循趋利性规律,从事短、平、快的研究项目,甚至牺牲一些利益来获取外国公司的成型产品快速打入市场,获取市场份额,而这样的结果就如法炮制了市场换技术导致的恶性循环,将断送了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前程和未来,这是所有炎黄子孙所不能容忍的。为了不让这一幕出现,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宏观政策,积极促进各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在研究的资金投入上予以支持,分担企业的失败风险。加快研究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节奏,有针对性的在高校中设立相关专业,培养中国自己的汽车高尖端领域的人才,并将研究成果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得以实现。
2010年是一个新的开始,是中国戴上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大国桂冠以后的第一个年头。从这一年起,我们将朝着新目标迈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也拥有了多家响誉世界的汽车业巨头,成为全球汽车领域的泰山北斗,这是所有汽车同行的共同愿望。
参考文献:
(1)王毅.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思考[J].综合运输,2008,(10)
(2)王涛,张友芹.论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J].汽车工业研究,2008,(6)
(3)李延罡.我国汽车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07,(18)
(4)李全民.我国汽车金融服务发展现状[J].汽车工业研究,2008,(5)
(5)李京生.自主品牌概念谈-谁的自主[J].中国汽车画报,2007,(1)
(作者单位: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策划与项目管理部)
关键字:市场 品牌 战略方向
如何才能成为汽车强国呢?众所周知,汽车强国的标志就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有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有配套完善的零部件供应链支持、以及有分布在全球各地的销售网络及生产基地等。可目前中国的汽车工业还远未及此,严格地说是正好相反即中国的汽车市场(乘用车市场)主要是被欧、美、日等国的跨国公司所占领。虽然在商用车领域,自主品牌占据了主导地位,可在中高端领域,特别是在高端领域却很难看见自主品牌的身影。大街上跑的高端车大部分是外国品牌的,这不得不让我们国字号汽车人感到惭愧,感到肩上的担子还很重,要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的伟大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实现中国汽车强国的梦想,这不仅是汽车从业者的任务,也是全体炎黄子孙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为此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从引进国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投资资本到鼓励本民族汽车公司间的兼并、重组,乃至于出台一系列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都是想为民族汽车工业营造一个能与国外跨国巨头平等竞争的机会。这不谓是煞费苦心呀!可结果却不那么满意,原因是我们以前过多的偏重于以市场换技术,却没曾想到请狼容易,管狼难呀!狼一旦进来了,就要大口大口地吃掉犹如肥肉一般的中国市场。他们会以最快的速度消灭或控制当地的竞争对手,通过合作合资的形式,渗透到民族企业当中,并通过掌握关键技术和品牌这两个法宝,逐步取得商品定价权和零部件采购权,最后获得掌控合资企业的权力。说到此,相信大家已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外国企业来中国不是为了帮助我们发展的,而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最终控制整个中国的经济命脉。也许我讲得有点大了,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作为中国汽车人,我们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呢?也许中国市场一夜之间变成国际市场让很多民族企业有点措手不及,但时不我待,不容得我们有过多备战的时间。我们只有在挑战中寻求生机,在沙漠中寻找绿洲,在急流中找寻彼岸。
如果我们还继续在传统汽车领域徘徊,追赶欧美日等国的汽车企业将很难有所建树,因为几乎所有核心技术和所需关键零部件都被他们所掌握。与其疲于追赶,不如另辟蹊径。我们可以在新能源上多下点功夫,特别是电动车这块,我们与欧美日的差距还不大,如能把发展传统领域的精力用在大力发展和推广电动汽车上,我们将很有可能打一翻身仗。
为了能够在新能源领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技术,国家采取了许多激励措施,比如2009年就设立了1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主机厂的电动汽车研究,还有出台了“十城千辆”的支持计划即2012年分别在北京、上海、济南、南京、长沙以及南昌等十座城市,推广每座城市有1000辆电动汽车用于公交、出租、邮政、电信等公共部门的使用。此外,安排国家电网开始逐步在各试点城市进行加电站的建设,鼓励中石油、中石化开展电池领域的研究,支持中国汽车三巨头(一汽、上汽、东风)进行电动车型的开发。透过这些政策,我们可以清晰地觉察到国家已经下定决心准备在新能源领域有所建树,要与国际汽车强国一争高低。
为什么中央此次的决心会如此之大呢?主要是因为我们已经偿尽了在传统技术上不如国外强国的苦头。从1983年开始,国家为了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始批准一些大型国有汽车企业与国际汽车跨国公司合作,希望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吸引外国资金、技术和人才来为我所用,于是不惜牺牲市场来换取技术。可是这些国际巨头都是很有经验的,他们一方面通过要求中国政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来防止中方获取其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在合资公司内部设立一些规章制度来限制中方进入其核心领域。最后市场被他们占了,技术却没有学到,真是陪了夫人又折兵。最终导致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怪圈:引进技术-技术落后-再引进技术-技术更落后。这个怪圈使得中国的汽车企业失去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把引进技术作为各自的战略战术,于是对外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重,甚至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逐渐在合资公司里面失去了主导权、控制权和话语权,虽然表面上看上去是中方控股,可关键决策已被外方所掌控。再者政府也没有很好地引导和鼓励国有企业和合资公司开展自主品牌的开发研究,特别是没有从经济利益上给自主品牌一个很好的成长空间,比如每年政府采购的汽车目录里,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外国品牌的汽车,甚至某些单位都已外国汽车作为炫耀的招牌。这无形之中在普通老百姓当中掀起了一股只买外国汽车的热潮,而将本国品牌的汽车排除在购买对象之外。在这一点上,日本和韩国两国政府在各自汽车工业成长过程中所给予的经济支持是我国政府无法媲美的。特别是韩国,从普通老百姓到高官达人都已购买本国汽车为荣,虽然80年代初期的韩国汽车在质量上与欧美汽车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韩国人民对民族汽车工业所给予的宽容使得韩国汽车在不到20年的时间一跃成为全球汽车强国之一,已成为欧、美、日的强劲对手。
随着中国现代化工业体系的不断完善,汽车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已越来越漳显其重要性,不仅因为其错综复杂的上下游企业网络,而且还吸收了大量的生力军从事与汽车产业有关的行业,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6。
在今年年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2010年经济政策作了部分调整:在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加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如何来提高针对性和灵活性呢?就是要加大对改善民生、节能减排、新兴产业和社会薄弱环节的投入,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断扩展其覆盖面,让越来越多的人都能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保障中长期项目所需的资金投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一些投资多、收益少的项目进行取缔和整改。与之相应的货币政策也进行了部署,商业银行将确保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放贷,对从事新兴产业或新兴技术领域研发的企业予以支持,同时对一些盲目投资的项目将进行严格的控制。
在这个大背景下,作为国家新兴产业之一的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将是收益对象。这也是国家第一次从可操作性政策面上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2010年将有可能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吹起向新能源领域进军的号角,全方位提升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水平,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飞跃。
目前在自主品牌当中,只有比亚迪在纯电动车领域有了初具规模的研究,而大部分汽车公司还徘徊在混合动力与纯电动车之间的抉择之间。这是由于企业是趋利性机构,希望以最小的投入来获取最大的收益。虽然国家想引导企业从事纯电动车的研究,但由于纯电动车的技术瓶颈(如: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和电池寿命)至今全世界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案,这让国内很多企业不得不望而却步。相比纯电动车,混合动力已经有了一些成熟的技术路线,并且在许多企业已经实现了量产(如:丰田普瑞斯、本田思遇等),这在研发的基础投入上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节省不小的开支。但由于混合动力的多项核心技术掌握在一些国外跨国汽车公司手中,如果我们大张旗鼓的发展混合动力,有可能重蹈传动汽车的覆辙,仍然摆脱不了受制于人的困境。就此问题,国家应该有个清晰的政策来引导企业从事研究的具体方向,并充分发挥政府的特殊角色。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不是企业单方面所能承受的,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建立官、产、学、研一体的研究体制,调动一切社会资源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如果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来承担这个社会责任,企业将会遵循趋利性规律,从事短、平、快的研究项目,甚至牺牲一些利益来获取外国公司的成型产品快速打入市场,获取市场份额,而这样的结果就如法炮制了市场换技术导致的恶性循环,将断送了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前程和未来,这是所有炎黄子孙所不能容忍的。为了不让这一幕出现,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宏观政策,积极促进各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在研究的资金投入上予以支持,分担企业的失败风险。加快研究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节奏,有针对性的在高校中设立相关专业,培养中国自己的汽车高尖端领域的人才,并将研究成果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得以实现。
2010年是一个新的开始,是中国戴上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大国桂冠以后的第一个年头。从这一年起,我们将朝着新目标迈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也拥有了多家响誉世界的汽车业巨头,成为全球汽车领域的泰山北斗,这是所有汽车同行的共同愿望。
参考文献:
(1)王毅.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思考[J].综合运输,2008,(10)
(2)王涛,张友芹.论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J].汽车工业研究,2008,(6)
(3)李延罡.我国汽车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07,(18)
(4)李全民.我国汽车金融服务发展现状[J].汽车工业研究,2008,(5)
(5)李京生.自主品牌概念谈-谁的自主[J].中国汽车画报,2007,(1)
(作者单位: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策划与项目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