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不同时间窗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CRAO患者157例15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20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54.87±12.12)岁,平均发病时间(65.66±67.44)h。所有患者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BCVA,并将结果转换为logMAR视力记录。采用FFA测量患眼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Rct )及视网膜动脉主干-末梢充盈时间(FT )。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2.44±0.46,平均A-Rct、FT分别为(27.72±9.78)、(13.58±14.92)s。根据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发病3~72 h组、发病73~240 h组,分别为115例和42例。两组患者年龄、A-Rct及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97、-1.242、-8.990,P=0.844、0.369、0.369);F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52 ,P=0.000 )。发病后3~24 h、25~72 h、73~96 h、97~120 h、121~240 h进行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不同治疗时间窗患者的年龄、A-R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588、6.679,P=0.253、0.246);FT、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50、71.378,P=0.000、0.000 )。治疗后24 h复查FFA,治疗后30 d复查视力。对比分析患眼治疗前后A-Rct、FT及BCVA的变化情况。观察患者治疗中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两组计量资料均数比较,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者采用χ2检验。发病时间与治疗后A-Rct、FT缩短时间及logMAR BCVA差值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治疗后24 h ,患眼A-Rct、FT分别为(19.64±6.50)、(6.48±7.36)s,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36、-14.703,P=0.000、0.000 )。治疗后30 d,患眼logMAR BCVA为1.72±0.76,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60,P=0.000 )。不同治疗时间窗的患眼治疗前后A-Rct、FT缩短时间和logMAR BCVA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08、24.200、104.388,P=0.030、0.000、0.000 )。发病3~72 h组和发病73~240 h组患眼治疗后A-Rct缩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2,P=0.297);FT缩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1,P=0.000);logMAR BCVA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5 ,P=0.000)。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时间与治疗后A-Rct、FT缩短时间均无相关性(rp=-0.040、-0.081,P=0.436、0.115 ),与logMAR BCVA差值呈负相关(rp=-0.486,P=0.000 )。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1例,经脱水减轻脑水肿、清除自由基以及脑保护等治疗后好转。
结论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发病3~240 h内的CRAO有效,A-Rct、FT均缩短,视力提高;但随着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延长治疗效果降低,72 h内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