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我国研究者对教师职业压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定量研究较多,而对具体的或微观的个案研究的少,较少鲜有实证的或质的研究;而在质的研究中几乎没有对云南省农村地区教师职业压力方面的研究。文献法和定量法使我们从宏观上能系统地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但缺少具有个性的、内隐的微观层面的描述和分析。因此,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而真正洞悉教师职业压力背后所内隐的社会现实和教育体制,这对于丰富和发展教师心理研究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对象与方法
1.抽样与研究对象的选择
按照方便取样和目的取样的原则,分别抽取了来自云南省不同农村地区的四名教师,他们在年龄、职称、任教学科和教育背景等方面有所区别。为了遵循研究的伦理,在叙述中隐去他们的真实姓名,均由化名代之。刘健老师,男,38岁,本科,教龄16年,高中化学老师。刘萍老师,女,30岁,专科,教龄10年,初中语文老师;杨宏老师,男,32岁,专科,教龄12年,初中数学老师;成琳老师,女,28岁,教龄8年,小学语文老师。
2.研究方法的选择
采取半结构访谈的方式,与四名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交谈时间在40~60分钟左右。
3.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1)收集资料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出访谈提纲,采取半结构式访谈。针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设计了八个问题,主要有两类:①被试对职业压力程度主观感受的描述。②被试认为职业压力主要存在于哪些方面?
(2)整理与分析
主要以访谈提纲为思路和线索收集信息,在访谈过程当中依据具体情境对访谈的顺序和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访谈前,征得受访者的同意后,进行现场录音。每次访谈后,立刻将获得的录音资料逐字逐句整理成文字稿,并对材料进行编码和归纳。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化整理时,遵循的主要线索是,农村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有哪些,主要特征是什么?在引用访谈资料整理的故事时,有时我会采用研究对象所用的语言,也就是质的研究方法中所说的“本土概念”。
三、研究结果
1.考试、升学压力成了压在农村高中教师身上的一座大山
俗话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现在这句话用在老师的身上则是过犹而不及,分数成了老师的命根。刘健老师是某县一中的化学老师,该县地处偏远,经济落后,90%的学生来自农村,在校寄宿。他说十多年来的工作经历,仍然无时不刻感觉到压力,特别是考试升学带来的压力。学生最初进校的时候根据考试分数被分成了三类,分别进入“一择班”、“二择班”和“三择班”。任课老师也是根据所教学生平时考试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被分成三六九等,出成绩的也就是所谓的最好的老师教“一择班”,“最差的老师”就只有教“差班”了。老师学生在一开学都被贴上了标签。
巨大的工作负荷也压得老师们喘不过气来,带高三的老师一周七天只有周日下午有半天的休息时间,平日晚上轮流带自习课,不带自习备课也要到深夜,这在他们学校是普遍现象。刘健老师“为了抓考试成绩,现在对学生采取的方式都是应试训练。说得不好听点就是要压干学生的每一分钟,同时也压干老师的每一分钟”。如此大的工作负荷让学生和老师都苦不堪言。
杨老师说:“分数就是老师的命根。说是实际点的,老师的福利待遇是和成绩挂钩的;说大一点老师的个人价值还不是要靠分数来体现?”学生考好了,老师就有名有利;学生考不好,老师没有功劳,甚至没有苦劳,还可能面临被学生家长或学校炒鱿鱼的境地。
考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考试刺痛了无数老师和学生的心灵,成为一座不得不背负的大山压得老师和学生无法喘息。
2.职业期望和自我发展需要带来的压力
(1)教师工资普遍较低,住房问题得不到解决
据《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摘要)》报道“2006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中学(包括初中与高中)教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为17729元和20979元,分别比国家机关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低5198元和1948元。”我所调查的四位农村教师当中,月收入均是两千左右,其中入职较短的小学教师月收入不足二千。刘健老师夫妻两人都是学校老师,工资除了日常生活开支外,还要抚养孩子赡养老人,偿还盖房子欠的贷款,每个月可以维持,但没有结余,在他们看来已经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刘萍老师说:“我们学校有些老师是‘半边户’,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老婆,孩子还有双方的老人,哪还有钱盖什么新房子,都是挤在原来的老房子里,更没钱买县城里的商品房。”杨宏老师的学校里只有唯一的一栋老宿舍楼,可以住十多户,当年他手气好,抽到了一套,然而大部分老师是没有那么幸运。本乡的老师就走山路回村子里住,其他老师住学校里的石棉瓦房:低矮,潮湿,冬冷夏热,没有厨房,卫生间。这样的环境待遇无法留住新分进来大学生,很多都是来一年就离开了。
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曾说过:“农村学校的校舍建设、生活设施一般比城市的要差很多,因为校舍紧、危房多,连给教师一间宿舍的条件也无法满足,教师往返于学校与家庭的‘走教’现象大量存在。”学生住校,老师们就必须轮流在校值班,住房确实是“教师工作条件的组成部分”,所以解决住房问题,解决了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才有利于鼓励农村青年教师“下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才有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职称评定是压在老师胸口的又一痛
职称不仅是个人资历和价值的体现,而且职称还决定了工资水平。城里的老师,特别是城里名校老师,工资水平本身就高于农村教师,同时他们还有相当大比例的灰色收入,而工资对于农村老师来说就是“老米钱”了,支撑一家老小的日常生活开支,所以可想而知职称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刘健老师所在的学校虽然是县城最好的一所中学,但职称评定也很难,主要原因职称评定名额有限,粥少僧多,导致教师间人际关系紧张。刘萍老师说,“职称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工资待遇问题。中学二级的工资比中学一级工资一个月少一百多元钱,一年就是一千多,这对于我们这些贫困地区的农村教师来说是一笔不可少的收入。”成琳老师觉得评职称要写文章,还要发表,对于他们这些小学老师来说太难了。职称评定名额限制,对学校职数的限制,就要等到有人调走或退休,空出指标来,后面的老师才能参评。评比论资排辈,对教师进行各方面打分,很多老师到了年限,即使自身条件早已达到了也评不上去,这在农村中小学校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3.“学生安全”不能承受之重
中小学校园安全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社会稳定、家庭稳定的大事。国家相关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都针对学校安全问题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措施,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校园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校园安全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这次访谈老师们反映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安全管理上。因为农村中小学校实行寄宿制,90%以上的学生在校寄宿,周末返家,所以农村学校存在比城市学校更多的安全问题。例如,曾经发生一位老师发现学生晚自习课间擅自离校,老师通知家长后,不仅没得到家长的配合和理解,反而依仗权势大闹学校,殴打老师,学校和老师的权益都得不到主张;另外一起事件是三个学生晚自习课间跑到校外骑摩托车,导致二个学生重伤,一个学生轻伤的严重后果。
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如刘萍老师、杨宏老师、成琳老师的所在的乡村初中和小学,一个班大半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缺位,孩子的教育就成了大问题。有些初中的孩子早熟,谈恋爱,喝酒,打架现象很突出;小学生许多行为习惯还未养成,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白天要时刻警惕冲撞,拥挤等事故,夜间又担心学生生病发烧,学生在校期间老师就是学生的“代理父母”。乡村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老师”了,他们身上背负着太多的角色和太重的责任,让老师们时刻觉得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加之繁重的教学任务,身心无不疲惫。
四、讨论
1.评价体系不合理、不完善及师资不足加剧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负荷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实施的是应试教育,整个社会及家长对学校的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考试分数,学生各种考试成绩的排名是学生家长关注的重点,只有考试分数才能成为中小学校长炫耀的资本和政绩的表现,成为吸引生源的最甜诱饵,成为名校的前提和保障。只要这种评价体系一天不改变,压在老师身上的这座大山就不可能被推翻。
农村教师跨科,跨年级教学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无疑成为增大工作负荷原因之一。云南经济不发达,财政收入少。当地政府为了减轻县财政负担,没有根据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教师编制进行合理扩充。县教育部门每年招聘的有限的本专科毕业生一方面进入规模急剧扩大的县城中学,另一方面有些满怀理想和志向的大学生到了乡村中小学,最终无法忍受恶劣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等等,选择了离开。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导致跨年级跨学科教学在农村中小学成为常态。
2.与城市中小学教师同工不同酬,经济地位低,生存条件差加剧了农村教师的职业压力
多年以来“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法律规定尚未真正得到落实。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曾说过:“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的确比较突出。不少地方老师没有住房公积金。在城镇,不具备经济适用房的条件。在农村又不像其他农民一样,可以获得宅基地,自己盖房,许多学校又没有教师宿舍和教师周转房。教师和其他职业不一样,教师要备课,需要一定的工作条件,教师的住房、教师的宿舍周转房,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教师工作条件的组成部分,所以这个问题应该很好地解决。”国家非常重视,但真正能全面实施,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农村教师的住房和工资待遇等生存问题得不到切实地解决,教师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恐怕单凭报道几个“最美的乡村教师”,是不可能让这些最基层的老师永远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
3.职称评定,给农村教师带来经济和精神双重压力
职称评不上,工资涨不了,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工作业绩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但评定职称又增加了许多额外的考量条件,如:普通话,计算机,参加培训的学分,论文发表的数量等等。农村教师由于时间,经济,能力、环境、地域等各方面条件限制,要完成各项硬性指标并非易事。职称评定中明显的城乡差别、越来越严格的评定条件,已成为农村教师的切肤之痛。有位老师说:“我一心扑在工作上,把我的青春和爱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可是还是没评上职称。难道学生的优异成绩抵不上一纸文凭?评职称到底是看工作能力还是其他条件?”这几句简单的话语,反映了一位老教师的心声。在访谈中有个老师说“穷一点倒也罢了,最让老师们放不下的,还是这份荣誉。”他认为,如果教了若干年还只是一个初级,教了几十年还只是一个中级,会让老师们感觉在别人面前都抬不起头。在广大农村教师心目中职称晋级不仅可以增加一点微薄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这是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
4.家长、学校、社会对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的缺位加大农村教师的职业压力
农村学生家长在教育观念,科学文化素质、教养方式等许多方面都落后于城市学生家长。农村教师要承担因为地域特点所导致的许多额外负担,尤其是学校安全责任,通常情况是,政府与主管部门签定责任状,主管部门与学校签定责任状,学校和教师签定责任状,层层加码,最后学生安全的责任全部转移给了教师。在农村,许多家长对学校教育采取的态度是不理解,不支持,不认可,对学校工作配合不够,有些家长甚至推卸子女的教育责任,子女厌学、退学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教师在学校不得不扮演永恒的“双重角色”,不仅在学生面前是传道授业解惑,体现社会要求和社会规范的人民教师,还是无微不至,嘘寒问暖的“父母”,本应由学校教师、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在农村却落到了农村中小学老师的肩上,很大程度增加了教育难度,加剧了农村教师的职业压力。
五、结论
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感觉到较大压力,主要是:考试升学压力、职业期望和自我发展压力、学生安全压力。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我国研究者对教师职业压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定量研究较多,而对具体的或微观的个案研究的少,较少鲜有实证的或质的研究;而在质的研究中几乎没有对云南省农村地区教师职业压力方面的研究。文献法和定量法使我们从宏观上能系统地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但缺少具有个性的、内隐的微观层面的描述和分析。因此,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而真正洞悉教师职业压力背后所内隐的社会现实和教育体制,这对于丰富和发展教师心理研究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对象与方法
1.抽样与研究对象的选择
按照方便取样和目的取样的原则,分别抽取了来自云南省不同农村地区的四名教师,他们在年龄、职称、任教学科和教育背景等方面有所区别。为了遵循研究的伦理,在叙述中隐去他们的真实姓名,均由化名代之。刘健老师,男,38岁,本科,教龄16年,高中化学老师。刘萍老师,女,30岁,专科,教龄10年,初中语文老师;杨宏老师,男,32岁,专科,教龄12年,初中数学老师;成琳老师,女,28岁,教龄8年,小学语文老师。
2.研究方法的选择
采取半结构访谈的方式,与四名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交谈时间在40~60分钟左右。
3.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1)收集资料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出访谈提纲,采取半结构式访谈。针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设计了八个问题,主要有两类:①被试对职业压力程度主观感受的描述。②被试认为职业压力主要存在于哪些方面?
(2)整理与分析
主要以访谈提纲为思路和线索收集信息,在访谈过程当中依据具体情境对访谈的顺序和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访谈前,征得受访者的同意后,进行现场录音。每次访谈后,立刻将获得的录音资料逐字逐句整理成文字稿,并对材料进行编码和归纳。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化整理时,遵循的主要线索是,农村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有哪些,主要特征是什么?在引用访谈资料整理的故事时,有时我会采用研究对象所用的语言,也就是质的研究方法中所说的“本土概念”。
三、研究结果
1.考试、升学压力成了压在农村高中教师身上的一座大山
俗话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现在这句话用在老师的身上则是过犹而不及,分数成了老师的命根。刘健老师是某县一中的化学老师,该县地处偏远,经济落后,90%的学生来自农村,在校寄宿。他说十多年来的工作经历,仍然无时不刻感觉到压力,特别是考试升学带来的压力。学生最初进校的时候根据考试分数被分成了三类,分别进入“一择班”、“二择班”和“三择班”。任课老师也是根据所教学生平时考试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被分成三六九等,出成绩的也就是所谓的最好的老师教“一择班”,“最差的老师”就只有教“差班”了。老师学生在一开学都被贴上了标签。
巨大的工作负荷也压得老师们喘不过气来,带高三的老师一周七天只有周日下午有半天的休息时间,平日晚上轮流带自习课,不带自习备课也要到深夜,这在他们学校是普遍现象。刘健老师“为了抓考试成绩,现在对学生采取的方式都是应试训练。说得不好听点就是要压干学生的每一分钟,同时也压干老师的每一分钟”。如此大的工作负荷让学生和老师都苦不堪言。
杨老师说:“分数就是老师的命根。说是实际点的,老师的福利待遇是和成绩挂钩的;说大一点老师的个人价值还不是要靠分数来体现?”学生考好了,老师就有名有利;学生考不好,老师没有功劳,甚至没有苦劳,还可能面临被学生家长或学校炒鱿鱼的境地。
考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考试刺痛了无数老师和学生的心灵,成为一座不得不背负的大山压得老师和学生无法喘息。
2.职业期望和自我发展需要带来的压力
(1)教师工资普遍较低,住房问题得不到解决
据《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摘要)》报道“2006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中学(包括初中与高中)教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为17729元和20979元,分别比国家机关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低5198元和1948元。”我所调查的四位农村教师当中,月收入均是两千左右,其中入职较短的小学教师月收入不足二千。刘健老师夫妻两人都是学校老师,工资除了日常生活开支外,还要抚养孩子赡养老人,偿还盖房子欠的贷款,每个月可以维持,但没有结余,在他们看来已经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刘萍老师说:“我们学校有些老师是‘半边户’,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老婆,孩子还有双方的老人,哪还有钱盖什么新房子,都是挤在原来的老房子里,更没钱买县城里的商品房。”杨宏老师的学校里只有唯一的一栋老宿舍楼,可以住十多户,当年他手气好,抽到了一套,然而大部分老师是没有那么幸运。本乡的老师就走山路回村子里住,其他老师住学校里的石棉瓦房:低矮,潮湿,冬冷夏热,没有厨房,卫生间。这样的环境待遇无法留住新分进来大学生,很多都是来一年就离开了。
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曾说过:“农村学校的校舍建设、生活设施一般比城市的要差很多,因为校舍紧、危房多,连给教师一间宿舍的条件也无法满足,教师往返于学校与家庭的‘走教’现象大量存在。”学生住校,老师们就必须轮流在校值班,住房确实是“教师工作条件的组成部分”,所以解决住房问题,解决了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才有利于鼓励农村青年教师“下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才有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职称评定是压在老师胸口的又一痛
职称不仅是个人资历和价值的体现,而且职称还决定了工资水平。城里的老师,特别是城里名校老师,工资水平本身就高于农村教师,同时他们还有相当大比例的灰色收入,而工资对于农村老师来说就是“老米钱”了,支撑一家老小的日常生活开支,所以可想而知职称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刘健老师所在的学校虽然是县城最好的一所中学,但职称评定也很难,主要原因职称评定名额有限,粥少僧多,导致教师间人际关系紧张。刘萍老师说,“职称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工资待遇问题。中学二级的工资比中学一级工资一个月少一百多元钱,一年就是一千多,这对于我们这些贫困地区的农村教师来说是一笔不可少的收入。”成琳老师觉得评职称要写文章,还要发表,对于他们这些小学老师来说太难了。职称评定名额限制,对学校职数的限制,就要等到有人调走或退休,空出指标来,后面的老师才能参评。评比论资排辈,对教师进行各方面打分,很多老师到了年限,即使自身条件早已达到了也评不上去,这在农村中小学校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3.“学生安全”不能承受之重
中小学校园安全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社会稳定、家庭稳定的大事。国家相关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都针对学校安全问题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措施,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校园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校园安全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这次访谈老师们反映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安全管理上。因为农村中小学校实行寄宿制,90%以上的学生在校寄宿,周末返家,所以农村学校存在比城市学校更多的安全问题。例如,曾经发生一位老师发现学生晚自习课间擅自离校,老师通知家长后,不仅没得到家长的配合和理解,反而依仗权势大闹学校,殴打老师,学校和老师的权益都得不到主张;另外一起事件是三个学生晚自习课间跑到校外骑摩托车,导致二个学生重伤,一个学生轻伤的严重后果。
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如刘萍老师、杨宏老师、成琳老师的所在的乡村初中和小学,一个班大半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缺位,孩子的教育就成了大问题。有些初中的孩子早熟,谈恋爱,喝酒,打架现象很突出;小学生许多行为习惯还未养成,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白天要时刻警惕冲撞,拥挤等事故,夜间又担心学生生病发烧,学生在校期间老师就是学生的“代理父母”。乡村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老师”了,他们身上背负着太多的角色和太重的责任,让老师们时刻觉得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加之繁重的教学任务,身心无不疲惫。
四、讨论
1.评价体系不合理、不完善及师资不足加剧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负荷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实施的是应试教育,整个社会及家长对学校的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考试分数,学生各种考试成绩的排名是学生家长关注的重点,只有考试分数才能成为中小学校长炫耀的资本和政绩的表现,成为吸引生源的最甜诱饵,成为名校的前提和保障。只要这种评价体系一天不改变,压在老师身上的这座大山就不可能被推翻。
农村教师跨科,跨年级教学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无疑成为增大工作负荷原因之一。云南经济不发达,财政收入少。当地政府为了减轻县财政负担,没有根据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教师编制进行合理扩充。县教育部门每年招聘的有限的本专科毕业生一方面进入规模急剧扩大的县城中学,另一方面有些满怀理想和志向的大学生到了乡村中小学,最终无法忍受恶劣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等等,选择了离开。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导致跨年级跨学科教学在农村中小学成为常态。
2.与城市中小学教师同工不同酬,经济地位低,生存条件差加剧了农村教师的职业压力
多年以来“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法律规定尚未真正得到落实。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曾说过:“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的确比较突出。不少地方老师没有住房公积金。在城镇,不具备经济适用房的条件。在农村又不像其他农民一样,可以获得宅基地,自己盖房,许多学校又没有教师宿舍和教师周转房。教师和其他职业不一样,教师要备课,需要一定的工作条件,教师的住房、教师的宿舍周转房,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教师工作条件的组成部分,所以这个问题应该很好地解决。”国家非常重视,但真正能全面实施,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农村教师的住房和工资待遇等生存问题得不到切实地解决,教师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恐怕单凭报道几个“最美的乡村教师”,是不可能让这些最基层的老师永远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
3.职称评定,给农村教师带来经济和精神双重压力
职称评不上,工资涨不了,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工作业绩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但评定职称又增加了许多额外的考量条件,如:普通话,计算机,参加培训的学分,论文发表的数量等等。农村教师由于时间,经济,能力、环境、地域等各方面条件限制,要完成各项硬性指标并非易事。职称评定中明显的城乡差别、越来越严格的评定条件,已成为农村教师的切肤之痛。有位老师说:“我一心扑在工作上,把我的青春和爱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可是还是没评上职称。难道学生的优异成绩抵不上一纸文凭?评职称到底是看工作能力还是其他条件?”这几句简单的话语,反映了一位老教师的心声。在访谈中有个老师说“穷一点倒也罢了,最让老师们放不下的,还是这份荣誉。”他认为,如果教了若干年还只是一个初级,教了几十年还只是一个中级,会让老师们感觉在别人面前都抬不起头。在广大农村教师心目中职称晋级不仅可以增加一点微薄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这是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
4.家长、学校、社会对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的缺位加大农村教师的职业压力
农村学生家长在教育观念,科学文化素质、教养方式等许多方面都落后于城市学生家长。农村教师要承担因为地域特点所导致的许多额外负担,尤其是学校安全责任,通常情况是,政府与主管部门签定责任状,主管部门与学校签定责任状,学校和教师签定责任状,层层加码,最后学生安全的责任全部转移给了教师。在农村,许多家长对学校教育采取的态度是不理解,不支持,不认可,对学校工作配合不够,有些家长甚至推卸子女的教育责任,子女厌学、退学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教师在学校不得不扮演永恒的“双重角色”,不仅在学生面前是传道授业解惑,体现社会要求和社会规范的人民教师,还是无微不至,嘘寒问暖的“父母”,本应由学校教师、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在农村却落到了农村中小学老师的肩上,很大程度增加了教育难度,加剧了农村教师的职业压力。
五、结论
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感觉到较大压力,主要是:考试升学压力、职业期望和自我发展压力、学生安全压力。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