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基础教育也开始越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探索精神、小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泛,在遇到问题时有能力去解决。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历史与社会;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4-0012
随着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发展,创新型人才一直处于短缺的状态,因此教育机构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模式,而“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精神。探究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以师为辅,让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学习、阅读、对学习对象进行探究、收集并处理信息、积累体验的情感、得到知识、掌握规律、解决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人格。它具有开放性、主体性、探究性的特点,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团队合作进行探究和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探究是探究式教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充满探究性的课程,它融合了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在结构、选材与呈现方式上都敢于创新,插入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且在每一单元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活动,整个过程强调了学生的体验、探究与实践,这为探究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在实践之中教师忽略甚至无视这些部分,本应该成为重点的部分却被忽视,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长期的总结、反思和探索之后,开始强调教师重视并实行探究式教学,一段时间的实施证明了探究式教学的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将谈论探究式教学模式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探究式教学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当学生兴趣被激发时,就会主动去学习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就要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从而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做铺垫。
1.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发展,教师应该做到让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产生新的感觉、发现与体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教学途径。例如:在讲解辛亥革命时,可以在课前播放历史剧《武昌起义》,之后和学生一起评论该剧,并让感兴趣的学生上台演绎剧中片段,让学生以轻松的方式开始课程的学习,体验辛亥革命的开端,进而开始进行接下来的课程。之后还可插入图片《清朝男子的长辫子》《女子的小脚绣花鞋》,并引入辛亥革命除陋习的作用。这些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板书,更加生动形象,代入感强,有利于让学生快速主动融入课堂。
2.融入时政热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时政热点有强烈的时代性,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时政热点蕴含的内容较为丰富,往往能体现历史决策的正确与否,因此在课堂上利用时政热点,除了能够完善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课堂贴近生活。教师可每月空出一节课时间用来分享时政热点,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的国内外时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查阅资料,收集、筛选资料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久而久之,当任务变为习惯时,探究式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合作式学习是探究式教学的动力
作为新课程理念下一种尤为重要的学习形式,小组合作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使学生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指引作用,将课堂重点罗列,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课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先引入二十世纪初俄国内忧外患的状况,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十月革命的原因、任务、时间地点、性质和结果,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小组学习情况。
三、创设教学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保证
学习不仅是一个得到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亲身经历、实践和探究的过程。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教学内容。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巧妙设计教學情境。
总之,使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影响,而且极大程度上推进了教师的教学深度。就目前而言,教科书的内容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与渴望,探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动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辉荣.初中《历史与社会》生成教学有效性及其课例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
[2]朱哲.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之综合性成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陈志勇.《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第三中学317525)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历史与社会;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4-0012
随着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发展,创新型人才一直处于短缺的状态,因此教育机构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模式,而“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精神。探究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以师为辅,让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学习、阅读、对学习对象进行探究、收集并处理信息、积累体验的情感、得到知识、掌握规律、解决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人格。它具有开放性、主体性、探究性的特点,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团队合作进行探究和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探究是探究式教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充满探究性的课程,它融合了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在结构、选材与呈现方式上都敢于创新,插入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且在每一单元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活动,整个过程强调了学生的体验、探究与实践,这为探究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在实践之中教师忽略甚至无视这些部分,本应该成为重点的部分却被忽视,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长期的总结、反思和探索之后,开始强调教师重视并实行探究式教学,一段时间的实施证明了探究式教学的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将谈论探究式教学模式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探究式教学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当学生兴趣被激发时,就会主动去学习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就要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从而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做铺垫。
1.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发展,教师应该做到让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产生新的感觉、发现与体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教学途径。例如:在讲解辛亥革命时,可以在课前播放历史剧《武昌起义》,之后和学生一起评论该剧,并让感兴趣的学生上台演绎剧中片段,让学生以轻松的方式开始课程的学习,体验辛亥革命的开端,进而开始进行接下来的课程。之后还可插入图片《清朝男子的长辫子》《女子的小脚绣花鞋》,并引入辛亥革命除陋习的作用。这些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板书,更加生动形象,代入感强,有利于让学生快速主动融入课堂。
2.融入时政热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时政热点有强烈的时代性,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时政热点蕴含的内容较为丰富,往往能体现历史决策的正确与否,因此在课堂上利用时政热点,除了能够完善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课堂贴近生活。教师可每月空出一节课时间用来分享时政热点,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的国内外时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查阅资料,收集、筛选资料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久而久之,当任务变为习惯时,探究式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合作式学习是探究式教学的动力
作为新课程理念下一种尤为重要的学习形式,小组合作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使学生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指引作用,将课堂重点罗列,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课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先引入二十世纪初俄国内忧外患的状况,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十月革命的原因、任务、时间地点、性质和结果,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小组学习情况。
三、创设教学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保证
学习不仅是一个得到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亲身经历、实践和探究的过程。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教学内容。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巧妙设计教學情境。
总之,使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影响,而且极大程度上推进了教师的教学深度。就目前而言,教科书的内容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与渴望,探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动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辉荣.初中《历史与社会》生成教学有效性及其课例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
[2]朱哲.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之综合性成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陈志勇.《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第三中学317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