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书中对边疆民族有固定的称呼,《尔雅·释地》中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郭璞注:“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次四荒者。”《礼记·王制》:“东方日夷……南方日蛮……西方日戎……北方日狄……”。过去我们笼统地说这些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隐含着“内中国而外夷狄”的思想,但细加分析,同是具有贬义,其间亦有差异。我们拟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证。
首先,从字形分析入手。“夷”是从“大”的,《说文》:“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大”下说“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是把“夷”视为人类的。而解释蛮、狄时说:“蛮,蛇种,从虫。”“狄,赤狄,本犬种,狄之为言淫辟也,从犬,亦省声。”均视为非人。“戎”在《说文》中的解释是“兵也,从戈从甲”,喻指战争,古人认为“兵者,凶器也”,傅斯年先生说:“周人斥殷,动日‘戎商’、‘戎殷’。”用之代指西部边疆的民族,也在贬斥之列。从字形分析可以看出“夷”的称谓高于“蛮”、“狄”、“戎”。
“名,明也,名实事使分明也。”(《释名·释言语》)命名中包含着思想,这一思想便是褒“夷”贬“蛮”、“狄”、“戎”。它不仅表现在字形上,还表现在与边疆民族有关的历史传说中。这就是我们要做的第二方面的论证。
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东夷”当属朝鲜(东北)和春秋时的吴国(东南)。我们首先看有关朝鲜的传说。《汉书·地理志下》:
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濊貉、句骊蛮夷。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蜱,欲自赎者,人五十万。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取无所雠,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其田民饮食以笾豆,都邑颇放效吏及内郡贾人,往往以杯器食。……可贵哉,仁贤之化也!然东夷天性柔顺,异于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设浮于海,欲居九夷,有以也夫!
言箕子为朝鲜始祖,当属传说,但所述朝鲜之风土人情与中原无异,礼仪、淳朴甚有过之者,在当时人心目中可视为一“世外桃源”。《后汉书·东夷列传》也有类似的记载,并在开篇强调说:“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
有关吴国的传说见《史记·吴太伯世家》: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谦让自古就被视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而最大的谦让莫过于让国,所以孔子感叹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第八》)从以上两则传说可以看出褒“夷”之意甚为明显。
而有关“蛮”、“狄”、“戎”的传说与之大异其趣。
北狄可以匈奴为代表,关于匈奴的传说见裴驷《史记集解》所引乐产《括地谱》:
夏桀无道,汤放之呜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
这个传说大概是根据匈奴“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的风俗虚构的,言其始祖便野蛮无道,不分长幼,“上梁不正下梁歪”,贬斥之意溢于言表。
西戎可以羌为代表,关于羌的传说见于《后汉书·西羌传》: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
羌无弋爰剑者,秦厉公时为秦所拘执,以为奴隶。不知爰剑何戎之别也。后得亡归,而秦人追之急,藏于岩穴中得免。羌人云爰剑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为其蔽火,得以不死。既出,又与劓女遇于野,遂成夫妇。女耻其状,被发覆面,羌人因以为俗,遂俱亡入三河间。诸羌见爰剑被焚不死,怪其神,共畏事之,推以为豪,河湟问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爰剑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日益众。羌人谓奴为无弋,以爰剑尝为奴隶,故因名之。其后世世为豪。
正如王明珂先生在《华夏边缘》中分析的那样,“三苗在古代传说中是凶人的化身。因此,将羌人视为三苗之后,也就是华夏借着‘羌人的族源’来诠释这些异族的邪恶本质。”“这一则传说的原型,很可能采自当时被称为羌的某一部落之口传。在汉代中国人的族群歧视下,添加了一些如秦厉公与戎等的‘历史背景’,与强调羌人低劣本质的枝节,如他们领导家族的父系祖先是奴隶,母系祖先为受割鼻刑罚的女子。”尽管保留了羌族始祖逃亡过程中所遇异象的情节,但字里行间处处寓有贬义。
有关南蛮的传说记载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日桀瓠。下令之后,槊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槊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槊瓠。槊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着独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寻求,辄遇风雨震晦,使者不得进。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后,因自相夫妻。
言其始祖为有功之五采狗,兄弟姐妹自为婚姻,鄙视之意至为明显。
为什么史书中记载的传说给人的印象与我们所作的字形分析若合符契?王明珂先生在《华夏边缘》一书中为我们做了解答:中原华夏把“农业”和“定居”作为文明的标准,以此来衡量四裔民族,与自己生产生活方式相同的便加以肯定,如朝鲜、东吴;反之便予以排斥,北方、西方的游牧民族,南方的泽国之人都在排斥之列。而这种思想在文字字形和历史传说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另外,我们发现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在史书中也常常被为“夷”,如《史记·西南夷列传》、《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他们被肯定是因为自古以来比较顺服,没有对中原地区构成侵扰。
《说文解字》“羌”字下为我们作了很好的总结:“羌,西戎,羊种也。从羊儿,羊亦声。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此六种也。西南焚人焦侥,从人,盖在坤地,颇有顺理之性。唯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孔子曰:‘道不行,欲之九夷,乘桴浮于海。’有以也。”
注释
①《尔雅·释地》中说“四极”最远,次于“四极”者为“四荒”,次于“四荒”者为“四海”。
②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附录一《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76页
③班固《汉书》1658页,中华书局,1962
④司马迁《史记》1445页,中华书局,1982
⑤司马迁《史记》2880页注[一],中华书局,1982
⑥范晔《后汉书》2869页,中华书局,1965
⑦范晔《后汉书》2875页,中华书局,1965
⑧王明珂《华夏边缘》19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首先,从字形分析入手。“夷”是从“大”的,《说文》:“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大”下说“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是把“夷”视为人类的。而解释蛮、狄时说:“蛮,蛇种,从虫。”“狄,赤狄,本犬种,狄之为言淫辟也,从犬,亦省声。”均视为非人。“戎”在《说文》中的解释是“兵也,从戈从甲”,喻指战争,古人认为“兵者,凶器也”,傅斯年先生说:“周人斥殷,动日‘戎商’、‘戎殷’。”用之代指西部边疆的民族,也在贬斥之列。从字形分析可以看出“夷”的称谓高于“蛮”、“狄”、“戎”。
“名,明也,名实事使分明也。”(《释名·释言语》)命名中包含着思想,这一思想便是褒“夷”贬“蛮”、“狄”、“戎”。它不仅表现在字形上,还表现在与边疆民族有关的历史传说中。这就是我们要做的第二方面的论证。
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东夷”当属朝鲜(东北)和春秋时的吴国(东南)。我们首先看有关朝鲜的传说。《汉书·地理志下》:
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濊貉、句骊蛮夷。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蜱,欲自赎者,人五十万。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取无所雠,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其田民饮食以笾豆,都邑颇放效吏及内郡贾人,往往以杯器食。……可贵哉,仁贤之化也!然东夷天性柔顺,异于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设浮于海,欲居九夷,有以也夫!
言箕子为朝鲜始祖,当属传说,但所述朝鲜之风土人情与中原无异,礼仪、淳朴甚有过之者,在当时人心目中可视为一“世外桃源”。《后汉书·东夷列传》也有类似的记载,并在开篇强调说:“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
有关吴国的传说见《史记·吴太伯世家》: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谦让自古就被视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而最大的谦让莫过于让国,所以孔子感叹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第八》)从以上两则传说可以看出褒“夷”之意甚为明显。
而有关“蛮”、“狄”、“戎”的传说与之大异其趣。
北狄可以匈奴为代表,关于匈奴的传说见裴驷《史记集解》所引乐产《括地谱》:
夏桀无道,汤放之呜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
这个传说大概是根据匈奴“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的风俗虚构的,言其始祖便野蛮无道,不分长幼,“上梁不正下梁歪”,贬斥之意溢于言表。
西戎可以羌为代表,关于羌的传说见于《后汉书·西羌传》: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
羌无弋爰剑者,秦厉公时为秦所拘执,以为奴隶。不知爰剑何戎之别也。后得亡归,而秦人追之急,藏于岩穴中得免。羌人云爰剑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为其蔽火,得以不死。既出,又与劓女遇于野,遂成夫妇。女耻其状,被发覆面,羌人因以为俗,遂俱亡入三河间。诸羌见爰剑被焚不死,怪其神,共畏事之,推以为豪,河湟问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爰剑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日益众。羌人谓奴为无弋,以爰剑尝为奴隶,故因名之。其后世世为豪。
正如王明珂先生在《华夏边缘》中分析的那样,“三苗在古代传说中是凶人的化身。因此,将羌人视为三苗之后,也就是华夏借着‘羌人的族源’来诠释这些异族的邪恶本质。”“这一则传说的原型,很可能采自当时被称为羌的某一部落之口传。在汉代中国人的族群歧视下,添加了一些如秦厉公与戎等的‘历史背景’,与强调羌人低劣本质的枝节,如他们领导家族的父系祖先是奴隶,母系祖先为受割鼻刑罚的女子。”尽管保留了羌族始祖逃亡过程中所遇异象的情节,但字里行间处处寓有贬义。
有关南蛮的传说记载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日桀瓠。下令之后,槊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槊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槊瓠。槊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着独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寻求,辄遇风雨震晦,使者不得进。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后,因自相夫妻。
言其始祖为有功之五采狗,兄弟姐妹自为婚姻,鄙视之意至为明显。
为什么史书中记载的传说给人的印象与我们所作的字形分析若合符契?王明珂先生在《华夏边缘》一书中为我们做了解答:中原华夏把“农业”和“定居”作为文明的标准,以此来衡量四裔民族,与自己生产生活方式相同的便加以肯定,如朝鲜、东吴;反之便予以排斥,北方、西方的游牧民族,南方的泽国之人都在排斥之列。而这种思想在文字字形和历史传说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另外,我们发现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在史书中也常常被为“夷”,如《史记·西南夷列传》、《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他们被肯定是因为自古以来比较顺服,没有对中原地区构成侵扰。
《说文解字》“羌”字下为我们作了很好的总结:“羌,西戎,羊种也。从羊儿,羊亦声。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此六种也。西南焚人焦侥,从人,盖在坤地,颇有顺理之性。唯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孔子曰:‘道不行,欲之九夷,乘桴浮于海。’有以也。”
注释
①《尔雅·释地》中说“四极”最远,次于“四极”者为“四荒”,次于“四荒”者为“四海”。
②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附录一《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76页
③班固《汉书》1658页,中华书局,1962
④司马迁《史记》1445页,中华书局,1982
⑤司马迁《史记》2880页注[一],中华书局,1982
⑥范晔《后汉书》2869页,中华书局,1965
⑦范晔《后汉书》2875页,中华书局,1965
⑧王明珂《华夏边缘》19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