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音乐教学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能够提升学生的綜合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教师要注重初中音乐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本文就初中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进行探究,希望采取有效的教学途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音乐知识的学习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课堂;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1
前言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初中音乐学科,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音乐,通过音乐塑造自己的人格,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利用教师人格魅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学科的喜爱是来源自教师自己的魅力,将学生吸引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将自己的个人魅力充分的发挥,吸引学生的关注,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精神振作、态度和蔼、知识丰富、教学方法灵活,使学生一直保持乐观积极的状态。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要面带微笑,用期待的神情,生动的语言为学生营造活跃民主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在对待差生时,教师不能对其产生语言或是行为上的歧视。教师要尊重、关系和爱护学生,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教师还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掌握丰富的知识以及技能,使学生产生信服感,形成对教师的尊敬与喜爱。教师还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及时的鼓励,促进学生向更好的自己前进。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1]。
二、通过优秀音乐作品
每个时代的音乐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而且,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只是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赏析音乐作品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优秀作品欣赏渠道。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其平时接触音乐是有着深层次的联系的。学生从对音乐的好奇转向对音乐的喜爱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将这一过程缩短,将学生的音乐能力深入的挖掘。优秀的音乐作品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2]。
三、尊重学生的感受
学生会因为个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生活、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对音乐的不同感受,特别是在不公开作品标题和不进行引导的情况下,学生这样的特征就更加的明显。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想和观点大胆的表述,允许学生产生对音乐的不同看法,只要学生对音乐的反应是健康积极的,使开展合理的想象,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增强学生的信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若是学生产生对音乐的消极情绪,教师会及时的发现并进行引导,开导学生,使学生回归正确的方向。尊重学生的感受,可以使学生养成健康的人生态度[3]。
四、开展多媒体音乐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被广泛的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其生动直观的特点深受教师与学生的喜爱,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会使课堂达到最佳的教学成效。多媒体有助于知识的整合。在初中阶段,为了配合教学内容的开展,教师为学生搜集大量的素材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轻松的理解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多媒体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初中学生的对于色彩和声音的敏感度强,在优美的图片和的动听的声音中,学生可以更加准确的把握艺术形象。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有着促进作用。
在学习《牧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介绍相关文化,使学生燃起对草原的向往之情,产生情感体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主动的投入到音乐知识的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播放多媒体,通过教师介绍将学生的思绪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领略一下蒙古族的风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音乐的魅力。带领学生了解我国的草原分布情况。在银幕上显示我国主要草原分布情况,教师用简短的歌曲来表现各地草原歌曲特点。如:黑龙江的《乌苏里船歌》、内蒙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新疆的《塔里木河》、西藏的《青藏高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产生对大草原的强烈兴趣,主动的开展对歌曲《牧歌》的学习,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
结论: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长期的教学任务,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师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并保持。在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尊重学生的感受,同时,开展多媒体音乐教学,使学生燃起学习音乐知识的热情,达成高效音乐课堂,真正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高梅.初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情感能力及兴趣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08):15.
[2]陈小红.激兴趣活课堂尝创新——提升初中音乐课堂改革实效措施探讨[J].北方音乐,2019,39(05):167+170.
[3]金玉林.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策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2):136-137.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课堂;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1
前言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初中音乐学科,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音乐,通过音乐塑造自己的人格,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利用教师人格魅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学科的喜爱是来源自教师自己的魅力,将学生吸引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将自己的个人魅力充分的发挥,吸引学生的关注,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精神振作、态度和蔼、知识丰富、教学方法灵活,使学生一直保持乐观积极的状态。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要面带微笑,用期待的神情,生动的语言为学生营造活跃民主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在对待差生时,教师不能对其产生语言或是行为上的歧视。教师要尊重、关系和爱护学生,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教师还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掌握丰富的知识以及技能,使学生产生信服感,形成对教师的尊敬与喜爱。教师还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及时的鼓励,促进学生向更好的自己前进。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1]。
二、通过优秀音乐作品
每个时代的音乐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而且,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只是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赏析音乐作品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优秀作品欣赏渠道。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其平时接触音乐是有着深层次的联系的。学生从对音乐的好奇转向对音乐的喜爱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将这一过程缩短,将学生的音乐能力深入的挖掘。优秀的音乐作品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2]。
三、尊重学生的感受
学生会因为个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生活、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对音乐的不同感受,特别是在不公开作品标题和不进行引导的情况下,学生这样的特征就更加的明显。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想和观点大胆的表述,允许学生产生对音乐的不同看法,只要学生对音乐的反应是健康积极的,使开展合理的想象,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增强学生的信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若是学生产生对音乐的消极情绪,教师会及时的发现并进行引导,开导学生,使学生回归正确的方向。尊重学生的感受,可以使学生养成健康的人生态度[3]。
四、开展多媒体音乐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被广泛的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其生动直观的特点深受教师与学生的喜爱,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会使课堂达到最佳的教学成效。多媒体有助于知识的整合。在初中阶段,为了配合教学内容的开展,教师为学生搜集大量的素材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轻松的理解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多媒体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初中学生的对于色彩和声音的敏感度强,在优美的图片和的动听的声音中,学生可以更加准确的把握艺术形象。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有着促进作用。
在学习《牧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介绍相关文化,使学生燃起对草原的向往之情,产生情感体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主动的投入到音乐知识的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播放多媒体,通过教师介绍将学生的思绪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领略一下蒙古族的风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音乐的魅力。带领学生了解我国的草原分布情况。在银幕上显示我国主要草原分布情况,教师用简短的歌曲来表现各地草原歌曲特点。如:黑龙江的《乌苏里船歌》、内蒙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新疆的《塔里木河》、西藏的《青藏高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产生对大草原的强烈兴趣,主动的开展对歌曲《牧歌》的学习,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
结论: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长期的教学任务,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师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并保持。在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尊重学生的感受,同时,开展多媒体音乐教学,使学生燃起学习音乐知识的热情,达成高效音乐课堂,真正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高梅.初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情感能力及兴趣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08):15.
[2]陈小红.激兴趣活课堂尝创新——提升初中音乐课堂改革实效措施探讨[J].北方音乐,2019,39(05):167+170.
[3]金玉林.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策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2):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