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3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绿化造林表彰大会上,一个75岁的高龄老人激动地从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手中接过了“国土绿化突出贡献人物”的奖杯!全国仅有100人获
此殊荣,而吉林省只有两人。
这位老人就是全国闻名的“植树大王”、吉林森工有限责任公司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退休工人——赵希海。这个曾经当了31年伐木工人退休后,以向大山“赎罪”的赤子之心义务植树,24年植树18万棵,并全部上交国家,用实际行动还上了他心中那份欠大自然的“心债”!
“顺山倒”曾自豪31年
1937年8月,赵希海出生在吉林省扶余县一个荒僻的山村。从小受苦受穷,解放后他才过上了好日子。1958年,21岁的赵希海被白石林业局招为第一批林业工人。从此,他开始了伐木工人的新生活,在“顺山倒”的伐木号子声中度过了大半辈子。那时国家建设急需大量木材,桦甸县山深林密,是东北木材的集中产地。从当伐木工人起,他就没停止过手中的大斧。他的脚步就没离开过森林。31年来,经他手伐倒的树木无计其数。他伐木时的英姿照片曾上过报,还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和“伐木能手”的光荣称号,他曾为此而自豪。但有时,他也感觉,眼前的大树越来越少了,而脚下的空荒地却越来越多了。
义务植树偿还“心债”
1989年深秋的一天,林场开了隆重的欢送会,干了31年伐木的赵希海光荣退休了。退休了,每月拿着九百多元退休金,按理说可以好好安排一下自己的晚年了。
老伴王翠莲知道老头子是个闲不住的人,现在退休了心情肯定不好受。于是特意把儿女都叫回来,炒了一桌菜,热上半斤老白干。可谁也没料到。老赵酒喝了不到二两,菜没吃几口,就和老伴说了声:“我出去转转。”然后就满腹心事出去了。
他走到熟悉的密林中。赵希海对一草一木都有感情。31年,他那双粗糙的大手不知伐倒了多少棵树。此刻,望着高峻的大山,他泪眼迷离,百感交集。如今就要离开工作一生的地方了,真舍不得呀。一阵秋风掠过,一片小杨树叶刮到了他的脸上,他看到不远处的几棵小树苗。这不是几年前自己栽的小树吗?原来,他退休前,已陆续为林场造林后被毁坏的林地进行了补植。他猛然想到:林场还有那么多荒山荒地,能栽多少树啊。我这辈子伐了那么多树。虽然是国家需要,但眼看这大山的树木一天天变少,心里总不是滋味。现在我退休了,有充足的时间,我要义务植树,把我这辈子砍下的树再补回来。让这大山重新绿起来!
深夜,赵希海跨进门对老伴说:“我有事儿干了,我要回到森林去义务植树。”老伴问:“哪有那么多树苗哇?”“那愁啥?冬天到林子中采种,春天在荒地种苗,还可以从林中移苗。”听着赵希海的话,老伴和子女都表示支持。
第二天凌晨4点钟,赵希海就带上树苗、锹镐、热水瓶和几个馒头上山了。从这天起,赵希海开始了他为大山“还债”的植树行动。
秋天是为树除草、打杈、松土、踏查树种分布和成色的最好时候,赵希海一个人在林场空地上整整干了一个多月。进入秋季,赵希海进山了。长白山区的冬天来得早,他要赶在寒冬到来前,为珍贵的水曲柳树苗再松一遍土,并将杂草拔掉。到了冬天,他不顾六十多岁的年龄爬到二十多米高的树上采集树种。珍贵树种水曲柳和黄菠萝树,树干光滑,要想采集树种就必须爬到最高点,稍一失足就会出现危险,连年轻人都胆怯,可六十多岁的赵希海无所畏惧,有时一天要爬几十棵树,他平均一冬天要采集近二百斤水曲柳、黄菠萝等珍贵树籽。这些树籽花钱买得十几万元。他这一爬就是十多年,采了数百公斤珍贵树籽。
第二年4月初,当山下刚解冻、山顶依然积雪皑皑时,他就在林场边一片200多亩的荒地干开了。当时,林场把4.6万棵树苗送到离林场近三公里的山坡上。为及时将这些树苗种完,赵希海计算后决定每天必须种1000棵。一个半月过去了,他每天早晨不到4点就进山,晚上干到半夜10点多,直到看不清树苗才下山,终于如期完成了。遇到几天连续下大雨,他就顶着大雨抢栽。那段时间,他每天回到家,吃饭时连拿筷子的劲也没了,说话有气无力。一次被大雨淋了高烧半个多月。
从退休后走进大山,赵希海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在山上度过的。春天,补植树苗,夏秋打草皮子、扶育、剪枝打权、防止病虫害,冬天是林木“休眠”时期,老赵踩着厚雪,背着箩筐,到山里移植野生水曲柳树苗。一个个育苗基地不知让老赵流了多少辛勤汗水。为了平地,他不辞辛苦先割除枯死树,然后将树根、树枝、草皮清理干净,最后将土再翻两遍;为了防涝,他将土地整理成一条条3米宽十几米长的地格子;为使土质肥沃,他从别处挑来一担担黑土,将附近公共厕所的粪便超出来堆在两侧……
就这样,24个四季轮回,斗转星移,赵希海始终不改其志:春天,他冒着料峭的寒风抢季植树;夏天,他风雨无阻为树木浇水施肥,侍弄苗圃;秋天,他除草打权,踏查树籽;冬天,他不怕危险踏雪上树采集树籽……他就是凭着一腔对大山绿树朴素的热爱和歉疚之情,凭着老而弥坚的顽强毅力,凭着他已过花甲之年的老迈之躯。在多年砍伐留下的空地上为国家义务奉献了价值数百万元的18万棵绿树。从而完成了从一个“伐木能手”到“植树大王”的完美转型。
坚守对大山的承诺
在赵希海眼里,树就是他的“命根子”,他对幼小的树苗就像对自己最疼爱的孙子,充满慈爱和期望。然而,不少人对他有误解,他也得罪了不少人,甚至是亲属与邻居。
2004年春天,一个老汉要在一块过林空地上种人参,赵希海怎么劝也不管用。他就在此昼夜不停抢先栽植了4000多棵水曲柳。谁料,两天后他种的树被拔了个精光。愤怒的赵希海找到老汉:“是不是你拔的?”老汉大喊:“是我拔的,咋的?你整天到处栽树,别人想种点别的都不行。这地是你家的啊?”赵希海也不示弱“这地是国家的,我为国家种树,你就是拔掉,我还要继续种……”
当晚,赵希海拿来树苗补种。没想到,几天后树苗再次被拔光。看到满地的树苗,赵希海不禁放声痛哭。那个老汉看到赵希海哭得伤心,不禁有些内疚。只听赵希海说:“大山养育了我们,还有我们的儿子孙子。要在我们这一代全都没有了树,我们拿什么向子孙后代交代啊?”那位老汉见拗不过赵希海,终于答应不再拔了。
类似这样的事儿赵希海几乎每年都遇到。植树是“三分造,七分管”。辛辛苦苦栽的树,如果不精心扶育两三年,肯定会前功尽弃。由于赵希海补植的地块,多是场区边或附近农村的小块地,人们都想在那里为自己家种点庄稼、果树,这就势必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为此,常常是他刚栽上的树苗就被人拔掉,赵希海就再补植。多年来,赵希海的正直、无私和坚韧,赢得了大多数人的理解、支持和敬佩。
这么多年,赵希海不图名利,辛勤劳作,默默奉献。林场领导见老人这么辛苦,曾提出每月给他补助50元,可他分文不要。一个亲戚曾说:如果老赵将这些年植树创造的价值1/4的给自己,他在全林区肯定是首富。
2004年3月,赵希海突然患了脑血栓,手脚不听使唤。公司和林场领导、职工来看望他,他笑着说:“放心吧,我不会倒下,我还为山上准备100万棵好树苗。”过了10天,种树的季节到了,打点滴的赵希海竟拔掉吊瓶,不顾亲人劝阻奇迹般上山了。他在心里强迫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我要多种点树。他拖着不听使唤的腿,拄着拐棍上山采野生树苗。
种树最花钱的地方是购买树种。为节省资金,赵希海自己动手建立了三个苗圃,每年冬天他爬上二十多米高的树顶采集树种,然后种在苗圃里,树苗总数已达十万多株。如果作为商品出卖。那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赵希海却把树苗全部无偿献给了林场。
赵希海最大的心愿终于在2004年12月1日实现了,党组织批准了他的入党请求。入党宣誓那天,67岁的赵希海高兴得无以言表,比平时多喝了不少老白干。
赵希海的无私奉献感动了社会,他多次被评为先进人物。2008年7月7日晚,赵希海又捧起了“全球优秀环保奖杯”。
面对荣誉他说:“只要我活着,只要我还能动,我就要继续多种树,争取在今后的3年时间里,培育出100万株树苗贡献给国家。”目前,赵希海的二儿子已接过了他的班,他将帮助父亲继续完成其目标。
此殊荣,而吉林省只有两人。
这位老人就是全国闻名的“植树大王”、吉林森工有限责任公司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退休工人——赵希海。这个曾经当了31年伐木工人退休后,以向大山“赎罪”的赤子之心义务植树,24年植树18万棵,并全部上交国家,用实际行动还上了他心中那份欠大自然的“心债”!
“顺山倒”曾自豪31年
1937年8月,赵希海出生在吉林省扶余县一个荒僻的山村。从小受苦受穷,解放后他才过上了好日子。1958年,21岁的赵希海被白石林业局招为第一批林业工人。从此,他开始了伐木工人的新生活,在“顺山倒”的伐木号子声中度过了大半辈子。那时国家建设急需大量木材,桦甸县山深林密,是东北木材的集中产地。从当伐木工人起,他就没停止过手中的大斧。他的脚步就没离开过森林。31年来,经他手伐倒的树木无计其数。他伐木时的英姿照片曾上过报,还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和“伐木能手”的光荣称号,他曾为此而自豪。但有时,他也感觉,眼前的大树越来越少了,而脚下的空荒地却越来越多了。
义务植树偿还“心债”
1989年深秋的一天,林场开了隆重的欢送会,干了31年伐木的赵希海光荣退休了。退休了,每月拿着九百多元退休金,按理说可以好好安排一下自己的晚年了。
老伴王翠莲知道老头子是个闲不住的人,现在退休了心情肯定不好受。于是特意把儿女都叫回来,炒了一桌菜,热上半斤老白干。可谁也没料到。老赵酒喝了不到二两,菜没吃几口,就和老伴说了声:“我出去转转。”然后就满腹心事出去了。
他走到熟悉的密林中。赵希海对一草一木都有感情。31年,他那双粗糙的大手不知伐倒了多少棵树。此刻,望着高峻的大山,他泪眼迷离,百感交集。如今就要离开工作一生的地方了,真舍不得呀。一阵秋风掠过,一片小杨树叶刮到了他的脸上,他看到不远处的几棵小树苗。这不是几年前自己栽的小树吗?原来,他退休前,已陆续为林场造林后被毁坏的林地进行了补植。他猛然想到:林场还有那么多荒山荒地,能栽多少树啊。我这辈子伐了那么多树。虽然是国家需要,但眼看这大山的树木一天天变少,心里总不是滋味。现在我退休了,有充足的时间,我要义务植树,把我这辈子砍下的树再补回来。让这大山重新绿起来!
深夜,赵希海跨进门对老伴说:“我有事儿干了,我要回到森林去义务植树。”老伴问:“哪有那么多树苗哇?”“那愁啥?冬天到林子中采种,春天在荒地种苗,还可以从林中移苗。”听着赵希海的话,老伴和子女都表示支持。
第二天凌晨4点钟,赵希海就带上树苗、锹镐、热水瓶和几个馒头上山了。从这天起,赵希海开始了他为大山“还债”的植树行动。
秋天是为树除草、打杈、松土、踏查树种分布和成色的最好时候,赵希海一个人在林场空地上整整干了一个多月。进入秋季,赵希海进山了。长白山区的冬天来得早,他要赶在寒冬到来前,为珍贵的水曲柳树苗再松一遍土,并将杂草拔掉。到了冬天,他不顾六十多岁的年龄爬到二十多米高的树上采集树种。珍贵树种水曲柳和黄菠萝树,树干光滑,要想采集树种就必须爬到最高点,稍一失足就会出现危险,连年轻人都胆怯,可六十多岁的赵希海无所畏惧,有时一天要爬几十棵树,他平均一冬天要采集近二百斤水曲柳、黄菠萝等珍贵树籽。这些树籽花钱买得十几万元。他这一爬就是十多年,采了数百公斤珍贵树籽。
第二年4月初,当山下刚解冻、山顶依然积雪皑皑时,他就在林场边一片200多亩的荒地干开了。当时,林场把4.6万棵树苗送到离林场近三公里的山坡上。为及时将这些树苗种完,赵希海计算后决定每天必须种1000棵。一个半月过去了,他每天早晨不到4点就进山,晚上干到半夜10点多,直到看不清树苗才下山,终于如期完成了。遇到几天连续下大雨,他就顶着大雨抢栽。那段时间,他每天回到家,吃饭时连拿筷子的劲也没了,说话有气无力。一次被大雨淋了高烧半个多月。
从退休后走进大山,赵希海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在山上度过的。春天,补植树苗,夏秋打草皮子、扶育、剪枝打权、防止病虫害,冬天是林木“休眠”时期,老赵踩着厚雪,背着箩筐,到山里移植野生水曲柳树苗。一个个育苗基地不知让老赵流了多少辛勤汗水。为了平地,他不辞辛苦先割除枯死树,然后将树根、树枝、草皮清理干净,最后将土再翻两遍;为了防涝,他将土地整理成一条条3米宽十几米长的地格子;为使土质肥沃,他从别处挑来一担担黑土,将附近公共厕所的粪便超出来堆在两侧……
就这样,24个四季轮回,斗转星移,赵希海始终不改其志:春天,他冒着料峭的寒风抢季植树;夏天,他风雨无阻为树木浇水施肥,侍弄苗圃;秋天,他除草打权,踏查树籽;冬天,他不怕危险踏雪上树采集树籽……他就是凭着一腔对大山绿树朴素的热爱和歉疚之情,凭着老而弥坚的顽强毅力,凭着他已过花甲之年的老迈之躯。在多年砍伐留下的空地上为国家义务奉献了价值数百万元的18万棵绿树。从而完成了从一个“伐木能手”到“植树大王”的完美转型。
坚守对大山的承诺
在赵希海眼里,树就是他的“命根子”,他对幼小的树苗就像对自己最疼爱的孙子,充满慈爱和期望。然而,不少人对他有误解,他也得罪了不少人,甚至是亲属与邻居。
2004年春天,一个老汉要在一块过林空地上种人参,赵希海怎么劝也不管用。他就在此昼夜不停抢先栽植了4000多棵水曲柳。谁料,两天后他种的树被拔了个精光。愤怒的赵希海找到老汉:“是不是你拔的?”老汉大喊:“是我拔的,咋的?你整天到处栽树,别人想种点别的都不行。这地是你家的啊?”赵希海也不示弱“这地是国家的,我为国家种树,你就是拔掉,我还要继续种……”
当晚,赵希海拿来树苗补种。没想到,几天后树苗再次被拔光。看到满地的树苗,赵希海不禁放声痛哭。那个老汉看到赵希海哭得伤心,不禁有些内疚。只听赵希海说:“大山养育了我们,还有我们的儿子孙子。要在我们这一代全都没有了树,我们拿什么向子孙后代交代啊?”那位老汉见拗不过赵希海,终于答应不再拔了。
类似这样的事儿赵希海几乎每年都遇到。植树是“三分造,七分管”。辛辛苦苦栽的树,如果不精心扶育两三年,肯定会前功尽弃。由于赵希海补植的地块,多是场区边或附近农村的小块地,人们都想在那里为自己家种点庄稼、果树,这就势必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为此,常常是他刚栽上的树苗就被人拔掉,赵希海就再补植。多年来,赵希海的正直、无私和坚韧,赢得了大多数人的理解、支持和敬佩。
这么多年,赵希海不图名利,辛勤劳作,默默奉献。林场领导见老人这么辛苦,曾提出每月给他补助50元,可他分文不要。一个亲戚曾说:如果老赵将这些年植树创造的价值1/4的给自己,他在全林区肯定是首富。
2004年3月,赵希海突然患了脑血栓,手脚不听使唤。公司和林场领导、职工来看望他,他笑着说:“放心吧,我不会倒下,我还为山上准备100万棵好树苗。”过了10天,种树的季节到了,打点滴的赵希海竟拔掉吊瓶,不顾亲人劝阻奇迹般上山了。他在心里强迫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我要多种点树。他拖着不听使唤的腿,拄着拐棍上山采野生树苗。
种树最花钱的地方是购买树种。为节省资金,赵希海自己动手建立了三个苗圃,每年冬天他爬上二十多米高的树顶采集树种,然后种在苗圃里,树苗总数已达十万多株。如果作为商品出卖。那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赵希海却把树苗全部无偿献给了林场。
赵希海最大的心愿终于在2004年12月1日实现了,党组织批准了他的入党请求。入党宣誓那天,67岁的赵希海高兴得无以言表,比平时多喝了不少老白干。
赵希海的无私奉献感动了社会,他多次被评为先进人物。2008年7月7日晚,赵希海又捧起了“全球优秀环保奖杯”。
面对荣誉他说:“只要我活着,只要我还能动,我就要继续多种树,争取在今后的3年时间里,培育出100万株树苗贡献给国家。”目前,赵希海的二儿子已接过了他的班,他将帮助父亲继续完成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