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甘肃省供销合作工作会议上获悉,在甘肃省农业农村发展迈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新阶段,省供销社强力推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在我省打造了一批现代农业的“示范区”、“样板区”,成为带动百姓脱贫致富、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流通活则百业兴。围绕着服务“三农”,省供销社积极推进“新网工程”,加快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大网络建设,运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积极恢复重建网络空白地区经营阵地,经营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收购、加工、配送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全系统改造、提升、规范配送中心246 个,农资连锁店总数达到9326 个。农资超市、便利店已覆盖全省网络体系,我省农村市场体系有了根本变化。
作为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省供销社充分发挥传统优势,积极开展标准化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出口基地、种养加一体化特色基地建设。目前,达标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就有5个,正在组织实施的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有4 个。基地总面积达到3.6 万公顷,其中标准化基地6 万公顷,出口基地4.5 万公顷。高原夏菜、马铃薯、果品、花椒等基地产品走俏全国市场。
省供销社还着力建设了一批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领办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出了“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社 流通网络”的农业综合开发的特有模式,成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目前,省供销社有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龙头企业3 家,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龙头企业就有10 户,实现利税1.8 亿元,带动农户9 万户。省供销社还领办特色农产品、农资、金融、土地流转等农民专业合作社1650 个,仅2012年就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27 个。
■来源:《甘肃日报》
鄂尔多斯达拉特旗
大棚里的别样年味儿
2013年2月13日大年初三,记者来到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在黄河岸边一排排温室大棚里,农牧民们有的在采摘成熟的果实,有的在注水灌溉,有的在锄草施肥……
展旦召苏木是达拉特旗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处于黄河冲积平原的沿河现代农牧业经济发展带上,极有利于蔬菜种植。在蔬菜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展旦召苏木党委、政府,有计划地扶持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建立和健全了完善的营销体系。目前,该苏木正式在工商局注册成立的专业合作社有23 家,入社会员达到1000 户左右。
种植户柳玉莲一边采摘青椒,一边高兴地说:“我家的青椒每667 m2平均产量4000~5000 kg,每667 m2纯收入3500~4000 元,667 m2露地蔬菜的收入相当于3335 m2玉米的收入,1 栋塑料大棚的收入相当于6670 m2玉米的收入。”
该旗旗长吉格定说:“从今年开始,展旦召苏木现有的1.3 万公顷耕地,将通过2~5 年的流转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使粮食、牧草(以紫花苜蓿为主)、蔬菜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2:6:1.5:0.5的比例,逐步推进规范化、专业化的高标准蔬菜基地建设,实现蔬菜种植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新春新愿望,这里的农牧民期待,凭借呼包鄂经济圈“金三角”区位优势和自己的“脑筋”,把展旦召打造成为达拉特旗西部乃至整个鄂尔多斯市的绿色蔬菜基地。
■来源: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
海峡两岸现代农业高峰论坛在厦举办
2013年2月4日,由中国农科院、台湾21世纪基金会、福建农科院、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主办,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承办,厦门农办、农业局、科技局、民革厦门市委、厦门央企协会协办,以“后现代农业两岸产业深度合作”为主题的海峡两岸现代农业高峰论坛在厦举行。福建省副省长陈荣凯,科技部农村中心原副主任陈良玉,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北京、广西、福建、台湾的专家学者,产业投资机构、县市政府、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厦门市直部门、厦门央企协会、台湾中华企业投资协会等150多位两岸嘉宾参加了此次论坛。
此次论坛以两岸共建的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为平台,加强尖端科技创新研发,孵化深度合作的产业集群,引领发展趋势,实现互惠共赢,签署了生物育种、碳汇交易、创意农业、万村科技服务、农业云计算、茶叶电子鼻、食品交易所、中药产业园等20 个合作项目。
据了解,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实行双主席制和双召集人制,成为两岸农业合作重要平台,理事会主席由福建省农科院院长刘波、台湾21世纪基金会执行长孙明贤担任,其5大研发中心首席专家由两岸各5 位知名专家担任。同时,加快生物育种等五大领域的科技创新,采用台湾工研院机制,吸引众多台湾企业深度合作,成为两岸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成功孵化出谢华安种业等3 家农业高新企业,1 家正通过IPO辅导,计划创业板上市。预计5 年内,将孵化出年产值50 亿元的尖端农业产业群。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刘波说,“正是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作为推进厦门农业的高端化、国际化,提升海峡两岸产业对接水平和层次的重要平台,给予支持,成立至今不到一年半,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已成为两岸农业交流中心,科技合作的范例,产业发展的标杆,共创多赢的经典。”
■来源:福建农业信息网
流通活则百业兴。围绕着服务“三农”,省供销社积极推进“新网工程”,加快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大网络建设,运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积极恢复重建网络空白地区经营阵地,经营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收购、加工、配送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全系统改造、提升、规范配送中心246 个,农资连锁店总数达到9326 个。农资超市、便利店已覆盖全省网络体系,我省农村市场体系有了根本变化。
作为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省供销社充分发挥传统优势,积极开展标准化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出口基地、种养加一体化特色基地建设。目前,达标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就有5个,正在组织实施的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有4 个。基地总面积达到3.6 万公顷,其中标准化基地6 万公顷,出口基地4.5 万公顷。高原夏菜、马铃薯、果品、花椒等基地产品走俏全国市场。
省供销社还着力建设了一批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领办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出了“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社 流通网络”的农业综合开发的特有模式,成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目前,省供销社有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龙头企业3 家,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龙头企业就有10 户,实现利税1.8 亿元,带动农户9 万户。省供销社还领办特色农产品、农资、金融、土地流转等农民专业合作社1650 个,仅2012年就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27 个。
■来源:《甘肃日报》
鄂尔多斯达拉特旗
大棚里的别样年味儿
2013年2月13日大年初三,记者来到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在黄河岸边一排排温室大棚里,农牧民们有的在采摘成熟的果实,有的在注水灌溉,有的在锄草施肥……
展旦召苏木是达拉特旗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处于黄河冲积平原的沿河现代农牧业经济发展带上,极有利于蔬菜种植。在蔬菜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展旦召苏木党委、政府,有计划地扶持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建立和健全了完善的营销体系。目前,该苏木正式在工商局注册成立的专业合作社有23 家,入社会员达到1000 户左右。
种植户柳玉莲一边采摘青椒,一边高兴地说:“我家的青椒每667 m2平均产量4000~5000 kg,每667 m2纯收入3500~4000 元,667 m2露地蔬菜的收入相当于3335 m2玉米的收入,1 栋塑料大棚的收入相当于6670 m2玉米的收入。”
该旗旗长吉格定说:“从今年开始,展旦召苏木现有的1.3 万公顷耕地,将通过2~5 年的流转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使粮食、牧草(以紫花苜蓿为主)、蔬菜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2:6:1.5:0.5的比例,逐步推进规范化、专业化的高标准蔬菜基地建设,实现蔬菜种植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新春新愿望,这里的农牧民期待,凭借呼包鄂经济圈“金三角”区位优势和自己的“脑筋”,把展旦召打造成为达拉特旗西部乃至整个鄂尔多斯市的绿色蔬菜基地。
■来源: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
海峡两岸现代农业高峰论坛在厦举办
2013年2月4日,由中国农科院、台湾21世纪基金会、福建农科院、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主办,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承办,厦门农办、农业局、科技局、民革厦门市委、厦门央企协会协办,以“后现代农业两岸产业深度合作”为主题的海峡两岸现代农业高峰论坛在厦举行。福建省副省长陈荣凯,科技部农村中心原副主任陈良玉,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北京、广西、福建、台湾的专家学者,产业投资机构、县市政府、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厦门市直部门、厦门央企协会、台湾中华企业投资协会等150多位两岸嘉宾参加了此次论坛。
此次论坛以两岸共建的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为平台,加强尖端科技创新研发,孵化深度合作的产业集群,引领发展趋势,实现互惠共赢,签署了生物育种、碳汇交易、创意农业、万村科技服务、农业云计算、茶叶电子鼻、食品交易所、中药产业园等20 个合作项目。
据了解,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实行双主席制和双召集人制,成为两岸农业合作重要平台,理事会主席由福建省农科院院长刘波、台湾21世纪基金会执行长孙明贤担任,其5大研发中心首席专家由两岸各5 位知名专家担任。同时,加快生物育种等五大领域的科技创新,采用台湾工研院机制,吸引众多台湾企业深度合作,成为两岸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成功孵化出谢华安种业等3 家农业高新企业,1 家正通过IPO辅导,计划创业板上市。预计5 年内,将孵化出年产值50 亿元的尖端农业产业群。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刘波说,“正是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作为推进厦门农业的高端化、国际化,提升海峡两岸产业对接水平和层次的重要平台,给予支持,成立至今不到一年半,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已成为两岸农业交流中心,科技合作的范例,产业发展的标杆,共创多赢的经典。”
■来源:福建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