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这无疑是教师一切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摒弃“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的评价,应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评价。也就是说,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需要,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评价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评价,才是真正对学生起促进作用的评价,才是以人为本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可以成为学生进步的起点,可以给学生带来一个广阔的未来空间。
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迎合学生的需要,以评促情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学习过程的评价成为教师评价的一大重要任务。
1.建立教师信箱,了解学生的需要。只有学生喜欢的评价方式,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则评价才能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因此,新学年伊始,我让每个小朋友当一回“小老师”,思考“假如我是老师,数学课上,我想……”(说说自己评价同学课堂学习过程的方法)在小朋友写来的小纸条上,有的说:“我想为每个小朋友画一棵成长树,让他们都能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有的说:“如果黄希敢于发言,我就要表扬她。”(黄希是个很内向的女孩,课堂上基本不发言)……虽然,小朋友的话很幼稚,但我却能从中了解到他们的心理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出来的评价方式,就可能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兴趣,获得自我评估。
2.迎合学生的需要,让学生乐于评价。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我制定的数学学习过程评价方法是:(1)因人而异,制定个人周目标。这里的目标指的是课堂倾听、发言、质疑等习惯获得星星奖励的情况。(2)“成长树上的果实”展现学生每一天努力的成果。(3)班级数学课每周小结,给予每个小朋友自我评价的机会。(4)小奖状,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这里的小奖状有进步奖、优秀奖、达到目标奖等)。整个学习过程评价需要经过这四个步骤。而每个阶段评价时间不等,开始时,每周小结一次,制定的是周目标,慢慢地变为两周目标、三周目标、月目标等,让学生不断超越自己。例如,在第一次的数学课学习过程评价周小结时,班上的陈冠良同学在自我评价时说:“我很遗憾,这次我定的目标是‘发言’要获得12颗星,可是我只获得10颗星,我不能获得小奖状了。”说着说着,他就伤心地哭了。看到他这么难过,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借给他“发言星”。从孩子们兴奋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喜悦。没想到我这一突发奇想,竟“挽救”了很多学生的自信心。
二、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关注学生的发展,以评促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的基础上,还要恰当地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不再简单地用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掌握的情况,不再是“一刀切”,一次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心有很大的作用。
1.“小老师上课”等活动是小学生喜欢的评价方式。在数学阶段测试时,除了通过笔试外,还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如“快乐大本营”、“数学乐园”等活动,把本阶段的知识自然融入活动里。让学生在活动中,在闯关时,开开心心地参与评价。而“小老师上课”是针对具体的一些知识点,如问题解决、表内除法,让学生人人参与,在四人小组内任抽一题,当“小老师”说思考过程给同学听,由自评与小组评相结合。这样的评价形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轻轻松松地参与评价。
2.给予学生二次评价、多次评价的机会。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及素质的不同,学生之间在发展上必然存在差异,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再达到目标。为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允许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接受二次评价或者多次评价。在平时阶段测试中,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测查成绩不满意,觉得自己有测得更好的愿望和能力,教师可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申请,通过自己的努力,再重新测试(主要针对学生先前错误的地方再出题)。当学生再次测试了取得进步时,教师给予学生二次评价,并送给学生一段鼓励性的评语。这种推迟判断性的评价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二次评价、多次评价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三、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鼓励个性表现,以评促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因此,经常布置开放性、实践性、观察性和发现性的作业,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自己发现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表现出来。
1.数学问题银行。学生把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整理在自己设计的“问题银行”里,并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展示出来。
2.数学医院。学生把平时在生活中发现的而自己又不懂解决的数学问题整理到“数学医院”里,并展示在班级的数学园地上,让学生一起思考问题解决的办法。
3.数学日记。学生把自己生活中有关学数学的过程或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生动地描述出来,记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等。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及时帮助、鼓励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4.数学实验。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一些数学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终于发现其中蕴涵的数学奥秘。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数学问题交流课”上,当“小老师”做实验引导其他学生思考和发现。
5.数学图画。学生把发现的数学问题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形象具体。
这些形式都是学生在完成这类实践性作业时选择的表现方法。虽然表现形式层次差别很大,但在交流过程中,我从不否定某种方法,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现各种形式的优点。鼓励学生不断挑战自己,不断创新。通过这样开放性的评价,不知不觉中,学生能主动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
评价是教学改革的“导航棒”,在改革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教育改革的进程。而只有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教育学生、发展学生为目标的评价才是有生命力的评价。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才能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学生就能在教师真诚的评价中求进步,快乐地成长。
(责编陈剑平)
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迎合学生的需要,以评促情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学习过程的评价成为教师评价的一大重要任务。
1.建立教师信箱,了解学生的需要。只有学生喜欢的评价方式,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则评价才能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因此,新学年伊始,我让每个小朋友当一回“小老师”,思考“假如我是老师,数学课上,我想……”(说说自己评价同学课堂学习过程的方法)在小朋友写来的小纸条上,有的说:“我想为每个小朋友画一棵成长树,让他们都能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有的说:“如果黄希敢于发言,我就要表扬她。”(黄希是个很内向的女孩,课堂上基本不发言)……虽然,小朋友的话很幼稚,但我却能从中了解到他们的心理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出来的评价方式,就可能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兴趣,获得自我评估。
2.迎合学生的需要,让学生乐于评价。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我制定的数学学习过程评价方法是:(1)因人而异,制定个人周目标。这里的目标指的是课堂倾听、发言、质疑等习惯获得星星奖励的情况。(2)“成长树上的果实”展现学生每一天努力的成果。(3)班级数学课每周小结,给予每个小朋友自我评价的机会。(4)小奖状,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这里的小奖状有进步奖、优秀奖、达到目标奖等)。整个学习过程评价需要经过这四个步骤。而每个阶段评价时间不等,开始时,每周小结一次,制定的是周目标,慢慢地变为两周目标、三周目标、月目标等,让学生不断超越自己。例如,在第一次的数学课学习过程评价周小结时,班上的陈冠良同学在自我评价时说:“我很遗憾,这次我定的目标是‘发言’要获得12颗星,可是我只获得10颗星,我不能获得小奖状了。”说着说着,他就伤心地哭了。看到他这么难过,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借给他“发言星”。从孩子们兴奋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喜悦。没想到我这一突发奇想,竟“挽救”了很多学生的自信心。
二、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关注学生的发展,以评促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的基础上,还要恰当地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不再简单地用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掌握的情况,不再是“一刀切”,一次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心有很大的作用。
1.“小老师上课”等活动是小学生喜欢的评价方式。在数学阶段测试时,除了通过笔试外,还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如“快乐大本营”、“数学乐园”等活动,把本阶段的知识自然融入活动里。让学生在活动中,在闯关时,开开心心地参与评价。而“小老师上课”是针对具体的一些知识点,如问题解决、表内除法,让学生人人参与,在四人小组内任抽一题,当“小老师”说思考过程给同学听,由自评与小组评相结合。这样的评价形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轻轻松松地参与评价。
2.给予学生二次评价、多次评价的机会。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及素质的不同,学生之间在发展上必然存在差异,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再达到目标。为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允许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接受二次评价或者多次评价。在平时阶段测试中,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测查成绩不满意,觉得自己有测得更好的愿望和能力,教师可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申请,通过自己的努力,再重新测试(主要针对学生先前错误的地方再出题)。当学生再次测试了取得进步时,教师给予学生二次评价,并送给学生一段鼓励性的评语。这种推迟判断性的评价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二次评价、多次评价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三、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鼓励个性表现,以评促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因此,经常布置开放性、实践性、观察性和发现性的作业,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自己发现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表现出来。
1.数学问题银行。学生把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整理在自己设计的“问题银行”里,并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展示出来。
2.数学医院。学生把平时在生活中发现的而自己又不懂解决的数学问题整理到“数学医院”里,并展示在班级的数学园地上,让学生一起思考问题解决的办法。
3.数学日记。学生把自己生活中有关学数学的过程或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生动地描述出来,记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等。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及时帮助、鼓励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4.数学实验。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一些数学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终于发现其中蕴涵的数学奥秘。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数学问题交流课”上,当“小老师”做实验引导其他学生思考和发现。
5.数学图画。学生把发现的数学问题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形象具体。
这些形式都是学生在完成这类实践性作业时选择的表现方法。虽然表现形式层次差别很大,但在交流过程中,我从不否定某种方法,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现各种形式的优点。鼓励学生不断挑战自己,不断创新。通过这样开放性的评价,不知不觉中,学生能主动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
评价是教学改革的“导航棒”,在改革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教育改革的进程。而只有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教育学生、发展学生为目标的评价才是有生命力的评价。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才能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学生就能在教师真诚的评价中求进步,快乐地成长。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