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提倡教育均衡的今天,和谐教育至关重要,可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已成为农村和谐教育实施的“绊脚石。”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家中。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中许多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市场进行劳务输出,他们把孩子留在农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和“空巢儿童”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也是重点。无论是育人还是教学方面,班主任工作都要面对一些难题。应该本着腿勤,嘴勤,手勤的原则,多牺牲休息时间,甘愿奉献,爱洒课堂内外。更要多观察与思考,想办法,找路子,把班级管理工作推向新台阶。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管理,让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目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学校该如何教育和管理好留守儿童呢?我建议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做到愛生如子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亲情缺失,他们经常有一些想法和心里话却无法和长辈、亲戚们沟通交流,所以,这时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扮演好慈父爱母的角色。去体贴照顾好这些孩子,并努力改善师生的关系,经常与他们谈心、沟通和交流,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用师爱来填补缺失的父爱和母爱,也使我们能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参谋、顾问和助手,以此增强他们学习、生活的信心和动力。
  二、建立档案留守儿童,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
  学校要建立外出打工家庭子女个人成长档案,详细记录这些学生在学校的思想、学习、生活、纪律等各方面的表现,随时掌握其父母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做到定期家访、电话访或者是面访,给予以更多留守儿童的关爱,同时教师要及时与孩子的监护人联系,汇报情况,解决问题。特别是对那些性格上孤僻内向、不讲清洁卫生、不遵章守纪毛病较多的问题学生学校要特殊处理,家访时在监护人面前要采取表扬鼓励、批评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因势利导,因人而异,不能采取“一棒子”打死人,要多报喜,少报忧,让孩子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改邪归正,当好学生。
  三、抓班风和学风的整顿提高
  班级是学生的第二个精神家园,对于而言,班留守儿童级这个精神家园尤其重要。我们对班主任工作落实了岗位竞聘制、每周考评制、每月培训制、绩效工资制、评优树模倾斜制等制度,充分凋动了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对班级管理要求树立“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理念,积极推行民主管理。训练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经常开展星级学生评选、献爱心、结对帮扶、心理咨询、才艺展示、文体比赛、学习竞赛等活动,既活跃了学习气氛,义建立了优良的班风和学风。
  四、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与孩子平等对话,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让家长多与孩子谈谈在外的风雨经历,勉励孩子健康成长,通过努力学习,立志做个有本事的中国人,长大后报效自己的祖国。孩子在学校积极的表现要让家长和孩子都听得见,但孩子的不足与家长沟通要讲究策略。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既不能否定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主观愿望,也不能唯成绩,更要客观看待孩子的自身因素,关注孩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关爱孩子一生的幸福。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学有所成,这都是是我们的美好夙愿。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由于缺少了父母的教育,他们的亲情关系不够健全,从而也影响了他们的人格发展和品德发展。因此他们就容易从别的地方去获取一些成长所需的信息,这个过程中就夹杂了有同伴的不良文化、越轨行为、不健康的东西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通过主题班会、联谊会等,引导学生互助互爱,激励他们向更好更高的方向
  六、举办家长培训班,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教
  我们说农村学校就是的第二个留守儿童家,老师就是他们的第二个父母。据不完全统计,我乡目前共有558名,留守儿童占全乡学生总数的六分之一。对于这些,首先学留守儿童校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切实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法制教育和遵章守纪教育,注重培养农村的安全意留守儿童识、防护意识和法制观念,交给他们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和技巧,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其次是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他们住进学校,由学校领导和老师统一对他们的安全进行监护和管理,减少或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从而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再次是举办家长培训班,利用节假日和家长学校开放日、家长座谈会等形式给的父母或留守儿童者监护人尤其是对他们的祖祖辈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安全防防护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让他们自觉承担起教育和监护重任留守儿童。
  总之,农村是社会主义留守儿童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力量,关注和解决好他们安全管理、学习生活等问题,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责任,我希望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一起来努力,共同解决好这个棘手的问题,使身处这个特殊群体的孩子们能真正沐浴到"花季"的阳光,感受到"雨季"的滋润,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其他文献
一、承精髓,让课程思想孕育在文化引领上  在蜿蜒流淌的黄浦江边,有一株四百多年的明代古牡丹,历经风霜雨露依旧灿烂绽放。它为明代杰出画家董其昌所赠,被誉为“江南第一牡丹”。古牡丹所积淀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是深厚的,在传承、演绎和发展中形成了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牡丹文化”。  从1995年起,邬桥学校凭借当地古牡丹悠久的文化背景,就开展了一系列牡丹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牡丹国画学习为主阵地,逐渐
期刊
在幼儿园做教师期间,总会因社会上或网络上大肆传播的幼儿园教师虐待幼儿、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视频而进行师德培训、工作规范学习及相关内容的会议,当时心中有个疑惑,“网络中幼儿园教师的这些负面视频从何而来?”后来因为工作关系,有机会了解地方幼儿园的工作情况,才知道地方幼儿园的监控视频是向家长公开的。在北京,幼儿园监控视频是不允许家长随意调取的,如果家长想调取幼儿园监控视频是要去派出所登记,并由派出所民警陪
期刊
识字能力是孩子今后学习各门功课的基础,是进入知识宝库的敲门砖。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学好语文的根本。在小学阶段中,识字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尤其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更是重中之重。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要了解识字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教给学生多样的识字方法,拓宽识字途径,在课堂上、生活中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那么,在识字教学中如何才能让
期刊
ー、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性运用。学生面对写作题,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这就是缺乏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所不曾经验过的事物勉强拉下来,那是必定失败的勾当。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的文章。”因此,指导生活就是指导学生多做、多练、多“玩”,如:每一周,我都会利用一节课时间和学生们玩各种各样的游
期刊
一、厌学的概念  《教育大辞典》中厌学(be tired of schooling)的定义是:对待学习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指厌倦、厌烦学习。其原因多方面,既有社会的,也有学校内部的社会原因,如“知识贬值”“体脑倒挂”“拜金主义盛行”等不良现象的影响。  二、中学生厌学的现象透视  (一)盲目被动混学型  由于珠海西区学校多数是城乡结合,父母大多数是以务农为主,此类型学生的学习动力不是来自于个体的内
期刊
我从小就喜欢教师这一职业。现在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从教至今已经有几个年头,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我们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
期刊
一、抓住课堂契机,捕捉素材练笔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它道出了写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生活实际,学生才乐写;有了情感体验,才能表达真情实感。魏书生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总是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多写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喜闻乐见的事;多写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人,常见的事物;多写学生喜欢思考的和需要分析、解决的问题。我
期刊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宝库,使文字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它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让你凌驾于伟人的思考之上。阅读能大大地提高我们的知识储量和质量,增长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才干并激发我们的创造才能,所以阅读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对一名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阅读可以说是一个人生存所必备的本领。而今的学生对阅读缺乏认识,态度不端正。为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期刊
一、从习惯常规做法到有意识地从生活中观察、捕捉,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价值点  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老师每天必须要精心设计准备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幼儿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教师在开展集体活动时多是进行预设的活动即教师结合班级幼儿年龄特点,发展情况进行活动的创设。 通过教研活动的研讨,教师逐渐打开了自己的思路,通过在一日生活中去观察幼儿发现有价值的科学教育契机,
期刊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吃着肯德基、麦当劳,看着外国动画片长大的一代,对于传统文化接触不多。再加上他们中独生子女多,这些独生子女深受奶奶、爷爷,姥姥、姥爷的溺爱形成骄横、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缺乏责任意识、感恩意识,促使他们向品德和行为不良方面发展。造成这种局面既有家庭因素、学校、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独生子女自身的因素。针对这种现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教育及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