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Kir4.1和AQP4的变化.探讨其在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5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缺血2 h再灌注3 h组、12 h组、24 h组和72 h组.每组10只.应用"线栓法"实现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 h后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并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利用免疫组化和实时定量PCR(RT-PCR)法观察Kir4.1和AQP4
【机 构】
:
150001,哈尔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150001,哈尔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150001,哈尔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150001,哈尔滨,哈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Kir4.1和AQP4的变化.探讨其在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5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缺血2 h再灌注3 h组、12 h组、24 h组和72 h组.每组10只.应用"线栓法"实现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 h后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并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利用免疫组化和实时定量PCR(RT-PCR)法观察Kir4.1和AQP4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的变化. 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梗死灶周围区皮质Kir4.1、AQP4的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明显升高.于再灌注后3 h开始升高,24 h达到高峰,72 h开始下降.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3 h、12 h、24 h和72 h组Kir4.1 mRNA水平分别为0.34±0.02、0.47±0.06、0.61±0.08、0.83±0.10、0.68±0.09.AQP4的mRNA水平分别为0.49±0.05、0.66±0.09、0.91±0.09、1.12±0.11、0.94±0.08.Kir4.1与AQP4的mRNA水平呈正相关(r=0.780,P=0.000). 结论 Kir4.1和AQP4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形成。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中的效果,为指导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8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一般资料、责任血管和外科手术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8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O型血患者79例(占43.65%),较国人正常O型血分布(33.80%)有增高趋势;发病率右侧:左侧=1.8:1;2条以上责任血管者45
患者男,45岁,因记忆和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伴精神障碍1年多,意识模糊2 d于2010年1月收入广东省司法警察医院神经外科.患者于1年多前出现记忆和认知功能下降,偶有头晕、头痛,偶伴精神障碍,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无两便失禁。
目的 探讨广西虎纹捕鸟蜘蛛毒素对胶质瘤细胞株U251增殖抑制作用,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 方法 以含10%胎牛血清RPMIl640培养液湿化孵育培养U251细胞.采用MTT法通过抑制率评价蜘蛛毒素对胶质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及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及细胞核变化,采用TUNEL法检测蜘蛛毒素对U251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果 蜘蛛毒素能够抑制胶质瘤细胞株U251的增殖.其48 h及72
目的 探讨血清瘦素水平及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发病的关系. 方法 选择广州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99例住院卒中患者[脑血管病(CVD)组]及97例同期住院的非卒中患者(对照组)做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2组患者进行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多态性进行检测,ELISA分析法检测血清瘦素水平. 结果 CVD组患者瘦素受体Gln223A
睡眠和觉醒是脑的两个基本的功能状态,其中睡眠约占人生的1/3时间.关于睡眠是否加工记忆.一直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睡眠提供一段时间的静息期,从而减少了外界刺激对记忆保存的干扰[1]:另一种观点认为睡眠的生理状态是非常活跃的,它不仅简单地提供最小化的干扰.而且主动参与了记忆巩固加工过程[2]。
人们通过对颅脑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和脑组织氧代谢情况的研究,证实了创伤后脑缺血的存在[1,2].后来人们应用微透析技术,从生化角度了解局部脑组织的代谢状况.明确了创伤后的确存在缺血所造成的代谢障碍[3].颅脑外伤后缺血的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目的 探讨前中颅底沟通瘤的临床分类方法 及手术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方法 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和生长方向将29例前中颅底沟通瘤患者划分为额鼻眶区(16例)、中颅窝一侧颅底区(8例)、颅底中央区-中间颅底区(4例)及岩骨颈静脉孔区(1例)4类,据此并结合病理资料等分别选择扩大经额下人路(13例)、眶上-翼点入路(9例)、额颞眶颧入路(3例)、额颞人路(3例)及岩骨切除入路(1例)进行肿瘤切除和颅底缺
患者 男性,59岁,因突发不能言语3h余于2009年12月3号入院。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或心脏病史,有长期饮酒。入院查体:Bp149/89mmHg(1mmHg=0.133kPa),神清,完全性运动性失语及感觉性失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右侧鼻唇沟稍浅.张口伸舌不能配合,颈软,四肢肌张力不高,四肢可见自主活动,
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并对其缺血性脑损伤严重性进行评估,在AIS临床十预方法的选择以及预后判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神经影像学检查虽然能够提供卒中定位和脑组织结构性改变的重要信息,但它对于AIS患者的脑损伤严重性判断是不允足的。
目的 探讨脊髓转移瘤(ISCM)的MRI特征及其病理机制,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搜集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及临床确诊的ISCM,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结果 15例转移瘤均为单发,位于颈髓3例,胸髓5例,胸腰段脊髓圆锥部7例.MRI表现:T1WI呈等信号12例,低信号3例;T2WI呈高信号14例.等信号1例;增强扫描肿瘤均呈明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