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游戏是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将游戏寓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娱乐中领悟心理体验,克服自卑、自私、嫉妒等不良心理,养成真诚、宽容、谦让、合作、自律等良好心理品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游戏辅导;方法
在心理辅导课中,每个学段游戏都是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适当的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在低年级心理活动辅导课中游戏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低年级学生,长时间的精力集中是比较难的,他们对于一件事物只能专心维持15分钟左右,如果时间长,孩子就会分散注意力,因此游戏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游戏中,儿童及青少年可以发泄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象征性地满足其愿望,也可以发展儿童及青少年想象力,表现其创造性。
游戏是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将游戏寓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娱乐中领悟心理体验,克服自卑、自私、嫉妒等不良心理,养成真诚、宽容、谦让、合作、自律等良好心理品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一、游戏的趣味性
使学生能得以在紧张中放松,在不安中坦然、在竞赛中找到观点,充分放松自我、表现自我、流露真情。
二、游戏的自主性
表现在允许“自由选择”和“自由加入与退出”,让参与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不必一定按别人的好恶行事,当参与者在游戏中兴致很高时,他就会忘我地投入,其自主性表现的最淋漓尽致。
三、游戏的虚构性
表现在它可以在一个虚构的情境下活动,在这个情境中,不同于现实中的生活,参与者抛弃了原来的生活角色,来扮演游戏中的角色,大家无论平时课堂上学习好坏,高低卑贱,品德优劣,只要参与进来善于出谋献策的,都得到同伴的尊重。因为具有虚构性,在游戏中的喜哭怒骂都不会太在意,参与者可以摘掉面具放松自己。
四、游戏的创造性
认知学派创始人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思考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游戏中,参与者的身心是处于放松状态的,由于是自主参与,积极性高涨,其思维也最活跃,他们可以自由地创造游戏内容、形式、规则,最大限度地发掘、展示自我。同时,由于游戏的团体性,团体成员之间的思维碰撞,激发的火花成为创造的又一源泉。
五、游戏的社会性
游戏的组成是团体形态,因此,也要求成员之间协同、合作、配合。在游戏过程中,成员之间会形成大家认可的各种规则、契约。这种不成文的规则、契约,约束和规范着成员的活动。成员有共同的目标,规则、契约及互动中产生的感情成为凝聚团体的力量,在团体中能够达到彼此互相信任、经验分享。
一般游戏辅导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建立伙伴关系阶段:创设开放接纳的气氛,学会表露自己和倾听别人。共同承担义务阶段:学会与伙伴共同商议、执行任务、承担责任。相互信任互助阶段:在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帮助中增进自我认识和建立尊重别人的态度。交流分享领悟阶段:交流领悟合作的价值,分享成功的体验和在游戏中产生的友谊感、成功感等各种真实感受。正确认识自我阶段:找到现实的我与自我概念的距离,萌发改变自我的愿望,建立新目标。
例如:《友好相处讲团结》低年级辅导课
1、贴近孩子生活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要给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班级存在的实际问题选择内容。低年级只适宜选择直观性强,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选择发生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丰富多样的活动,是调动全体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熟悉分组活动和集中活动的程序的要领。教育家克鲁普斯卡说:“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这启发我们:游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针对本班学生特点,上一节心理课。本班学生男生12名,女生7名,这段时间男生打架的多而且不会正确处理,在心理課堂中,学生很感兴趣,每个环节都贴近孩子的学习生活,以本班的学生间发生典型事件为突破口,最后一个环节“结合本班事例谈”,是这节课的高潮,孩子们说自己伤害别人的事,发自内心诚恳的道歉,“对不起”简单的三个字份量很重,王某某忍不住哭了,平时他惹事,好多事都是他挑起的事端,通过这个环节,王某某知道自己错了,不由自主的和其他学生握手。
2、歌曲调节情绪
根据低年级特点,每次上课前都以一首欢快的歌曲开始,孩子在心情愉快的状态下上课,作为新课的引入,来调节他们的情绪,比如在上《友好相处讲团结》的心理辅导课,以《幸福拍手歌》开始,以《我们都是好朋友》结束,让他们在歌词中寻找道理,起到了总结的作用,孩子的体会颇深。
参考文献
[1]杨燕.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3.
关键词:游戏辅导;方法
在心理辅导课中,每个学段游戏都是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适当的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在低年级心理活动辅导课中游戏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低年级学生,长时间的精力集中是比较难的,他们对于一件事物只能专心维持15分钟左右,如果时间长,孩子就会分散注意力,因此游戏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游戏中,儿童及青少年可以发泄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象征性地满足其愿望,也可以发展儿童及青少年想象力,表现其创造性。
游戏是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将游戏寓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娱乐中领悟心理体验,克服自卑、自私、嫉妒等不良心理,养成真诚、宽容、谦让、合作、自律等良好心理品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一、游戏的趣味性
使学生能得以在紧张中放松,在不安中坦然、在竞赛中找到观点,充分放松自我、表现自我、流露真情。
二、游戏的自主性
表现在允许“自由选择”和“自由加入与退出”,让参与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不必一定按别人的好恶行事,当参与者在游戏中兴致很高时,他就会忘我地投入,其自主性表现的最淋漓尽致。
三、游戏的虚构性
表现在它可以在一个虚构的情境下活动,在这个情境中,不同于现实中的生活,参与者抛弃了原来的生活角色,来扮演游戏中的角色,大家无论平时课堂上学习好坏,高低卑贱,品德优劣,只要参与进来善于出谋献策的,都得到同伴的尊重。因为具有虚构性,在游戏中的喜哭怒骂都不会太在意,参与者可以摘掉面具放松自己。
四、游戏的创造性
认知学派创始人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思考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游戏中,参与者的身心是处于放松状态的,由于是自主参与,积极性高涨,其思维也最活跃,他们可以自由地创造游戏内容、形式、规则,最大限度地发掘、展示自我。同时,由于游戏的团体性,团体成员之间的思维碰撞,激发的火花成为创造的又一源泉。
五、游戏的社会性
游戏的组成是团体形态,因此,也要求成员之间协同、合作、配合。在游戏过程中,成员之间会形成大家认可的各种规则、契约。这种不成文的规则、契约,约束和规范着成员的活动。成员有共同的目标,规则、契约及互动中产生的感情成为凝聚团体的力量,在团体中能够达到彼此互相信任、经验分享。
一般游戏辅导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建立伙伴关系阶段:创设开放接纳的气氛,学会表露自己和倾听别人。共同承担义务阶段:学会与伙伴共同商议、执行任务、承担责任。相互信任互助阶段:在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帮助中增进自我认识和建立尊重别人的态度。交流分享领悟阶段:交流领悟合作的价值,分享成功的体验和在游戏中产生的友谊感、成功感等各种真实感受。正确认识自我阶段:找到现实的我与自我概念的距离,萌发改变自我的愿望,建立新目标。
例如:《友好相处讲团结》低年级辅导课
1、贴近孩子生活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要给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班级存在的实际问题选择内容。低年级只适宜选择直观性强,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选择发生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丰富多样的活动,是调动全体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熟悉分组活动和集中活动的程序的要领。教育家克鲁普斯卡说:“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这启发我们:游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针对本班学生特点,上一节心理课。本班学生男生12名,女生7名,这段时间男生打架的多而且不会正确处理,在心理課堂中,学生很感兴趣,每个环节都贴近孩子的学习生活,以本班的学生间发生典型事件为突破口,最后一个环节“结合本班事例谈”,是这节课的高潮,孩子们说自己伤害别人的事,发自内心诚恳的道歉,“对不起”简单的三个字份量很重,王某某忍不住哭了,平时他惹事,好多事都是他挑起的事端,通过这个环节,王某某知道自己错了,不由自主的和其他学生握手。
2、歌曲调节情绪
根据低年级特点,每次上课前都以一首欢快的歌曲开始,孩子在心情愉快的状态下上课,作为新课的引入,来调节他们的情绪,比如在上《友好相处讲团结》的心理辅导课,以《幸福拍手歌》开始,以《我们都是好朋友》结束,让他们在歌词中寻找道理,起到了总结的作用,孩子的体会颇深。
参考文献
[1]杨燕.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