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咏曾在自传里描绘过他想要的告别仪式:“今儿来送我,就别送花了,给我送话筒吧。我希望我身边摆满了话筒……”谁也没想到,这一天竟然来得如此突然。2018年10月25日,50岁的李咏在与癌症抗争17个月后宣告不治,下期节目无法再见。永失我爱的,除了他的家人,还有无数喜欢他的观众——这个机智幽默的男人,以轻松和快乐陪伴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他们以数以万计的留言,表达了对“咏哥”的遗憾、惋惜与怀念。
李咏1968年5月3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1998年开始出任央视综艺节目主持人。提起李咏,人们首先想到的依然是他《幸运52》的标志性动作——每次答完题后那经典的向大众飞出手卡的动作。不同于其他男主持的国字脸,他一身自己设计的花哨的西装、一头蓬松卷曲的头发、一张长脸上标志性的笑容,与“夸张、咬嘴唇、对着镜头挥拳”的主持语言一起,成为那个年代电视上的一道别致的风景线。李咏在央视有很长时间被看做是个“异类”。据说,至少有100个领导曾经表达过对李咏发型的不满,“一个央视主持人,头发弄得乱七八糟”。然而,“我对自己,有着百分百近乎不要脸的自信——我唯一,我不可拷贝”。
就这样,从1998年主持益智游戏《幸运52》到2003年主持平民选秀《非常6 1》,这两档节目使他广为人知。后来,他多次主持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他说:“我热爱我的工作,很难得有一件你有兴趣的工作,并且从中得到乐趣。”因为热爱,《幸运52》从诞生到退出舞台,整整十年,他没有缺席过一场,甚至延误一场都没有。李咏在采访中回忆,“有次节目前发高烧,自己去找大夫打先锋霉素。大夫说还没发烧就用这个药,将来发烧了就不管用了,我说你先把我这个烧给压住。自己受点委屈无所谓,可我每场要伺候多少观众!”
从李咏开始,人们才觉得主持人也可以“好笑、好玩”。他不端不装,他不拿腔拿调,他不讲套话,他不去添加生硬的意义符号。他留给我们的记忆,就是那副招牌式的笑脸和单纯的快乐。他说過,“要与时俱进,要敢做敢当,要有所独创,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卸下伪善的面具,显出真实的自我。”他还有一句名言,“我就是央视的娱乐底线。”在李咏身上承载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感,喜欢他的人认为他风趣幽默,不喜欢他的人觉得他过于张扬高调。
2006年,李咏以身价5亿元称冠《中国最具价值主持人》,成为央视当之无愧的“综艺一哥”。但李咏清醒地说:“身价多少亿,不如百姓的口碑。”李咏最后一次出现在2013年央视春晚舞台后,转入中国传媒大学任教,“我想改变,再不改变就没意思了”。两年后,妻子哈文也从央视辞职。两人重回母校中国传媒大学读博士,又成为了同窗。李咏在接受《新周刊》采访时曾这样形容自己的人生:“人直到入土为安那一天,都在走台阶。跟登黄山一样,登的时候你不觉得有云,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旁边有人提醒你回头看一下,云就在眼前。”
从央视出走之后,李咏依然活跃在主持一线。2016年,李咏主持了《中国新歌声》《好声音5》;2017年12月2日,李咏与谢楠、雅琴一同主持《2018爱奇艺尖叫之夜》,这是他最后一次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媒体上。
和另类出奇的舞台妆束相反,李咏的婚姻与家庭似童话般纯真美好。他和哈文同学而相恋,同事而同心,低调地共同守护家庭远离舆论。在娱乐圈,李咏罕有负面新闻,在舆论场,李咏的口碑也颇佳。舞台之外,李咏是个非常眷恋家庭的人。特别是李咏时不时“示弱”,以及在女儿面前展现出的慈父形象,广受世人赞誉。而在李咏赴美治疗之际,哈文解散公司陪同前往。2017年11月23日,李咏发布了生前的最后一条微博:感恩妻子和女儿,感恩所有人。
五年前,李咏在《超级演说家》综艺节目中,曾上台发表演讲《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静地待着,我不会有道歉,也不会有离别,更不会有抱怨,我只会有感谢……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感谢你们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一如李咏生前的态度,对生活的永不失望与对生命的通达。在美国医疗的时间里,面对着国内“传说他们全家移民美国”的非议和误解,他依旧保持了云淡风轻的从容。正如央视主持人阿丘所说:“曾经主流绚烂,本可大隐于野持续辉煌,却拖着已入膏肓的病体不叨扰不乞怜不示弱,仿佛一块巨石入水,本可激起骇浪,却选择在涟漪中无声遁迹。”
“只要完成你该做的事情就行了。”面对绝症,他只字未提,只是要把快乐定格,只是要留给大家永远的灿烂笑容,还有他留给这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没有遗憾,只有不舍。”
这样的沉默得体!这样的让人心碎!
热议锐评:作为央视的王牌主持,李咏的幽默、自信、活力、个性,是这个时代精神的折射,也包含了一代观众的美好记忆。在这个绯闻丑闻满天飞的娱乐时代,在许多大牌明星难以保持“晚节”的日子里,李咏用他的“干净”和“清白”,为他永远充满正能量的主持生涯谢幕。别了,李咏。相信你在天堂依旧会保持着爽朗,而你乐观自信的笑容,亦如一抹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刘志权《新京报》)
素材运用:李咏,永远的灿烂笑容;口碑;热爱;敬业;幽默、活力、个性;做好我自己;乐观与自信;纯真与美好;干净与清白;通达与从容;感恩……
(资料来源:《新京报》《环球人物》、澎湃新闻、每日经济新闻、红网等)
李咏1968年5月3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1998年开始出任央视综艺节目主持人。提起李咏,人们首先想到的依然是他《幸运52》的标志性动作——每次答完题后那经典的向大众飞出手卡的动作。不同于其他男主持的国字脸,他一身自己设计的花哨的西装、一头蓬松卷曲的头发、一张长脸上标志性的笑容,与“夸张、咬嘴唇、对着镜头挥拳”的主持语言一起,成为那个年代电视上的一道别致的风景线。李咏在央视有很长时间被看做是个“异类”。据说,至少有100个领导曾经表达过对李咏发型的不满,“一个央视主持人,头发弄得乱七八糟”。然而,“我对自己,有着百分百近乎不要脸的自信——我唯一,我不可拷贝”。
就这样,从1998年主持益智游戏《幸运52》到2003年主持平民选秀《非常6 1》,这两档节目使他广为人知。后来,他多次主持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他说:“我热爱我的工作,很难得有一件你有兴趣的工作,并且从中得到乐趣。”因为热爱,《幸运52》从诞生到退出舞台,整整十年,他没有缺席过一场,甚至延误一场都没有。李咏在采访中回忆,“有次节目前发高烧,自己去找大夫打先锋霉素。大夫说还没发烧就用这个药,将来发烧了就不管用了,我说你先把我这个烧给压住。自己受点委屈无所谓,可我每场要伺候多少观众!”
从李咏开始,人们才觉得主持人也可以“好笑、好玩”。他不端不装,他不拿腔拿调,他不讲套话,他不去添加生硬的意义符号。他留给我们的记忆,就是那副招牌式的笑脸和单纯的快乐。他说過,“要与时俱进,要敢做敢当,要有所独创,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卸下伪善的面具,显出真实的自我。”他还有一句名言,“我就是央视的娱乐底线。”在李咏身上承载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感,喜欢他的人认为他风趣幽默,不喜欢他的人觉得他过于张扬高调。
2006年,李咏以身价5亿元称冠《中国最具价值主持人》,成为央视当之无愧的“综艺一哥”。但李咏清醒地说:“身价多少亿,不如百姓的口碑。”李咏最后一次出现在2013年央视春晚舞台后,转入中国传媒大学任教,“我想改变,再不改变就没意思了”。两年后,妻子哈文也从央视辞职。两人重回母校中国传媒大学读博士,又成为了同窗。李咏在接受《新周刊》采访时曾这样形容自己的人生:“人直到入土为安那一天,都在走台阶。跟登黄山一样,登的时候你不觉得有云,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旁边有人提醒你回头看一下,云就在眼前。”
从央视出走之后,李咏依然活跃在主持一线。2016年,李咏主持了《中国新歌声》《好声音5》;2017年12月2日,李咏与谢楠、雅琴一同主持《2018爱奇艺尖叫之夜》,这是他最后一次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媒体上。
和另类出奇的舞台妆束相反,李咏的婚姻与家庭似童话般纯真美好。他和哈文同学而相恋,同事而同心,低调地共同守护家庭远离舆论。在娱乐圈,李咏罕有负面新闻,在舆论场,李咏的口碑也颇佳。舞台之外,李咏是个非常眷恋家庭的人。特别是李咏时不时“示弱”,以及在女儿面前展现出的慈父形象,广受世人赞誉。而在李咏赴美治疗之际,哈文解散公司陪同前往。2017年11月23日,李咏发布了生前的最后一条微博:感恩妻子和女儿,感恩所有人。
五年前,李咏在《超级演说家》综艺节目中,曾上台发表演讲《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静地待着,我不会有道歉,也不会有离别,更不会有抱怨,我只会有感谢……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感谢你们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一如李咏生前的态度,对生活的永不失望与对生命的通达。在美国医疗的时间里,面对着国内“传说他们全家移民美国”的非议和误解,他依旧保持了云淡风轻的从容。正如央视主持人阿丘所说:“曾经主流绚烂,本可大隐于野持续辉煌,却拖着已入膏肓的病体不叨扰不乞怜不示弱,仿佛一块巨石入水,本可激起骇浪,却选择在涟漪中无声遁迹。”
“只要完成你该做的事情就行了。”面对绝症,他只字未提,只是要把快乐定格,只是要留给大家永远的灿烂笑容,还有他留给这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没有遗憾,只有不舍。”
这样的沉默得体!这样的让人心碎!
热议锐评:作为央视的王牌主持,李咏的幽默、自信、活力、个性,是这个时代精神的折射,也包含了一代观众的美好记忆。在这个绯闻丑闻满天飞的娱乐时代,在许多大牌明星难以保持“晚节”的日子里,李咏用他的“干净”和“清白”,为他永远充满正能量的主持生涯谢幕。别了,李咏。相信你在天堂依旧会保持着爽朗,而你乐观自信的笑容,亦如一抹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刘志权《新京报》)
素材运用:李咏,永远的灿烂笑容;口碑;热爱;敬业;幽默、活力、个性;做好我自己;乐观与自信;纯真与美好;干净与清白;通达与从容;感恩……
(资料来源:《新京报》《环球人物》、澎湃新闻、每日经济新闻、红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