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锡物联网的发展,已成为观察中国乃至世界物联网发展的一面镜子,而智能制造的实现正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渗透和应用。同时,无锡是传统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具备深厚的纺织实力。文章旨在两化融合视角下研究无锡纺织产业的智能化发展,以江苏阳光集团为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探究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纺织产业的推动作用,并就所存在的典型性問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两化融合智能制造;无锡纺织业
一、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无锡纺织产业概况
素有“布码头”之称的江苏省无锡市,在纺织产业的发展上具有深厚的底蕴。经改革开放开创的“苏南模式”更是使各类纺织服装企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从纺织到成衣生产的完整产业链。随着国家出口导向型战略的推进,无锡纺织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据统计,2013~2017年无锡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数量虽然在下降,但工业总产值及销售产值并没有出现大规模下滑,甚至还有上升的势头。这说明无锡市的纺织业仍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行业整合力度加大,一些效益低下,不能应对新兴高科技竞争的企业被逐步淘汰。
(二)无锡纺织产业智能化现状
20世纪90年代,无锡建立了出口导向型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模式,该模式虽使得纺织业迅速发展,但大量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折戟商海。近5年,无锡市纺织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不足2.5%,根据国际标准,研发投入占5%以上才具有竞争力,由此可见,无锡纺织业在这一方面还有所欠缺。
总体上,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无锡纺织业自动化水平较低,智能化程度属中等,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同时,企业技术创新意识浅薄,设备升级投入较少,在个性化市场上竞争力弱。无锡多数纺织企业对智能化转型的认识水平和建设能力有待提高,再加上传统思维定势使得企业间、地区间的两化融合稍显困难。
二、案例研究——江苏阳光集团
(一)企业概况
创建于1986年的江苏阳光集团,是国家重点扶持的33家行业排头兵之一,也是中国毛纺行业内生产规模最大、产品品质最优、科技含量最高的企业。据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1.51亿元,同比增加2.80%;营业利润1.20亿元,同比减少41.61%。其中,纺织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4.62亿元,达到总收入的69.9%,营业成本15.26亿元,较2016年同期增加4.37%,毛利率为23.71%,较2016年同期增加0.55%,保持着稳中有进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二)两化融合对阳光集团的有利影响
1. 材料升级
新一代信息技术给江苏阳光集团纺织业务的材料升级优化带来巨大的机会。2016年,江苏阳光集团新推出“多元深加工毛纺面料”、“超薄型”羊毛针织印花面料”、“三明治羊毛大呢”等面料新产品,并得到省级科技鉴定。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功能性面料的发展,阳光集团纺织产业的主要原材料为羊毛,而随原材料的成本越来越高,以单一面料作为公司的主要生产面料已不是阳光集团的目标,依托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功能性面料可以推进产品附加值,加快推进品牌建设。
2. 资源合理配置
据统计,2015年全国3.8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而阳光集团的高端面料品牌SUNDIVO销售业绩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500%,其主要原因就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合理配置资源,对客户的要求快速反应,提高客户满意度。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阳光集团践行“高质量”发展的资源有效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互联网与ERP系统的高效结合之下,更快地实现了从客户下单、通知原材料供应商到车间生产的快速服务。
3. 节约成本
(1)节约运输成本
对于毛利率较低的纺织产品,高效的运输环境是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阳光集团位于物流业发达的江苏,其完善的网络交互体系为产品的运输节约了不少成本。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与网络化为阳光集团的物流网点提供了便利条件,如:通过大数据算法寻找最优的网络运输站点,计算高效的配送路线。
(2)节约生产成本
原材料的成本控制包括材料的高效利用以及新材料的研发。江苏阳光通过引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智能设备提高产品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效率,将原材料的利用率达到最高,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公司利用显示器工艺技术水平、集成电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构建了一条从毛条染色、纺纱、织造、后整理及成品服装的完整生产链。将每一个生产过程有机结合,同时又保留了自身的活性,有利于优化供应链,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减少了存货的管理成本。
4. 绿色环保
(1)绿色生产
自2008年开始,阳光集团生产的面料已达到欧盟的环保要求,并自主研发出了环保助剂。同时,装置上也积极响应环保,例如清梳联设备,实现了开清棉和梳棉两个工序的连续化和自动化生产;无水印花机,直接由计算机控制将染料和助剂喷印到织物上,喷印过程中不产生噪音和废水、废气等。
(2)绿色监控
智能显示屏、对生产过程图像的分析检验以及人工智能监控技术都能缩减阳光集团的监控成本,同时提高生产效率,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实现生产的节能减排。
(3)绿色产品
阳光集团利用多种新型弹性长丝和短纤开发出了“高弹保形精品面料”,其中有20%的原材料来自玉米,其积极改变了面料来自高污染石油的现状。
三、纺织产业智能化转型中面临的问题
(一)缺少合理的智能软件评估体系
智能制造是纺织产业向工业信息化与网络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不完善、不健全的智能软件价格评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交易信息不对称,从而形成了智能软件系统的“柠檬”市场,增加了纺织企业智能化过程的成本压力,并且阻碍了纺织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智能化。 (二)复合型高端人才缺乏
我国纺织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少,创新型人才和综合性人才更是紧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影响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制约着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另外,智能制造方面的专业性学科建设仍不够成熟,难以响应我国大量的智能制造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四、无锡纺织产业智能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的产业规制,加大支持力度
无锡政府应结合“产业强市”等产业政策,给予示范性智能制造纺织企业资金补助和技术支持,在减轻企业负担、解决融资难等方面出台更有效的政策措施;重视信息产业,促进深度融合发展,强化信息服务、产品开发等功能;强调保证健全的市场机制运转状态,提倡纺织企业自由竞争,各有专攻,加快技术独立,限制垄断。
(二)加快产品研发,夯实智能制造
无锡纺织行业应进一步深化智能制造的推广应用,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鼓励新型纺织产品的使用,加快自主品牌的建設,同时将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工序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迁移,形成国内纺织价值链体系的合理分工。二是建立技术交易制度,为无锡纺织产业寻求低成本技术支撑,有利于促进自我技术转移转让,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三是增强产业融合理念。企业应用长远的眼光制定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路径,成立专项小组,确保战略方向的正确性和统一性。
(三)引进复合型人才、实现产学研并进
企业应发挥产业联盟优势,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共同建设纺织产业智能制造人才中心,与各个地区的多个院校建立人才就业合作关系,打破企业与院校学生之间的信息壁垒,选拔专业对口的人才,提高纺织尖端人才集聚力,为纺织产业的顶层设计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朱旭明,葛林镕.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国际比较对无锡产业转型的启示[J].纺织科技进展,2017(11).
[2]佚名.2012年度中国榜样服装品牌新闻调查[N].中国纺织报,2013-03-22.
[3]李晓钟,黄蓉.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实证研究——基于江浙数据[J].江苏商论,2017(09).
[4]张欣乐,童长凤.后工业时期传统产业升级的要素市场化制约与应对研究——以江浙纺织服装产业为例[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7(04).
*基金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无锡纺织产业发展的研究——以阳光、海澜集团为例(201810295040)。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
关键词:两化融合智能制造;无锡纺织业
一、纺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无锡纺织产业概况
素有“布码头”之称的江苏省无锡市,在纺织产业的发展上具有深厚的底蕴。经改革开放开创的“苏南模式”更是使各类纺织服装企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从纺织到成衣生产的完整产业链。随着国家出口导向型战略的推进,无锡纺织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据统计,2013~2017年无锡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数量虽然在下降,但工业总产值及销售产值并没有出现大规模下滑,甚至还有上升的势头。这说明无锡市的纺织业仍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行业整合力度加大,一些效益低下,不能应对新兴高科技竞争的企业被逐步淘汰。
(二)无锡纺织产业智能化现状
20世纪90年代,无锡建立了出口导向型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模式,该模式虽使得纺织业迅速发展,但大量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折戟商海。近5年,无锡市纺织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不足2.5%,根据国际标准,研发投入占5%以上才具有竞争力,由此可见,无锡纺织业在这一方面还有所欠缺。
总体上,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无锡纺织业自动化水平较低,智能化程度属中等,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同时,企业技术创新意识浅薄,设备升级投入较少,在个性化市场上竞争力弱。无锡多数纺织企业对智能化转型的认识水平和建设能力有待提高,再加上传统思维定势使得企业间、地区间的两化融合稍显困难。
二、案例研究——江苏阳光集团
(一)企业概况
创建于1986年的江苏阳光集团,是国家重点扶持的33家行业排头兵之一,也是中国毛纺行业内生产规模最大、产品品质最优、科技含量最高的企业。据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1.51亿元,同比增加2.80%;营业利润1.20亿元,同比减少41.61%。其中,纺织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4.62亿元,达到总收入的69.9%,营业成本15.26亿元,较2016年同期增加4.37%,毛利率为23.71%,较2016年同期增加0.55%,保持着稳中有进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二)两化融合对阳光集团的有利影响
1. 材料升级
新一代信息技术给江苏阳光集团纺织业务的材料升级优化带来巨大的机会。2016年,江苏阳光集团新推出“多元深加工毛纺面料”、“超薄型”羊毛针织印花面料”、“三明治羊毛大呢”等面料新产品,并得到省级科技鉴定。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功能性面料的发展,阳光集团纺织产业的主要原材料为羊毛,而随原材料的成本越来越高,以单一面料作为公司的主要生产面料已不是阳光集团的目标,依托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功能性面料可以推进产品附加值,加快推进品牌建设。
2. 资源合理配置
据统计,2015年全国3.8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而阳光集团的高端面料品牌SUNDIVO销售业绩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500%,其主要原因就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合理配置资源,对客户的要求快速反应,提高客户满意度。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阳光集团践行“高质量”发展的资源有效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互联网与ERP系统的高效结合之下,更快地实现了从客户下单、通知原材料供应商到车间生产的快速服务。
3. 节约成本
(1)节约运输成本
对于毛利率较低的纺织产品,高效的运输环境是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阳光集团位于物流业发达的江苏,其完善的网络交互体系为产品的运输节约了不少成本。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与网络化为阳光集团的物流网点提供了便利条件,如:通过大数据算法寻找最优的网络运输站点,计算高效的配送路线。
(2)节约生产成本
原材料的成本控制包括材料的高效利用以及新材料的研发。江苏阳光通过引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智能设备提高产品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效率,将原材料的利用率达到最高,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公司利用显示器工艺技术水平、集成电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构建了一条从毛条染色、纺纱、织造、后整理及成品服装的完整生产链。将每一个生产过程有机结合,同时又保留了自身的活性,有利于优化供应链,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减少了存货的管理成本。
4. 绿色环保
(1)绿色生产
自2008年开始,阳光集团生产的面料已达到欧盟的环保要求,并自主研发出了环保助剂。同时,装置上也积极响应环保,例如清梳联设备,实现了开清棉和梳棉两个工序的连续化和自动化生产;无水印花机,直接由计算机控制将染料和助剂喷印到织物上,喷印过程中不产生噪音和废水、废气等。
(2)绿色监控
智能显示屏、对生产过程图像的分析检验以及人工智能监控技术都能缩减阳光集团的监控成本,同时提高生产效率,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实现生产的节能减排。
(3)绿色产品
阳光集团利用多种新型弹性长丝和短纤开发出了“高弹保形精品面料”,其中有20%的原材料来自玉米,其积极改变了面料来自高污染石油的现状。
三、纺织产业智能化转型中面临的问题
(一)缺少合理的智能软件评估体系
智能制造是纺织产业向工业信息化与网络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不完善、不健全的智能软件价格评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交易信息不对称,从而形成了智能软件系统的“柠檬”市场,增加了纺织企业智能化过程的成本压力,并且阻碍了纺织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智能化。 (二)复合型高端人才缺乏
我国纺织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少,创新型人才和综合性人才更是紧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影响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制约着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另外,智能制造方面的专业性学科建设仍不够成熟,难以响应我国大量的智能制造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四、无锡纺织产业智能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的产业规制,加大支持力度
无锡政府应结合“产业强市”等产业政策,给予示范性智能制造纺织企业资金补助和技术支持,在减轻企业负担、解决融资难等方面出台更有效的政策措施;重视信息产业,促进深度融合发展,强化信息服务、产品开发等功能;强调保证健全的市场机制运转状态,提倡纺织企业自由竞争,各有专攻,加快技术独立,限制垄断。
(二)加快产品研发,夯实智能制造
无锡纺织行业应进一步深化智能制造的推广应用,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鼓励新型纺织产品的使用,加快自主品牌的建設,同时将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工序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迁移,形成国内纺织价值链体系的合理分工。二是建立技术交易制度,为无锡纺织产业寻求低成本技术支撑,有利于促进自我技术转移转让,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三是增强产业融合理念。企业应用长远的眼光制定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路径,成立专项小组,确保战略方向的正确性和统一性。
(三)引进复合型人才、实现产学研并进
企业应发挥产业联盟优势,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共同建设纺织产业智能制造人才中心,与各个地区的多个院校建立人才就业合作关系,打破企业与院校学生之间的信息壁垒,选拔专业对口的人才,提高纺织尖端人才集聚力,为纺织产业的顶层设计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朱旭明,葛林镕.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国际比较对无锡产业转型的启示[J].纺织科技进展,2017(11).
[2]佚名.2012年度中国榜样服装品牌新闻调查[N].中国纺织报,2013-03-22.
[3]李晓钟,黄蓉.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实证研究——基于江浙数据[J].江苏商论,2017(09).
[4]张欣乐,童长凤.后工业时期传统产业升级的要素市场化制约与应对研究——以江浙纺织服装产业为例[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7(04).
*基金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无锡纺织产业发展的研究——以阳光、海澜集团为例(201810295040)。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