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 年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创新强市和人才强市的战略要求,坚持高端引领、以用为本,加快推进人才工作国际化、市场化和多元化,全力助推开发区创新发展、转型发展。5年时间引进高层次人才1100余名,“国千”“省千”“市521”等领军型人才103人,新增高层次人才项目150余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总量均实现了翻番,高端创新要素快速集聚。
坚持开放联动 打造国际化用才平台
近年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国际化视野推动各类平台建设,逐步做到按国际惯例运作,优化完善创新、创业、服务链,构建起人才国际化最优生态。
打造国际化创新平台。开发区着眼全球新兴战略性产业,加快集聚国际化创新要素,建成投用创新平台102万方,特别是引进奥克兰大学中国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理化所杭州分所、礼来亚洲基金创新中心、新加坡SMART中国创新中心、UCLA科学商业化中心中国中心、浙大创新医药研究院等11个高端创新平台,为推进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园建设构筑了坚实基础。
打造国际化服务平台。为更好统筹协调,推进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开发区成立了人才科技局,组建了一支近一半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人才服务团队。依托美国硅谷和德国杜塞尔多夫驻外优势,推进海外创新中心和人才驿站建设,建立了10余个覆盖欧美日的海外引才联络站,开设了海外项目服务直通车,以“视频对接+网络评审”提升项目落地效率。
打造国际化生活街区。针对外籍人才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开发区全力推进了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国际诊疗中心、教育国际化学校、朗琴和滟澜2个国际化试点社区建设,实施国际化标识改造工程,着力构建起适合国际人才创业生活的宜居环境。
坚持资智联姻 构筑市场化用才体系
近年来,开发区强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资本、中介和企业的作用。
发挥资本引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到人才创业企业中,推动海内外基金“双轮驱动”模式,与武岳峰资本、赛伯乐基金合作,在美国设立首期3000万美元的海外基金,与博将资本等合作探索“基金+专业孵化器”创新模式,海内外基金联动已投资人才项目36个。同时,构建“双创”融资保障体系,政府出资设立产业母基金,打造“种子+天使+引导+产业”的全过程金融服务链,目前一半以上区内高层次人才企业已完成A轮和B轮融资,总融资超过10亿元。
发挥中介服务作用。坚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引入第三方创投机构,推进传统评审向“认定+评审+尽调”转变,运用“人才创业券”政策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升人才服务专业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并借助专业协会力量,举办北美创业大赛、留日学人创业大赛等活动,市场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特色平台,加快完善科研成果轉化产业体系,目前已建立了东方百富科技园、杭电股份创新园等一批特色平台。同时,积极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作用,全力助推企业创新发展,打造行业领军标杆,如中肽生化组建由李湘博士领衔、包含10名“千人”的领军团队,企业一跃成为亚洲第一的行业龙头;三花研究院依托包含2名“国千”、22名博士的高端团队,成功获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坚持区校联研 创新多元化用才方式
开发区依托省内最大高教园区优势,着眼于人才价值最大化,建立完善人才流动“旋转门”机制,打破区校人才行业边界、机构边界和学科边界,引导鼓励人才多向流动。
强化政策保障。为更好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区全面整合升级“1+X”人才政策体系,制定出台《鼓励区校合作若干意见》,与知名创投合作配套设立1亿元天使基金,全面推进区校人才共育、平台共建、产业共兴、资源共享和氛围共造。
强化组织运作。深入推进与浙江省教育厅全面合作,实现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下沙中心实体化运作,全力促进区校协同创新、联动发展。依托高层次人才创业促进会,经常性开展产学研对接交流,推进落实“千人”进校、博士进企等活动,努力促成区校资源优势互补。
强化模式创新。探索建立“大学+创业学院+企业项目”三位一体模式,鼓励引导校企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维度的人才合作,实现高校、企业及开发区共赢发展。目前,区内校企已共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2个、省级以上研发技术机构200余个,区校合作举办了T20峰会(20国集团智库)等高端学术活动,为人才交流合作拓展了重要平台。
坚持开放联动 打造国际化用才平台
近年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国际化视野推动各类平台建设,逐步做到按国际惯例运作,优化完善创新、创业、服务链,构建起人才国际化最优生态。
打造国际化创新平台。开发区着眼全球新兴战略性产业,加快集聚国际化创新要素,建成投用创新平台102万方,特别是引进奥克兰大学中国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理化所杭州分所、礼来亚洲基金创新中心、新加坡SMART中国创新中心、UCLA科学商业化中心中国中心、浙大创新医药研究院等11个高端创新平台,为推进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园建设构筑了坚实基础。
打造国际化服务平台。为更好统筹协调,推进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开发区成立了人才科技局,组建了一支近一半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人才服务团队。依托美国硅谷和德国杜塞尔多夫驻外优势,推进海外创新中心和人才驿站建设,建立了10余个覆盖欧美日的海外引才联络站,开设了海外项目服务直通车,以“视频对接+网络评审”提升项目落地效率。
打造国际化生活街区。针对外籍人才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开发区全力推进了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国际诊疗中心、教育国际化学校、朗琴和滟澜2个国际化试点社区建设,实施国际化标识改造工程,着力构建起适合国际人才创业生活的宜居环境。
坚持资智联姻 构筑市场化用才体系
近年来,开发区强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资本、中介和企业的作用。
发挥资本引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到人才创业企业中,推动海内外基金“双轮驱动”模式,与武岳峰资本、赛伯乐基金合作,在美国设立首期3000万美元的海外基金,与博将资本等合作探索“基金+专业孵化器”创新模式,海内外基金联动已投资人才项目36个。同时,构建“双创”融资保障体系,政府出资设立产业母基金,打造“种子+天使+引导+产业”的全过程金融服务链,目前一半以上区内高层次人才企业已完成A轮和B轮融资,总融资超过10亿元。
发挥中介服务作用。坚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引入第三方创投机构,推进传统评审向“认定+评审+尽调”转变,运用“人才创业券”政策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升人才服务专业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并借助专业协会力量,举办北美创业大赛、留日学人创业大赛等活动,市场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特色平台,加快完善科研成果轉化产业体系,目前已建立了东方百富科技园、杭电股份创新园等一批特色平台。同时,积极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作用,全力助推企业创新发展,打造行业领军标杆,如中肽生化组建由李湘博士领衔、包含10名“千人”的领军团队,企业一跃成为亚洲第一的行业龙头;三花研究院依托包含2名“国千”、22名博士的高端团队,成功获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坚持区校联研 创新多元化用才方式
开发区依托省内最大高教园区优势,着眼于人才价值最大化,建立完善人才流动“旋转门”机制,打破区校人才行业边界、机构边界和学科边界,引导鼓励人才多向流动。
强化政策保障。为更好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区全面整合升级“1+X”人才政策体系,制定出台《鼓励区校合作若干意见》,与知名创投合作配套设立1亿元天使基金,全面推进区校人才共育、平台共建、产业共兴、资源共享和氛围共造。
强化组织运作。深入推进与浙江省教育厅全面合作,实现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下沙中心实体化运作,全力促进区校协同创新、联动发展。依托高层次人才创业促进会,经常性开展产学研对接交流,推进落实“千人”进校、博士进企等活动,努力促成区校资源优势互补。
强化模式创新。探索建立“大学+创业学院+企业项目”三位一体模式,鼓励引导校企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维度的人才合作,实现高校、企业及开发区共赢发展。目前,区内校企已共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2个、省级以上研发技术机构200余个,区校合作举办了T20峰会(20国集团智库)等高端学术活动,为人才交流合作拓展了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