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月的天总是让我想起一些尘封的记忆,让我觉得开着樱花的小路就在我一直走着的路的尽头。我是极爱花的绚烂的,极爱那些如同水墨的色彩的。我总会不经意间想起姐姐在教堂门前拍的写真,美极了,夜晚绚黄的光线从教堂里投射出来,就像是将一些过去的时光不经意的放在了身后。就是这样一个温润的夜晚,我把一些过去的时光如同打开姐姐的照片看那教堂的灯光一样来回忆了那些过去的心里的美。
电影已经是我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了。在三年的大学校园里,我曾很多次在看过各种各样的电影之后,一个人漫步在校园里,想着那些细节,台词,意思。或者我坐在教室、图书馆看着窗外的不同人走过,慢慢体会一些电影与生活的情愫。
三月的阳光很明亮,也很耀眼,就像《太阳照常升起》中鲜明迷人的画面一样。很久以前就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了,其实现在来说是多么落后呀,不过这样的夜晚还有什么能比重温一部同样温润的电影来的好呢?于是我就这样打开了电脑,开始了我的一个小小的对过去的重新赏析。
镜头是从一条盛开着鲜花的铁轨开始的,冰冷灰暗的轨道枕木上开满奇异芬芳、光艳夺目的鲜花。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有一种莫名的兴奋,那些鲜花有着无限的生命力,不停地蔓延生长到了我的心里。推动的镜头呈现给了我们四个相互独立又一线相连的故事,这些故事像花,像路,似梦,似幻。
四个故事片断犹如记忆中的碎片,时间河流的断章。破碎颠倒的叙事结构打破了习惯性叙事结构的理性和真实感。《太阳照常升起》给我们讲述的不是一个完整、有条不紊的故事,而仅仅是一些感觉,一些人心深处的梦境。我一直喜欢这样可以让人玩味和思考的颠倒的叙事结构。
《太阳照常升起》一开始讲的是1976年春天南部小村庄里疯妈的故事。光看第一部分几乎没有办法理解,但是当看完全片仔细想来一切就豁然开朗了。“疯”是这一部分的主题,但是疯狂背后却是绝对的清醒。疯妈的话句句有深刻的含义,“火车在上面停下了,天一亮他就笑了”,指给我们看的是一个光明清朗的早晨,充满了希望,含带着执着,与影片最后的镜头吻合一致——影片最后的镜头就是开满鲜花的铁轨,在鲜花之中躺着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孩。影片最后一部分里沙漠中两个骑着骆驼的女人选择的不同的生活道路正在前面三部分的故事之中得到印证。这种结构安排使整部片子带上一种轮回的归属意味。生命本来就是一种轮回,会有必然的归属,但在经历必然的同时也必定会有偶然存在,故事可相连的交点仿佛就是某些偶然。
再次看到那个婴儿在鲜花丛中啼哭,我觉得有一种很豁然的感觉,仿佛卸下了一个多年的包袱,我真的觉得那是一种轻松的感动。此时我又想到那条开着樱花的小路会出现在我面前,我又仿佛看到了姐姐照片背景中柔和的黄绚的光线,一种美的尊重,一种对生命的阐释让我不禁眼眶湿润。
这部影片先讲叙了三个发生在1976年的故事,最后才颠倒时间讲了1958年冬天的事。这些故事只有一些简单的线索线将它们接连起来,尤其是第二部分和其他三个部分的不可关联性是最为明显的,梁老师的出场似乎不为剧情发展起太大的作用,他自身带有更深的意味和象征性,唯一可接起来的时间点和线索就是唐老师是在梁老师死后被下放到南方的小山村。很显然,整部影片打破了时间的连续性,但正是这种打破的时间点才使整部影片意味犹长,仿佛是一首清明而富含哲理的抒情诗篇。这种碎片式的结构就像电影大师巴赞说的“给时间涂上香料,使时间免于自身的腐朽”。
看完这部片子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游子归家的心绪体会。铺满芬芳花朵的铁路,唐老师下放到小山村的自由洒脱,甚至梁老师的死,在雪中骑着骆驼各自走向目的地的女人,都让人仿佛有一种游子寂寥,渴求归家的哀伤。这个家园或许是真正的家园,或许是离别远行寻求属于心灵深处的一方精神家园。插叙、倒叙的影片故事讲述方式也让我们有一些漂泊无依的忧伤,复杂而零乱的故事结构更增强了这种漂泊游荡渴望归家的情愫。
交叉的线索串连起了这四个故事,颠倒的结构使整部影片带上后现代的意味。故事真正的开始应该是第四部分,但是在导演的手下我们解读出了常规的时间不再是改变世间最有影响力的工具,真正能够改变世间万物的是人的心灵。执着也好,希望也罢,或是绝望中的重生也好,这些都只是应承了人心灵魂的召唤。正如导演自己说的“它能让你觉得这是离你的生命区域不远的东西”。它真的是扣人心弦,深入灵魂。
在电影最后出现的燃烧的飞毯仿佛是一只涅磐的凤凰,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它是梦幻与现实的双重物化。躺在鲜花中的孩子更是生命的希望,也是一种绝望中执着的重生。
这是一首迷蒙而又豁朗的诗,如同温润的夜晚一样温暖人心。
看完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写下这些文字,当我回头的时候,那些过去的和现在的灯光交织在一起,让我觉得绚烂到了我的心里,我的血里和我的灵魂里。
这样美的夜晚,枕着一个花一样的梦入睡让人多么心动呀,这样绚烂的时光当我在回忆的时候就会变成绚黄的灯光呀。【责编/九月】
电影已经是我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了。在三年的大学校园里,我曾很多次在看过各种各样的电影之后,一个人漫步在校园里,想着那些细节,台词,意思。或者我坐在教室、图书馆看着窗外的不同人走过,慢慢体会一些电影与生活的情愫。
三月的阳光很明亮,也很耀眼,就像《太阳照常升起》中鲜明迷人的画面一样。很久以前就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了,其实现在来说是多么落后呀,不过这样的夜晚还有什么能比重温一部同样温润的电影来的好呢?于是我就这样打开了电脑,开始了我的一个小小的对过去的重新赏析。
镜头是从一条盛开着鲜花的铁轨开始的,冰冷灰暗的轨道枕木上开满奇异芬芳、光艳夺目的鲜花。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有一种莫名的兴奋,那些鲜花有着无限的生命力,不停地蔓延生长到了我的心里。推动的镜头呈现给了我们四个相互独立又一线相连的故事,这些故事像花,像路,似梦,似幻。
四个故事片断犹如记忆中的碎片,时间河流的断章。破碎颠倒的叙事结构打破了习惯性叙事结构的理性和真实感。《太阳照常升起》给我们讲述的不是一个完整、有条不紊的故事,而仅仅是一些感觉,一些人心深处的梦境。我一直喜欢这样可以让人玩味和思考的颠倒的叙事结构。
《太阳照常升起》一开始讲的是1976年春天南部小村庄里疯妈的故事。光看第一部分几乎没有办法理解,但是当看完全片仔细想来一切就豁然开朗了。“疯”是这一部分的主题,但是疯狂背后却是绝对的清醒。疯妈的话句句有深刻的含义,“火车在上面停下了,天一亮他就笑了”,指给我们看的是一个光明清朗的早晨,充满了希望,含带着执着,与影片最后的镜头吻合一致——影片最后的镜头就是开满鲜花的铁轨,在鲜花之中躺着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孩。影片最后一部分里沙漠中两个骑着骆驼的女人选择的不同的生活道路正在前面三部分的故事之中得到印证。这种结构安排使整部片子带上一种轮回的归属意味。生命本来就是一种轮回,会有必然的归属,但在经历必然的同时也必定会有偶然存在,故事可相连的交点仿佛就是某些偶然。
再次看到那个婴儿在鲜花丛中啼哭,我觉得有一种很豁然的感觉,仿佛卸下了一个多年的包袱,我真的觉得那是一种轻松的感动。此时我又想到那条开着樱花的小路会出现在我面前,我又仿佛看到了姐姐照片背景中柔和的黄绚的光线,一种美的尊重,一种对生命的阐释让我不禁眼眶湿润。
这部影片先讲叙了三个发生在1976年的故事,最后才颠倒时间讲了1958年冬天的事。这些故事只有一些简单的线索线将它们接连起来,尤其是第二部分和其他三个部分的不可关联性是最为明显的,梁老师的出场似乎不为剧情发展起太大的作用,他自身带有更深的意味和象征性,唯一可接起来的时间点和线索就是唐老师是在梁老师死后被下放到南方的小山村。很显然,整部影片打破了时间的连续性,但正是这种打破的时间点才使整部影片意味犹长,仿佛是一首清明而富含哲理的抒情诗篇。这种碎片式的结构就像电影大师巴赞说的“给时间涂上香料,使时间免于自身的腐朽”。
看完这部片子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游子归家的心绪体会。铺满芬芳花朵的铁路,唐老师下放到小山村的自由洒脱,甚至梁老师的死,在雪中骑着骆驼各自走向目的地的女人,都让人仿佛有一种游子寂寥,渴求归家的哀伤。这个家园或许是真正的家园,或许是离别远行寻求属于心灵深处的一方精神家园。插叙、倒叙的影片故事讲述方式也让我们有一些漂泊无依的忧伤,复杂而零乱的故事结构更增强了这种漂泊游荡渴望归家的情愫。
交叉的线索串连起了这四个故事,颠倒的结构使整部影片带上后现代的意味。故事真正的开始应该是第四部分,但是在导演的手下我们解读出了常规的时间不再是改变世间最有影响力的工具,真正能够改变世间万物的是人的心灵。执着也好,希望也罢,或是绝望中的重生也好,这些都只是应承了人心灵魂的召唤。正如导演自己说的“它能让你觉得这是离你的生命区域不远的东西”。它真的是扣人心弦,深入灵魂。
在电影最后出现的燃烧的飞毯仿佛是一只涅磐的凤凰,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它是梦幻与现实的双重物化。躺在鲜花中的孩子更是生命的希望,也是一种绝望中执着的重生。
这是一首迷蒙而又豁朗的诗,如同温润的夜晚一样温暖人心。
看完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写下这些文字,当我回头的时候,那些过去的和现在的灯光交织在一起,让我觉得绚烂到了我的心里,我的血里和我的灵魂里。
这样美的夜晚,枕着一个花一样的梦入睡让人多么心动呀,这样绚烂的时光当我在回忆的时候就会变成绚黄的灯光呀。【责编/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