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预习方法,特别是正确使用预习卡,让学生从容操作,并对预习情况进行多元评价,让学生重拾对语文学习的信心,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课前预习;前置性学习;预习卡;有效性;课堂补缺;多元评价
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如果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一致,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如果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合,就作重新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感,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那么什么是预习呢?
预习,一直被人们公认为基本的教学经验,也几乎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常规,说起来,似乎人人都有那么一点知道,但真要你说清楚,似乎又不知所云。学生的语文预习情况还经常表现出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把“预习”与“无作业”划上等号;有的学生认为预习也就是对所要预习的课文匆匆读一两遍,顶多再自学一下生字,对文中的内容却不仔细研究,这种停留在表面的预习,只是敷衍完成老师的任务,形同虚设,更本就起不到预习应有的作用,不但费时,更费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新授课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新知识进行自我学习的行为。他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课预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课堂对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上个学期,我刚接手这个班级,开学初,好几次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我总发现一部分学生的语文书上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或者只是画出了生字词语,标示出自然段序号,这样就算是完成了预习。问他们原因,他们却理直气壮回答:老师,我已经读过课文了,还读了好几遍呢!我想大概他们口中所说的“读过课文”就算是预习的全部了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们对预习的肤浅的认识呢?是我对预习的要求不够明确导致孩子们对预习认识上的误区?还是孩子们的预习时间不够保证?又或者是孩子们在预习过程中出现了畏难情绪?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我,也让我清楚地意识到我所布置的口头预习作业已经被学生大打折扣。于是,我开展了一次关于语文预习的调查问卷。从收到的填写好的48份问卷统计,不难看出学生关注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五类:1.对文中个别字、词、句理解有困难。2.对文本质疑问难的能力比较弱。3.受家庭条件限制,查找相关资料不方便。4.不知道如何深入文本进行研究。5.缺少督促,不难自觉预习。从我平时检查作业的情况看,与调查结果基本吻合。了解到以上情况后,该如何解决问题呢?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五步预习法让学生课前预习有据可依
为了便于学生识记,我帮助学生归纳了预习课文五个步骤,五个字:一读二标三划四查五问,简单明了,易于操作。我把这五步法进行了打印,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熟背五个字,然后再逐字理解。
(一)读: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到通顺为止,把全文读流利。
(二)标:标好自然段序号。
(三)划:划出生字、新词。
(四)查:借助工具书,如字典、词语手册等查找不理解的字和词。
(五)问: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到书本上。带着问题去读书,带着问题进课堂。
学生熟记五字预习法后,为了保障学生落实五步预习法,开始,我就安排午自修时间,当堂指导学生逐一完成预习。这样,在我的手把手地教授两课课文的预习之后,我就开始放手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到家里实施。但是,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这样的预习,评价起来比较吃力,也很作出评价。一些学生为了应付预习,只是把一些课外资料上的词语解释、课文解读等简单地抄写到了语文书上,并没有真正地做到理解。
二、设计“课前预习卡”,有效落实学生的预习作业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本学期,我对学生预习的要求也逐渐由略变祥,由粗变细。也就是由原来的只是“读一读,想一想”提升为“预习卡”。预习要求的改变,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由扶到放”变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预习作业真正为课堂学习服务,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一理念。为此,我设计了几种不同形式的预习卡。
(一)分块攻略式预习卡
(二)便条式预习卡
(三)常规式预习卡(规定专门的预习本)
通常,我都会提前把预设好的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自学。学生有目标在手,就可以根据各种学习目标随时提前学习。然而,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面对的学生个体有差异性,他们的智力,学习习惯,心理倾向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在学习上,其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光识字、读课文就得半个多小时,如果教师布置前置性作业时 ,统一学习的目标、内容和要求 ,势必会给这些学生带来负担 ,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对预习产生畏难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厌学。所以我觉得,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首先应尊重个体差异,设置弹性灵动的学习目标。在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基础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潜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求知的欲望确定前置性学习的目标,再进行尝试学习。
三、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预习卡,激发学习的兴趣
“不是儿童没有潜能,而是我们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创造氛围去激励它。其实,儿童的潜能是无限的。”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如果我们教师善于激发,他们的潜能就能得到发挥,就能主动地建构知识。
(一)指导方法,让学生从容操作。在每一种新的预习卡使用之前,教师要交给学生一般的操作步骤,引导学生有序扎实地学习。
(二) 指导学法,引导学生有效深入地学习。每一个模块,教师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把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疑难困惑及解决办法呈现给学生。
(三)组织交流,让学生“会学、乐学”。
四、实行多元评价,增强学生前置性学习的信心
教育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而是为了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尽力实现“以评导学、以评促学、以评激励学”。让学生自己寻找评价伙伴,评价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同学评、家长评、老师评、自评等,评价的时间也不受限制,评价的地点也可以作适当调整与选择搭配。当然,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完成的质量不尽相同,所以,一些中下生就特别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呵护和弥补。只要是认真完成的小组或个人,(如从书写上看是否认真书写)教师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个赞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对一开始没有认真完成的小组或个人,教师也不要操之过急,要给他们配合帮扶的人员,耐心引导,积极扶持。
总之,“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学生自主预习卡”,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更有效地地解放他们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以及时间、空间的同时,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的过程中,也是对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通过有效的小学语文预习作业,让学生重拾对语文学习的信心,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关键词】课前预习;前置性学习;预习卡;有效性;课堂补缺;多元评价
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如果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一致,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如果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合,就作重新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感,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那么什么是预习呢?
预习,一直被人们公认为基本的教学经验,也几乎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常规,说起来,似乎人人都有那么一点知道,但真要你说清楚,似乎又不知所云。学生的语文预习情况还经常表现出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把“预习”与“无作业”划上等号;有的学生认为预习也就是对所要预习的课文匆匆读一两遍,顶多再自学一下生字,对文中的内容却不仔细研究,这种停留在表面的预习,只是敷衍完成老师的任务,形同虚设,更本就起不到预习应有的作用,不但费时,更费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新授课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新知识进行自我学习的行为。他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课预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课堂对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上个学期,我刚接手这个班级,开学初,好几次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我总发现一部分学生的语文书上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或者只是画出了生字词语,标示出自然段序号,这样就算是完成了预习。问他们原因,他们却理直气壮回答:老师,我已经读过课文了,还读了好几遍呢!我想大概他们口中所说的“读过课文”就算是预习的全部了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们对预习的肤浅的认识呢?是我对预习的要求不够明确导致孩子们对预习认识上的误区?还是孩子们的预习时间不够保证?又或者是孩子们在预习过程中出现了畏难情绪?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我,也让我清楚地意识到我所布置的口头预习作业已经被学生大打折扣。于是,我开展了一次关于语文预习的调查问卷。从收到的填写好的48份问卷统计,不难看出学生关注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五类:1.对文中个别字、词、句理解有困难。2.对文本质疑问难的能力比较弱。3.受家庭条件限制,查找相关资料不方便。4.不知道如何深入文本进行研究。5.缺少督促,不难自觉预习。从我平时检查作业的情况看,与调查结果基本吻合。了解到以上情况后,该如何解决问题呢?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五步预习法让学生课前预习有据可依
为了便于学生识记,我帮助学生归纳了预习课文五个步骤,五个字:一读二标三划四查五问,简单明了,易于操作。我把这五步法进行了打印,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熟背五个字,然后再逐字理解。
(一)读: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到通顺为止,把全文读流利。
(二)标:标好自然段序号。
(三)划:划出生字、新词。
(四)查:借助工具书,如字典、词语手册等查找不理解的字和词。
(五)问: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到书本上。带着问题去读书,带着问题进课堂。
学生熟记五字预习法后,为了保障学生落实五步预习法,开始,我就安排午自修时间,当堂指导学生逐一完成预习。这样,在我的手把手地教授两课课文的预习之后,我就开始放手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到家里实施。但是,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这样的预习,评价起来比较吃力,也很作出评价。一些学生为了应付预习,只是把一些课外资料上的词语解释、课文解读等简单地抄写到了语文书上,并没有真正地做到理解。
二、设计“课前预习卡”,有效落实学生的预习作业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本学期,我对学生预习的要求也逐渐由略变祥,由粗变细。也就是由原来的只是“读一读,想一想”提升为“预习卡”。预习要求的改变,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由扶到放”变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预习作业真正为课堂学习服务,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一理念。为此,我设计了几种不同形式的预习卡。
(一)分块攻略式预习卡
(二)便条式预习卡
(三)常规式预习卡(规定专门的预习本)
通常,我都会提前把预设好的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自学。学生有目标在手,就可以根据各种学习目标随时提前学习。然而,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面对的学生个体有差异性,他们的智力,学习习惯,心理倾向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在学习上,其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光识字、读课文就得半个多小时,如果教师布置前置性作业时 ,统一学习的目标、内容和要求 ,势必会给这些学生带来负担 ,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对预习产生畏难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厌学。所以我觉得,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首先应尊重个体差异,设置弹性灵动的学习目标。在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基础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潜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求知的欲望确定前置性学习的目标,再进行尝试学习。
三、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预习卡,激发学习的兴趣
“不是儿童没有潜能,而是我们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创造氛围去激励它。其实,儿童的潜能是无限的。”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如果我们教师善于激发,他们的潜能就能得到发挥,就能主动地建构知识。
(一)指导方法,让学生从容操作。在每一种新的预习卡使用之前,教师要交给学生一般的操作步骤,引导学生有序扎实地学习。
(二) 指导学法,引导学生有效深入地学习。每一个模块,教师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把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疑难困惑及解决办法呈现给学生。
(三)组织交流,让学生“会学、乐学”。
四、实行多元评价,增强学生前置性学习的信心
教育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而是为了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尽力实现“以评导学、以评促学、以评激励学”。让学生自己寻找评价伙伴,评价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同学评、家长评、老师评、自评等,评价的时间也不受限制,评价的地点也可以作适当调整与选择搭配。当然,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完成的质量不尽相同,所以,一些中下生就特别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呵护和弥补。只要是认真完成的小组或个人,(如从书写上看是否认真书写)教师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个赞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对一开始没有认真完成的小组或个人,教师也不要操之过急,要给他们配合帮扶的人员,耐心引导,积极扶持。
总之,“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学生自主预习卡”,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更有效地地解放他们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以及时间、空间的同时,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的过程中,也是对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通过有效的小学语文预习作业,让学生重拾对语文学习的信心,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