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农学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而植物学是农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门类,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西晋王朝高级官吏嵇含,系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植物学专家。他终其一生的最大成就,是汇集了我国岭南甚至域外之植物,分门别类,编写成著名植物学专著《南方草木状》。该书详细记载了草、木、果、竹四类植物,为我国的农业、园林以及传统医学等方面,积累了知识和经验。特别是书中所载生物防治病虫害及竹篾水上育苗等农业技术,均为世界相关记载的最早记录。近年来,这位距今约1700年的著名植物学家,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嵇含的籍贯在哪里?葬地又在何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认为既不能断章取义,又不能牵强附会,所以拟据文献与考古的资料进行考证,与大家共同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嵇含,字君道,西晋人。家在河南巩县亳丘,自号亳丘子。由叔父嵇绍抚养长大。据《晋书·嵇绍传》记载:“嵇绍……与从子含等五人共居,抚恤如所同生。”嵇含出仕后,先后在楚王司马玮、齐王司马同府任职,袭爵武昌乡侯。后在西晋王朝累官至襄城太守等。后来,嵇含投奔驻襄阳的镇南将军刘弘,受到了上宾礼遇。由于嵇含性情刚直,与刘弘帐下的司马郭劢不合,郭劢将其杀害,时年44岁。晋怀帝即帝位后,追谥他日“宪”。
嵇含出身于书香门第,为名门望族之后。有关其家族的渊源关系情况,见于《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一及《晋书·嵇康传》《晋书·嵇绍传》等文献。其曾祖父嵇昭,字子远,为曹魏时期督军粮治书侍御史;祖父嵇喜,曾任魏武时的扬州刺史、徐州刺史等职。叔祖嵇康,为魏晋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官至中散大夫,“竹林七贤”之一。父嵇蕃,为西晋时太子舍人。堂叔父嵇绍即嵇康之子,为西晋惠帝时期的侍中大夫。在家族中,由于其曾祖父嵇昭早卒,其祖父嵇喜曾抚育过叔祖父嵇康长成,兄弟之间的感情甚好。又由于嵇含父亲嵇蕃早卒,嵇康之子嵇绍,又曾抚育嵇含至出仕。
二
嵇含一生著述颇多,尤其是给后世留下了一部著名植物学专著((南方草木状》。《四库全书》收录此书,并对该书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四库全书提要》记载:“《南方草木状》三卷,晋嵇含撰。含事迹附载《晋书·嵇绍传》。考《隋志》《旧唐志》俱有含集十卷,《隋志》云其集已亡,但附载在郭象集下,《旧唐志》仍著录,而不载此书,至《宋志》始著录……其书几分草、木、果、竹四类,共八十种。叙述典雅,非唐以后人所能伪,不得以始见《宋志》疑之。其本亦最完整。盖宋以后花谱、地志援引者多,其字句可以互校。故独鲜讹阙焉。”该书条目清晰,内容翔实,文辞隽秀,距今近1700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区域植物地理著作,对植物学史、农学史、岭南和东亚地方史、民族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医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南方草木状》于西晋永安元年(304年)撰成,是嵇含在长沙、荆州等地任军职时,在从政之余,把能够收集到的资料,编纂成世界上第一部以热带、亚热带植物为对象的区域植物学专著。该书根据植物的不同属性和功用分为四大类,编写成上、中、下三卷。上卷记草类29种,中卷记木类28种,下卷记果类17种、竹类6种,合计共80种。主要介绍了晋代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等地出产或西方诸国输入我国的植物及植物制品。书中详述各种植物的形态、功用及培植方法,如山姜、蒲葵、蕹、榕、朱槿花、水松、刺桐、杉、海枣、人面子等,均是首次见于记载的,其名称沿用至今。特别是书中介绍了50多种植物的药用价值,保存了大量的早期岭南人民预防及医治疾病的经验。另外,书中还记载了当时集市上出售蚁虫和柑农买蚁治虫的具体情况,是世界上最早以虫治虫的记载,远远早于国外相关的记载。还有关于在浮筏上栽蕹,则是蔬菜无土栽培的最早记载之一。它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南越族活动的地区,其中包含了珍贵的民族植物学的资料,如浮筏种植,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制作蕉布、竹疏布,利用苏枋作染料,以及越巫、雷信仰传说等,又载录了不少从西亚和欧洲传入我国的植物,其中耶悉茗、末利(茉莉)、乞力伽和荜茇是首次见于记载的。
《南方草木状》汇集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科学价值。书中所录或命名的许多植物名称,至今仍被沿用,内容也常被后世所援引、应用,特别是到南宋以后流传广泛,先后被20多种丛书收载,还印发过一些单行本,仅被《本草纲目》引述的就达25条之多。直到目前,一些地方志、花木专著或艺文书刊等还援引该书内容。该书在国外也颇有影响,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学专著。
三
至于嵇含的籍贯在哪里,目前有多种说法,大概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籍贯在谯郡铚县,即今安徽濉溪临涣镇;其二,籍贯在谯国,今安徽宿州市;其三,籍贯在谯郡,今安徽涡阳。我们认为,第一种说法较为妥当。其证据如下:
关于籍贯,是祖居或出生的地方。从嵇含的曾祖父辈及祖辈到父辈,在史书中均无关于其籍贯的记载。然而在其叔祖父嵇康的传记和一些文献资料中,记载有其祖居的情况。据《三国志》卷二十一“时又有谯郡嵇康”条下注文引虞预《晋书》日:“康家本姓奚,会稽人。先自会稽迁于谯之铚县,改为嵇氏,取‘稽’字之上(加)‘山’以为姓,盖志其本也。一曰銍有嵇山,家于其侧,遂氏焉。”由此可知,嵇含的先祖本来姓奚,居住在会稽,后迁徙到谯之铚县。因居住之侧有嵇山,故由姓奚改为姓嵇。
谯郡,据《晋书·地理上》记载,“魏武分沛立谯郡”,即谯在三国、西晋时,是从沛国分出部分区域新立的郡,隶属豫州,管辖七个县,分别为谯、城父、酂、山桑、龙亢、蕲、铚。又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谯郡“东汉建安末,魏武析沛国置。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改为谯国,旋复为郡,属豫州。西晋为谯国。南朝宋移治蒙县”。也就是说,谯郡,东汉建安末设立,三国魏时为谯国,不久又改为郡。管辖范围内有铚县。各个时期的区域有所不同,但谯郡或谯国大致区域位于豫州中西部,东北边与沛国相邻,东南为淮南郡,西南为汝南(阴)郡,北部为梁国。
铚县,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记载:铚县“秦置,属泗水郡。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南七十里古城乡……西汉属沛郡。东汉属沛国。西晋属谯国。南朝宋废”。《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亳州,谯郡……临涣县……本汉铚县,属沛郡,后汉属沛国,魏属谯郡。梁武帝普通中克铚城,置临涣郡,以临涣水为名……嵇山,在县西三十里。晋嵇康家于铚嵇山之下,因改姓嵇氏。”西晋时谯之铚县,今仍为临涣,隶属安徽濉溪县。
嵇含的曾祖父及祖父辈,早年曾定居于谯之铚县。三国时期,魏国的都城曾定 于洛阳。其叔祖父嵇康,不仅在朝做官,且又与曹魏宗室结亲,应寓居于洛阳。后来由于嵇康不愿做官,为了避祸,迁居河内山阳。
根据考古调查,山阳城位于今焦作市东郊墙南村一带,目前城址保存较好。现在山阳城遗址,已于1963年6月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
自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到西晋时期,均定都洛阳。嵇含及祖、父辈在魏、西晋时都曾在朝做官,从嵇含的叔祖父嵇康辈起,自南方迁徙过来后就定居于当时的河南郡。后来其堂叔父嵇绍把家安在与河南郡接壤的荥阳郡,嵇含的家也安在距都城洛阳不远的河南郡所辖的巩县。据《晋书》卷四十九“嵇绍”条载,含字君道,“家在巩县亳丘,自号亳丘子,门日归厚之门,室日慎终之室”。又《巩县志》中的舆地、人物志、民政志中也多次记载了嵇含的家在巩县亳丘,与《晋书》的记载相吻合。
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进行全省文物普查时,在巩县鲁庄镇鲁庄村内的一井沿上发现一块清代的石碑。碑上刻有“晋嵇武乡侯故里”七字,字体为楷书,现收藏于鲁庄村委会。查阅《晋书·嵇含传》记载:嵇含曾袭爵为“武昌乡侯”。
嵇含的葬地在哪里,文献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仅记载其家居巩县亳丘。而据民国《巩县志》的记载,巩县的亳丘就是现在巩义市鲁庄镇。20世纪80年代,巩义市的文物工作者进行文物普查时,在鲁庄镇鲁庄村北又发现了一座晋墓。此墓为砖室结构,当地人俗称为“嵇家坟”(嵇含墓)。1990年,巩义市文物钻探队对该墓进行了文物钻探和地层勘查,发现此墓葬规模略大,属于中型墓,而且有壁画,其墓葬的形制与洛阳地区已发掘过的西晋墓葬相比较,确属晋墓。根据其墓葬的形制看,能够葬此规格的墓主必须是有身份的或当地的贵族。而在西晋时,嵇含曾任多种官职,如征南将军、振威将军、襄城太守等,又袭爵武昌乡侯。
此墓位于巩义市西南鲁庄镇鲁庄村北约1里许,无地面建筑,墓冢坐东向西,直径20米,周长150米,高3米。可惜的是,该墓于2000年5月1日凌晨被盗墓者用炸药炸坏,墓冢的东北角被盗挖,其中两名盗墓者死于墓中,现墓冢塌陷3米×4米。
西晋建都于洛阳,历经4帝52年。这52年的风雨历程,给洛阳留下了抹不掉的痕迹。文物考古部门先后在洛阳一带发现较多的西晋墓葬,按其规模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墓中随葬物也多少不等,有的中型墓葬还有壁画等。特别是在北邙山上的偃师境内,埋葬着西晋的几位皇帝,而嵇含的葬地巩义鲁庄镇离偃师西晋皇陵大约20公里,虽说不是皇帝的陪葬墓,但相距不甚远,且离西晋的都城也很近,应有一定的关系。
嵇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植物学家,曾为我国及世界区域植物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嵇含的家族经过多次迁徙,先祖曾居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后迁徙到谯之铚县;祖辈又曾迁居于河内山阳。嵇含的籍贯为谯之铚县,家则在巩县亳丘,即今河南省巩义市鲁庄镇鲁庄村。其墓冢位于今巩义市西南鲁庄镇鲁庄村北约1 000米处,当地人俗称“嵇家坟”。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农学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而植物学是农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门类,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西晋王朝高级官吏嵇含,系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植物学专家。他终其一生的最大成就,是汇集了我国岭南甚至域外之植物,分门别类,编写成著名植物学专著《南方草木状》。该书详细记载了草、木、果、竹四类植物,为我国的农业、园林以及传统医学等方面,积累了知识和经验。特别是书中所载生物防治病虫害及竹篾水上育苗等农业技术,均为世界相关记载的最早记录。近年来,这位距今约1700年的著名植物学家,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嵇含的籍贯在哪里?葬地又在何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认为既不能断章取义,又不能牵强附会,所以拟据文献与考古的资料进行考证,与大家共同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嵇含,字君道,西晋人。家在河南巩县亳丘,自号亳丘子。由叔父嵇绍抚养长大。据《晋书·嵇绍传》记载:“嵇绍……与从子含等五人共居,抚恤如所同生。”嵇含出仕后,先后在楚王司马玮、齐王司马同府任职,袭爵武昌乡侯。后在西晋王朝累官至襄城太守等。后来,嵇含投奔驻襄阳的镇南将军刘弘,受到了上宾礼遇。由于嵇含性情刚直,与刘弘帐下的司马郭劢不合,郭劢将其杀害,时年44岁。晋怀帝即帝位后,追谥他日“宪”。
嵇含出身于书香门第,为名门望族之后。有关其家族的渊源关系情况,见于《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一及《晋书·嵇康传》《晋书·嵇绍传》等文献。其曾祖父嵇昭,字子远,为曹魏时期督军粮治书侍御史;祖父嵇喜,曾任魏武时的扬州刺史、徐州刺史等职。叔祖嵇康,为魏晋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官至中散大夫,“竹林七贤”之一。父嵇蕃,为西晋时太子舍人。堂叔父嵇绍即嵇康之子,为西晋惠帝时期的侍中大夫。在家族中,由于其曾祖父嵇昭早卒,其祖父嵇喜曾抚育过叔祖父嵇康长成,兄弟之间的感情甚好。又由于嵇含父亲嵇蕃早卒,嵇康之子嵇绍,又曾抚育嵇含至出仕。
二
嵇含一生著述颇多,尤其是给后世留下了一部著名植物学专著((南方草木状》。《四库全书》收录此书,并对该书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四库全书提要》记载:“《南方草木状》三卷,晋嵇含撰。含事迹附载《晋书·嵇绍传》。考《隋志》《旧唐志》俱有含集十卷,《隋志》云其集已亡,但附载在郭象集下,《旧唐志》仍著录,而不载此书,至《宋志》始著录……其书几分草、木、果、竹四类,共八十种。叙述典雅,非唐以后人所能伪,不得以始见《宋志》疑之。其本亦最完整。盖宋以后花谱、地志援引者多,其字句可以互校。故独鲜讹阙焉。”该书条目清晰,内容翔实,文辞隽秀,距今近1700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区域植物地理著作,对植物学史、农学史、岭南和东亚地方史、民族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医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南方草木状》于西晋永安元年(304年)撰成,是嵇含在长沙、荆州等地任军职时,在从政之余,把能够收集到的资料,编纂成世界上第一部以热带、亚热带植物为对象的区域植物学专著。该书根据植物的不同属性和功用分为四大类,编写成上、中、下三卷。上卷记草类29种,中卷记木类28种,下卷记果类17种、竹类6种,合计共80种。主要介绍了晋代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等地出产或西方诸国输入我国的植物及植物制品。书中详述各种植物的形态、功用及培植方法,如山姜、蒲葵、蕹、榕、朱槿花、水松、刺桐、杉、海枣、人面子等,均是首次见于记载的,其名称沿用至今。特别是书中介绍了50多种植物的药用价值,保存了大量的早期岭南人民预防及医治疾病的经验。另外,书中还记载了当时集市上出售蚁虫和柑农买蚁治虫的具体情况,是世界上最早以虫治虫的记载,远远早于国外相关的记载。还有关于在浮筏上栽蕹,则是蔬菜无土栽培的最早记载之一。它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南越族活动的地区,其中包含了珍贵的民族植物学的资料,如浮筏种植,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制作蕉布、竹疏布,利用苏枋作染料,以及越巫、雷信仰传说等,又载录了不少从西亚和欧洲传入我国的植物,其中耶悉茗、末利(茉莉)、乞力伽和荜茇是首次见于记载的。
《南方草木状》汇集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科学价值。书中所录或命名的许多植物名称,至今仍被沿用,内容也常被后世所援引、应用,特别是到南宋以后流传广泛,先后被20多种丛书收载,还印发过一些单行本,仅被《本草纲目》引述的就达25条之多。直到目前,一些地方志、花木专著或艺文书刊等还援引该书内容。该书在国外也颇有影响,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学专著。
三
至于嵇含的籍贯在哪里,目前有多种说法,大概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籍贯在谯郡铚县,即今安徽濉溪临涣镇;其二,籍贯在谯国,今安徽宿州市;其三,籍贯在谯郡,今安徽涡阳。我们认为,第一种说法较为妥当。其证据如下:
关于籍贯,是祖居或出生的地方。从嵇含的曾祖父辈及祖辈到父辈,在史书中均无关于其籍贯的记载。然而在其叔祖父嵇康的传记和一些文献资料中,记载有其祖居的情况。据《三国志》卷二十一“时又有谯郡嵇康”条下注文引虞预《晋书》日:“康家本姓奚,会稽人。先自会稽迁于谯之铚县,改为嵇氏,取‘稽’字之上(加)‘山’以为姓,盖志其本也。一曰銍有嵇山,家于其侧,遂氏焉。”由此可知,嵇含的先祖本来姓奚,居住在会稽,后迁徙到谯之铚县。因居住之侧有嵇山,故由姓奚改为姓嵇。
谯郡,据《晋书·地理上》记载,“魏武分沛立谯郡”,即谯在三国、西晋时,是从沛国分出部分区域新立的郡,隶属豫州,管辖七个县,分别为谯、城父、酂、山桑、龙亢、蕲、铚。又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谯郡“东汉建安末,魏武析沛国置。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改为谯国,旋复为郡,属豫州。西晋为谯国。南朝宋移治蒙县”。也就是说,谯郡,东汉建安末设立,三国魏时为谯国,不久又改为郡。管辖范围内有铚县。各个时期的区域有所不同,但谯郡或谯国大致区域位于豫州中西部,东北边与沛国相邻,东南为淮南郡,西南为汝南(阴)郡,北部为梁国。
铚县,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记载:铚县“秦置,属泗水郡。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南七十里古城乡……西汉属沛郡。东汉属沛国。西晋属谯国。南朝宋废”。《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亳州,谯郡……临涣县……本汉铚县,属沛郡,后汉属沛国,魏属谯郡。梁武帝普通中克铚城,置临涣郡,以临涣水为名……嵇山,在县西三十里。晋嵇康家于铚嵇山之下,因改姓嵇氏。”西晋时谯之铚县,今仍为临涣,隶属安徽濉溪县。
嵇含的曾祖父及祖父辈,早年曾定居于谯之铚县。三国时期,魏国的都城曾定 于洛阳。其叔祖父嵇康,不仅在朝做官,且又与曹魏宗室结亲,应寓居于洛阳。后来由于嵇康不愿做官,为了避祸,迁居河内山阳。
根据考古调查,山阳城位于今焦作市东郊墙南村一带,目前城址保存较好。现在山阳城遗址,已于1963年6月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
自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到西晋时期,均定都洛阳。嵇含及祖、父辈在魏、西晋时都曾在朝做官,从嵇含的叔祖父嵇康辈起,自南方迁徙过来后就定居于当时的河南郡。后来其堂叔父嵇绍把家安在与河南郡接壤的荥阳郡,嵇含的家也安在距都城洛阳不远的河南郡所辖的巩县。据《晋书》卷四十九“嵇绍”条载,含字君道,“家在巩县亳丘,自号亳丘子,门日归厚之门,室日慎终之室”。又《巩县志》中的舆地、人物志、民政志中也多次记载了嵇含的家在巩县亳丘,与《晋书》的记载相吻合。
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进行全省文物普查时,在巩县鲁庄镇鲁庄村内的一井沿上发现一块清代的石碑。碑上刻有“晋嵇武乡侯故里”七字,字体为楷书,现收藏于鲁庄村委会。查阅《晋书·嵇含传》记载:嵇含曾袭爵为“武昌乡侯”。
嵇含的葬地在哪里,文献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仅记载其家居巩县亳丘。而据民国《巩县志》的记载,巩县的亳丘就是现在巩义市鲁庄镇。20世纪80年代,巩义市的文物工作者进行文物普查时,在鲁庄镇鲁庄村北又发现了一座晋墓。此墓为砖室结构,当地人俗称为“嵇家坟”(嵇含墓)。1990年,巩义市文物钻探队对该墓进行了文物钻探和地层勘查,发现此墓葬规模略大,属于中型墓,而且有壁画,其墓葬的形制与洛阳地区已发掘过的西晋墓葬相比较,确属晋墓。根据其墓葬的形制看,能够葬此规格的墓主必须是有身份的或当地的贵族。而在西晋时,嵇含曾任多种官职,如征南将军、振威将军、襄城太守等,又袭爵武昌乡侯。
此墓位于巩义市西南鲁庄镇鲁庄村北约1里许,无地面建筑,墓冢坐东向西,直径20米,周长150米,高3米。可惜的是,该墓于2000年5月1日凌晨被盗墓者用炸药炸坏,墓冢的东北角被盗挖,其中两名盗墓者死于墓中,现墓冢塌陷3米×4米。
西晋建都于洛阳,历经4帝52年。这52年的风雨历程,给洛阳留下了抹不掉的痕迹。文物考古部门先后在洛阳一带发现较多的西晋墓葬,按其规模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墓中随葬物也多少不等,有的中型墓葬还有壁画等。特别是在北邙山上的偃师境内,埋葬着西晋的几位皇帝,而嵇含的葬地巩义鲁庄镇离偃师西晋皇陵大约20公里,虽说不是皇帝的陪葬墓,但相距不甚远,且离西晋的都城也很近,应有一定的关系。
嵇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植物学家,曾为我国及世界区域植物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嵇含的家族经过多次迁徙,先祖曾居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后迁徙到谯之铚县;祖辈又曾迁居于河内山阳。嵇含的籍贯为谯之铚县,家则在巩县亳丘,即今河南省巩义市鲁庄镇鲁庄村。其墓冢位于今巩义市西南鲁庄镇鲁庄村北约1 000米处,当地人俗称“嵇家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