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鲁迅和许广平唯一的孩子,周海婴一出生就是“星二代”。背负名人光环,他的一生谨慎而低调。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是一名优秀的无线电专家,也是一位深藏不露的摄影家。
2019年是周海婴诞辰90周年。近日,“记忆星尘——纪念周海婴诞辰九十周年摄影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百余幅精选经典作品,那些他曾经担心给父亲“丢脸”的照片,再次展示到世人面前。
从全家福开始的相机缘
走进摄影展,目光首先会被一张三人合影吸引。照片里,许广平怀抱着婴儿,鲁迅没有面對镜头、而是侧身凝视着孩子。这是周海婴刚出生100天时的全家福。
这张照片属于周海婴摄影展的第一部分:“家族:爱的记忆”。“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身为思想家、作家,鲁迅先生总是严肃犀利的,但在生活中,其实是一个“宠孩狂魔”。
1929年,对48岁的鲁迅来说,周海婴的到来是一个意外之喜。周海婴自幼体弱,鲁迅在日记中至少有上百次带儿子到医院就诊的记录。他笑言,扯大这个儿子,自己都要成“二十五孝”父亲了。他还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尽管朝夕相处的时间只有七年,但周海婴回忆说,自己一直是在非常温馨、平和的家庭氛围中长大。
1936年,鲁迅去世。他的遗嘱里写到对儿子的期许: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周海婴谨遵遗嘱,“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不过入学前,他一度想当个专职的摄影工作者。
“我出生100天便被父亲抱去上海知名照相馆拍了照片,自儿时开始潜意识里对照相不陌生,甚至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在镜头前我收敛调皮变成乖乖儿,这是镜头随人选择的奇妙,抑或是我10岁便拿起相机开始记录人生的机缘。”周海婴一生酷爱摄影,1938年他拍下生平第一帧照片,1943年,许广平的一位比较富裕的朋友借给他一只小方木匣镜箱,由此正式学习摄影。70多年,他一共拍下照片两万余张。
周海婴的拍摄题材以人为主。将军李济深、作家巴金、戏剧明星言慧珠,邻居父子、修鞋匠、踩高跷的队伍……他的镜头没有居高临下,照片里,人物的神态都自然平和。
他喜欢抓拍:“我经历过旧社会,对社情民意很敏感。我的照片中有解放前的难民和乞讨者,也有解放后的所见所闻。我不为‘猎奇’,只希望证明时事。”
周海婴不是记者,拍摄纯粹出于自己的兴趣,而那个年代普通人拥有相机的很少,所以这些以“平民视角”拍下的社会景象,自然变成十分珍贵的历史记录。
1948年后,周海婴跟随母亲许广平离开香港北上,与一批民主人士前往东北解放区。地下党送了几百元钱让他们买防寒衣服,喜欢摄影的周海婴提出想买一架相机,母亲便只买了几件旧衣服,用省下的钱让他买了一架照相机。这次北上严格保密,也没有摄影记者跟随。于是,不到20岁的周海婴拍下的所见听闻,就成为了历史见证的“孤本”。
周海婴摄影展共分为五个部分,既有鲁迅家族的私人影像,也可以看到社会“众生相”。从无名百姓到贤达志士,从守旧遗老到时髦青年,从风景画似的乡景到城市被轰炸、发洪水等情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照片记录下从民国时期向新中国过渡的片段,是极其珍贵的现代史研究资料。
曾担心照片拿不出手,给父亲丢脸
“雪痕鸿爪”“大地蹄痕”——母亲许广平曾在周海婴的初学摄影簿上亲笔题写下这样的内容。周海婴一生谨慎低调,尽管拍摄过2万多张照片,但在近70年时间里,这些作品从未公开发表。“我是在一个‘人场’的环境下长大的,就像磁场,我被这个‘人场’控制着,父亲一直在鞭策着我,也给我压力。”
2001年,他出版《我与鲁迅七十年》,希望让世人了解一个更凡人的、生活中的鲁迅。但对于自己的身份,周海婴一方面很淡然,另一方面很回避。2008年,为了庆祝父亲的80岁生日,周海婴的儿子、当过摄影记者的周令飞帮助父亲整理底片并筹办摄影展。他说,那时父亲一直担心自己的作品拿不出手,给鲁迅“丢脸”,说不知道这些照片有无价值,是否值得拿出来给大家看。2011年4月7日,周海婴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今年是周海婴诞辰90周年。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对鲁迅先生的热爱,也使人们对其生活、家庭十分关注。最近有一个好的机缘,周令飞先生代表家属意欲捐赠一批其父亲周海婴的摄影作品及文献。
2019年是周海婴诞辰90周年。近日,“记忆星尘——纪念周海婴诞辰九十周年摄影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百余幅精选经典作品,那些他曾经担心给父亲“丢脸”的照片,再次展示到世人面前。
从全家福开始的相机缘
走进摄影展,目光首先会被一张三人合影吸引。照片里,许广平怀抱着婴儿,鲁迅没有面對镜头、而是侧身凝视着孩子。这是周海婴刚出生100天时的全家福。
这张照片属于周海婴摄影展的第一部分:“家族:爱的记忆”。“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身为思想家、作家,鲁迅先生总是严肃犀利的,但在生活中,其实是一个“宠孩狂魔”。
1929年,对48岁的鲁迅来说,周海婴的到来是一个意外之喜。周海婴自幼体弱,鲁迅在日记中至少有上百次带儿子到医院就诊的记录。他笑言,扯大这个儿子,自己都要成“二十五孝”父亲了。他还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尽管朝夕相处的时间只有七年,但周海婴回忆说,自己一直是在非常温馨、平和的家庭氛围中长大。
1936年,鲁迅去世。他的遗嘱里写到对儿子的期许: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周海婴谨遵遗嘱,“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不过入学前,他一度想当个专职的摄影工作者。
“我出生100天便被父亲抱去上海知名照相馆拍了照片,自儿时开始潜意识里对照相不陌生,甚至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在镜头前我收敛调皮变成乖乖儿,这是镜头随人选择的奇妙,抑或是我10岁便拿起相机开始记录人生的机缘。”周海婴一生酷爱摄影,1938年他拍下生平第一帧照片,1943年,许广平的一位比较富裕的朋友借给他一只小方木匣镜箱,由此正式学习摄影。70多年,他一共拍下照片两万余张。
周海婴的拍摄题材以人为主。将军李济深、作家巴金、戏剧明星言慧珠,邻居父子、修鞋匠、踩高跷的队伍……他的镜头没有居高临下,照片里,人物的神态都自然平和。
他喜欢抓拍:“我经历过旧社会,对社情民意很敏感。我的照片中有解放前的难民和乞讨者,也有解放后的所见所闻。我不为‘猎奇’,只希望证明时事。”
周海婴不是记者,拍摄纯粹出于自己的兴趣,而那个年代普通人拥有相机的很少,所以这些以“平民视角”拍下的社会景象,自然变成十分珍贵的历史记录。
1948年后,周海婴跟随母亲许广平离开香港北上,与一批民主人士前往东北解放区。地下党送了几百元钱让他们买防寒衣服,喜欢摄影的周海婴提出想买一架相机,母亲便只买了几件旧衣服,用省下的钱让他买了一架照相机。这次北上严格保密,也没有摄影记者跟随。于是,不到20岁的周海婴拍下的所见听闻,就成为了历史见证的“孤本”。
周海婴摄影展共分为五个部分,既有鲁迅家族的私人影像,也可以看到社会“众生相”。从无名百姓到贤达志士,从守旧遗老到时髦青年,从风景画似的乡景到城市被轰炸、发洪水等情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照片记录下从民国时期向新中国过渡的片段,是极其珍贵的现代史研究资料。
曾担心照片拿不出手,给父亲丢脸
“雪痕鸿爪”“大地蹄痕”——母亲许广平曾在周海婴的初学摄影簿上亲笔题写下这样的内容。周海婴一生谨慎低调,尽管拍摄过2万多张照片,但在近70年时间里,这些作品从未公开发表。“我是在一个‘人场’的环境下长大的,就像磁场,我被这个‘人场’控制着,父亲一直在鞭策着我,也给我压力。”
2001年,他出版《我与鲁迅七十年》,希望让世人了解一个更凡人的、生活中的鲁迅。但对于自己的身份,周海婴一方面很淡然,另一方面很回避。2008年,为了庆祝父亲的80岁生日,周海婴的儿子、当过摄影记者的周令飞帮助父亲整理底片并筹办摄影展。他说,那时父亲一直担心自己的作品拿不出手,给鲁迅“丢脸”,说不知道这些照片有无价值,是否值得拿出来给大家看。2011年4月7日,周海婴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今年是周海婴诞辰90周年。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对鲁迅先生的热爱,也使人们对其生活、家庭十分关注。最近有一个好的机缘,周令飞先生代表家属意欲捐赠一批其父亲周海婴的摄影作品及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