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婴:一生拍摄两万多张照片 却担心给父亲鲁迅“丢脸”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鲁迅和许广平唯一的孩子,周海婴一出生就是“星二代”。背负名人光环,他的一生谨慎而低调。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是一名优秀的无线电专家,也是一位深藏不露的摄影家。
  2019年是周海婴诞辰90周年。近日,“记忆星尘——纪念周海婴诞辰九十周年摄影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百余幅精选经典作品,那些他曾经担心给父亲“丢脸”的照片,再次展示到世人面前。
  从全家福开始的相机缘
  走进摄影展,目光首先会被一张三人合影吸引。照片里,许广平怀抱着婴儿,鲁迅没有面對镜头、而是侧身凝视着孩子。这是周海婴刚出生100天时的全家福。
  这张照片属于周海婴摄影展的第一部分:“家族:爱的记忆”。“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身为思想家、作家,鲁迅先生总是严肃犀利的,但在生活中,其实是一个“宠孩狂魔”。
  1929年,对48岁的鲁迅来说,周海婴的到来是一个意外之喜。周海婴自幼体弱,鲁迅在日记中至少有上百次带儿子到医院就诊的记录。他笑言,扯大这个儿子,自己都要成“二十五孝”父亲了。他还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尽管朝夕相处的时间只有七年,但周海婴回忆说,自己一直是在非常温馨、平和的家庭氛围中长大。
  1936年,鲁迅去世。他的遗嘱里写到对儿子的期许: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周海婴谨遵遗嘱,“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不过入学前,他一度想当个专职的摄影工作者。
  “我出生100天便被父亲抱去上海知名照相馆拍了照片,自儿时开始潜意识里对照相不陌生,甚至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在镜头前我收敛调皮变成乖乖儿,这是镜头随人选择的奇妙,抑或是我10岁便拿起相机开始记录人生的机缘。”周海婴一生酷爱摄影,1938年他拍下生平第一帧照片,1943年,许广平的一位比较富裕的朋友借给他一只小方木匣镜箱,由此正式学习摄影。70多年,他一共拍下照片两万余张。
  周海婴的拍摄题材以人为主。将军李济深、作家巴金、戏剧明星言慧珠,邻居父子、修鞋匠、踩高跷的队伍……他的镜头没有居高临下,照片里,人物的神态都自然平和。
  他喜欢抓拍:“我经历过旧社会,对社情民意很敏感。我的照片中有解放前的难民和乞讨者,也有解放后的所见所闻。我不为‘猎奇’,只希望证明时事。”
  周海婴不是记者,拍摄纯粹出于自己的兴趣,而那个年代普通人拥有相机的很少,所以这些以“平民视角”拍下的社会景象,自然变成十分珍贵的历史记录。
  1948年后,周海婴跟随母亲许广平离开香港北上,与一批民主人士前往东北解放区。地下党送了几百元钱让他们买防寒衣服,喜欢摄影的周海婴提出想买一架相机,母亲便只买了几件旧衣服,用省下的钱让他买了一架照相机。这次北上严格保密,也没有摄影记者跟随。于是,不到20岁的周海婴拍下的所见听闻,就成为了历史见证的“孤本”。
  周海婴摄影展共分为五个部分,既有鲁迅家族的私人影像,也可以看到社会“众生相”。从无名百姓到贤达志士,从守旧遗老到时髦青年,从风景画似的乡景到城市被轰炸、发洪水等情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照片记录下从民国时期向新中国过渡的片段,是极其珍贵的现代史研究资料。
  曾担心照片拿不出手,给父亲丢脸
  “雪痕鸿爪”“大地蹄痕”——母亲许广平曾在周海婴的初学摄影簿上亲笔题写下这样的内容。周海婴一生谨慎低调,尽管拍摄过2万多张照片,但在近70年时间里,这些作品从未公开发表。“我是在一个‘人场’的环境下长大的,就像磁场,我被这个‘人场’控制着,父亲一直在鞭策着我,也给我压力。”
  2001年,他出版《我与鲁迅七十年》,希望让世人了解一个更凡人的、生活中的鲁迅。但对于自己的身份,周海婴一方面很淡然,另一方面很回避。2008年,为了庆祝父亲的80岁生日,周海婴的儿子、当过摄影记者的周令飞帮助父亲整理底片并筹办摄影展。他说,那时父亲一直担心自己的作品拿不出手,给鲁迅“丢脸”,说不知道这些照片有无价值,是否值得拿出来给大家看。2011年4月7日,周海婴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今年是周海婴诞辰90周年。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对鲁迅先生的热爱,也使人们对其生活、家庭十分关注。最近有一个好的机缘,周令飞先生代表家属意欲捐赠一批其父亲周海婴的摄影作品及文献。
其他文献
二十多年前余观丁杰先生之山水画,似有一种气象,文意荡漾。其家学渊深在于道,在于德。因以艺蕴仁,则笔墨厚润华滋。丁杰先生为艺之道发乎仁人之心。故在自然中体验宇宙气脉,在历史文脉中心悟诸大师之感悟,与古人通息,与山河对语,由内化而外化,循环往复,得神通而情畅。笔墨近慕可染大师为山河立碑,故光色形影中具雕像之纪念性;又心追宾虹大师,笔墨乃于秋风干裂,春雨滋润之矛盾中,获得浑茫之光明,于散淡、于厚重、于浓
期刊
期沙龙主题:成家。  明明说成家,看了五位作者的稿子,我却看到了深深浅浅的成全。那种来自父母亲人的成全,全然没有半句泛泛之谈,深得让人联想到一个词:一默如雷。  成家,就是走在成全的路上。父母成全孩子,男方成全女方,女方成全男方。但是,人生路是一站又一站,如果认定成全是单向的,总需要别人来成全自己,那终究不是全程的站点。成全,最终双向,才最有生命力。  成家,是个人生课题,小考不断,大考无常,毕业
期刊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我们已经说完了,王、杨、卢,就剩一个骆了,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骆——骆宾王。不管当年是什么情况,如今,“四杰”里,绝对是他最有名。为什么这么说?无他,随便你在大街上叫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问他:“你加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渡’这首诗吗?”应该百分之百的不但知道,而且会背。这首诗就是他写的。 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还应该知道他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
期刊
北京榜样中的50位年榜获得者青年教师张佳鑫。  2011年,张佳鑫发起“夕阳再晨”科技公益助老项目。带领团队升发出百余讲课堂讲义,他带领志愿团队走入社区,利用“互联网+公益创业”思维,“一对一、一帮一”个性化教学,帮助老人学会手机上网聊天、挂号、电子支付、拍摄小视频等新技能。在他的带动下,北京、上海、广东、陕西、河南、四川等29个省市的百余所高校志愿者加入到科技助老公益活動中,覆盖全国100多个高
期刊
非洲东南部的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人口大国,生活水平较落后。卫生条件、安全风险不断升高,所以尼日利亚基本不发展旅游。前不久,我到了尼日利亚有幸被邀请参加了一场尼日利亚的婚礼。婚礼从早上开始全村人就欢歌跳舞,中午新娘的嫁妆车到了,妇女儿童们前来帮忙卸车。天黑了新娘才到,结婚典礼后,首先新郎、新娘带头跳舞,全村男女老少跳舞狂欢。村里的成年人,都向新郎、新娘脸上贴钱表示祝福。小孩们在欢乐的人群中穿来穿去,
期刊
做饭似乎不难,只要把能吃的食物加热弄熟就可以了。把饭做好吃还是有些难,尤其在世界有名的饮食大国,公开敢说自己会做饭的人并不是很多。  做饭也有作难的时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炊”。食物匮乏的年代能吃飽就成,偶尔饭桌上有鱼有肉那叫幸福。过去一家老小的主食主要靠家中的主母或者大嫂,蒸几屉馒头烙一摞饼那是北方媳妇的基本技能。现在蒸仨花样儿馍只为欣赏发个朋友圈炫一下而已。人们做饭的意义由此改变,从刚需逐渐
期刊
九曲黄河第一湾,弯出涵养中原千年的華夏母亲河;水利工程都江堰,将蜀人的命运就此改写,化天险为地利,分害水养一方人。杜甫草堂里,诗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慨叹留有余音;剑门蜀道中,诗仙“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悲悯犹在耳侧……  今天的四川,蜀道不再是天堑,群山早已变通途。成都人民公园大摆龙门阵,一杯茶,一把椅,就是一场与时光的邂逅;稻城亚丁静立在阳光下,一片山,就是一次与生命的
期刊
在北京话里,有些行当的叫法也与其他地方有所区别,比如:  扛大个儿的(装卸工)、打小鼓儿的(收古董的)、跑堂的(饭馆服务员)、耍板儿锹的(拉脏土的)、挑挑儿的(走街串巷的小贩)、拉脚的(客运)、堂头儿(饭馆领班)、勤行(餐饮业)、跟包儿的(助理)、了事儿的(能平息事端的)、张罗人(主持事的人)、牙行(经纪人)、打手巾把儿的(戏园子的服务员)、片儿警(警察)、窝脖儿(旧京搬家的工人),等等。  在现
期刊
当时我在悉尼歌剧院做一名美国男高音演员的替补。因为当天他家里突发情况上不了,就由我扮演了《茶花女》男主角阿尔弗来德,结果演出很成功,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不得不6次返回舞台谢幕……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丁毅教授,以高超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才华参演多部西洋歌剧,演唱众多中外艺术歌曲。他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任首席男高音长达7年之久,是悉尼歌剧院历史上第一个担任首席男高音、担纲西方古典歌剧
期刊
老爷子不喜应酬,但很多时候饭局是少不了的。老爷子随身携带一个小玻璃瓶子,是那种装了酱菜的小罐头瓶,一共装三四两药酒,每顿喝上一两多。  老戏骨雷恪生1936年出生于山东,1960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现为中国国家话剧院退休演员。如今依旧活跃于影视舞台上的雷恪生,他的养生秘诀是自制药酒。  每顿喝上一两多  60岁那年,老戏骨雷恪生终于把烟戒了。戒烟前雷老爷子也就喝点啤酒,不上瘾顶多一次一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