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死率和提高生存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我科2006年1月~2008年11月住院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50例,在住院期间的病情变化进行了严密的观察,从而针对性地制定了具体的护理措施。结果: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5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46例,死亡4例。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果能及时发现再出血和血管痉挛的先兆,有利于医生早期作出诊断和及时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和提高生存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非外伤性软脑膜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其发病率为(5~20)/10万,死亡率为2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得以存活者常受到两个威胁: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其中再出血病死率为41~46%,高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25%[1]。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死亡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直接死亡率的2倍。如果能及时发现再出血和血管痉挛的先兆,有利于医生早期做出诊断和及时治疗,对减少死亡率和提高生存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SAH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9~75岁,平均52岁,活动时发病32例(64%),静息和睡眠中发病18例(36%)。全部病例均经CT证实[2]。临床症状有头痛、呕吐、昏迷、精神症状、尿失禁以及脑膜刺激征,瞳孔不等大等体征,治愈46例,死亡4例。
2 护理体会
2.1 一般护理。①杜绝不必要的探视,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搬动,以免再出血。②卧位宜取平卧位或侧卧位,抬高头部15~30°,以降低颅内压。颈部不可向前倾斜,以防局部血管受压而加重脑水肿。③对精神症状明显者应给予适量镇静剂。
2.2 饮食护理。保证营养素的供给,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并嘱其多饮水、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蜂蜜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增加腹压的因素。
2.3 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同时也要告之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或表现哀痛、悲伤的情绪,配合医务人员保持患者的平和心态。
2.4 病情观察。
2.4.1 意识状态。若昏迷出现快且深则提示出血量大,颅内压高;持续性昏迷则提示脑干受损,必须报告医生,采取紧急措施,以防脑疝的发生。
2.4.2 瞳孔。出现脑疝者其眼神经受压,对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2.4.3 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发热多在出血后2~3d内发生,体温波动在38~39℃。但亦有高达40℃以上者,常见原因有出血后吸收热、继发感染及中枢性发热,注意区别各类发热原因,做好解释及相应的处理。对于高热的患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和氧气吸入或来比林0.9g肌注,以减轻脑部耗氧量,除上述处理外还应根据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若呼吸急促或出现潮式呼吸,表示呼吸中枢受损;若脉搏缓慢血压升高,为脑疝早期表现。
2.4.4 及时发现再出血的先兆。SAH出血后1个月再出血危险性最大,2周内再出血率占再发病例的54~80%[1]。再出血之前常有一次或多次先兆发作,如头痛、烦躁不安等,如患者的病情在好转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加重、瞳孔不等大,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2.4.5 注意观察有无血管痉挛。血管痉挛可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任何时间,但多见于第15~16天,如果患者病情由稳定转入恶化,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体征,应警惕有血管痉挛的可能,要及时通知医生,争取治疗时间。
2.5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5.1 呼吸道并发症。因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长期卧床,咳嗽无力,痰液及分泌物排出不畅,食物及呕吐物吸入气管,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应加强营养,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痰,若分泌物多,黏稠不易咳出影响通气功能时应及早行气管切开、吸痰或超声雾化吸入。
2.5.2 消化道并发症。急性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在发病后7~15天,也有发病后数小时因大量呕血而致死亡,应注意观察大便及呕吐物颜色,如有异常及时送检,并报告医生采取措施。
2.5.3 预防褥疮。用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定时更换体位,每2h翻身1次,并给予气垫床。
3 结 论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熟练掌握本病临床特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加强责任心,细心观察,仔细护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处理,才能做好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建英.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8)
2 段武华等.1例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定[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非外伤性软脑膜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其发病率为(5~20)/10万,死亡率为2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得以存活者常受到两个威胁: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其中再出血病死率为41~46%,高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25%[1]。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死亡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直接死亡率的2倍。如果能及时发现再出血和血管痉挛的先兆,有利于医生早期做出诊断和及时治疗,对减少死亡率和提高生存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SAH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9~75岁,平均52岁,活动时发病32例(64%),静息和睡眠中发病18例(36%)。全部病例均经CT证实[2]。临床症状有头痛、呕吐、昏迷、精神症状、尿失禁以及脑膜刺激征,瞳孔不等大等体征,治愈46例,死亡4例。
2 护理体会
2.1 一般护理。①杜绝不必要的探视,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搬动,以免再出血。②卧位宜取平卧位或侧卧位,抬高头部15~30°,以降低颅内压。颈部不可向前倾斜,以防局部血管受压而加重脑水肿。③对精神症状明显者应给予适量镇静剂。
2.2 饮食护理。保证营养素的供给,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并嘱其多饮水、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蜂蜜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增加腹压的因素。
2.3 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同时也要告之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或表现哀痛、悲伤的情绪,配合医务人员保持患者的平和心态。
2.4 病情观察。
2.4.1 意识状态。若昏迷出现快且深则提示出血量大,颅内压高;持续性昏迷则提示脑干受损,必须报告医生,采取紧急措施,以防脑疝的发生。
2.4.2 瞳孔。出现脑疝者其眼神经受压,对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2.4.3 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发热多在出血后2~3d内发生,体温波动在38~39℃。但亦有高达40℃以上者,常见原因有出血后吸收热、继发感染及中枢性发热,注意区别各类发热原因,做好解释及相应的处理。对于高热的患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和氧气吸入或来比林0.9g肌注,以减轻脑部耗氧量,除上述处理外还应根据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若呼吸急促或出现潮式呼吸,表示呼吸中枢受损;若脉搏缓慢血压升高,为脑疝早期表现。
2.4.4 及时发现再出血的先兆。SAH出血后1个月再出血危险性最大,2周内再出血率占再发病例的54~80%[1]。再出血之前常有一次或多次先兆发作,如头痛、烦躁不安等,如患者的病情在好转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加重、瞳孔不等大,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2.4.5 注意观察有无血管痉挛。血管痉挛可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任何时间,但多见于第15~16天,如果患者病情由稳定转入恶化,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体征,应警惕有血管痉挛的可能,要及时通知医生,争取治疗时间。
2.5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5.1 呼吸道并发症。因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长期卧床,咳嗽无力,痰液及分泌物排出不畅,食物及呕吐物吸入气管,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应加强营养,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痰,若分泌物多,黏稠不易咳出影响通气功能时应及早行气管切开、吸痰或超声雾化吸入。
2.5.2 消化道并发症。急性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在发病后7~15天,也有发病后数小时因大量呕血而致死亡,应注意观察大便及呕吐物颜色,如有异常及时送检,并报告医生采取措施。
2.5.3 预防褥疮。用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定时更换体位,每2h翻身1次,并给予气垫床。
3 结 论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熟练掌握本病临床特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加强责任心,细心观察,仔细护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处理,才能做好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建英.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8)
2 段武华等.1例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定[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