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物质生活基本都已经超越了生活所需,如果还有什么欠缺,很有可能就是精神上的。我们的父母也是一样
去年中秋节,南京有位80岁的老太太在家里去世了,80天以后才被发现。
大概可以推测出,首先,这80天中,老人的子女要么没有尝试过联络,要么尝试联络未成功却没有察觉有异常。不管何种情况,子女和老人之间应该没有保持联系的日常习惯。其次,老人家的日常生活中,应该没有走动密切的邻里和朋友。
每家都有各自的习惯和文化,也许恰好这就是一家内向沉默的人,外人不便置喙。只是,这样的习惯,使得这件事的悲剧色彩更浓烈,也更令人扼腕了一些。
新闻出来后,评论一面倒地数落儿女的不是,说明这对很多人是有触动的。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问题正在变成普遍的社会问题,而我们的社会显然还不适应这个变化。然而这又是必须要适应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父母都在老去,我们每个人也都在老去。年轻力壮的人们,大概甚少会思考下自己的结局,更不会相信,孤独终老到身后80天都无人知的命运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殊不知,那些结局令人唏嘘的老人家,也曾年轻力壮满头黑发,风风火火地走路,声音嘹亮地歌唱。
夏天在北京牛街的一家小店里,就着爆肚跟一位正给老社区装电梯的朋友聊天,让我了解了不少北京基层政府在做的事情,比如,邀请扎风筝做泥人的手艺人来社区上课,给独居老人装免费宽带,也包括给老居民楼加装电梯,等等。话题也聊到老人在家去世没人知道,IT出身的朋友提了个简单便宜的解決方案:在洗手间门口做个感应器,设定多长时间没有触发就呼救。技术出身的人总是有独特的世界观,倾向于认为世界上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叫做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一类叫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
其实并不那么简单。技术固然重要,而且随着技术能力的升级,还会越来越强大,因而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涉及到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技术能做的依然有限。如今,退休赋闲在家的老人家,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还无法突破,这个问题叫做——寂寞,且其有害程度,远远被低估了。
被孩子们请来大城市同住的老人,不久就想回老家去,是很多人会说起的话题。之所以常常提起,因为大部分人默认城市比乡村好,大城市比小城镇好,总觉得大城市的繁荣和丰富是小地方不能比的,每个人应该更喜欢生活在热烈的滚滚红尘中。当有人作出了反向的选择,尤其还是自己的父母,置想要尽孝的子女于不顾,执意要回到下一代想要逃离的地方,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当然,大家会说老人家是不习惯新环境,喜欢回到熟悉的地方。言及于此,多少有点无奈。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往往也是寂寞。
人类身为社会动物,寂寞是我们跟周围世界关系断裂的征兆。我第一次去日本时,就有个感慨:所谓的现代化,就是不再需要跟人打交道了,什么都可以自动化,什么都可以程式化,整日里一句话不说,也可以活得很好。当然,这只是物质上的“活得很好”。如果耐受孤独的能力也被锻炼得很强大,寂寞也并不能拿我怎么样。这大概就能勾勒出“不给人添麻烦,也不要人给我添麻烦”的人生模样。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挺好的。
也有人说过,适应孤独,就像是适应一种残疾。这倒是更接近于我的人生观的。虽然没有查到可靠的理论和数据,我私下里仍认为,日本的自杀率在发达国家中数一数二,背后可能的原因就是寂寞。在一个宅文化盛行的国家里,在一个全社会都在帮助你少跟人打交道的国家里,这也许是一种必然。
我们的物质生活基本都已经超越了生活所需,如果还觉得有什么欠缺,很有可能就是精神上的。我们的父母也是一样。如果你并不能日日陪伴在父母身边,不妨试试看鼓励他们去跳跳广场舞。广场舞是医治孤单的良药,信不信由你。
去年中秋节,南京有位80岁的老太太在家里去世了,80天以后才被发现。
大概可以推测出,首先,这80天中,老人的子女要么没有尝试过联络,要么尝试联络未成功却没有察觉有异常。不管何种情况,子女和老人之间应该没有保持联系的日常习惯。其次,老人家的日常生活中,应该没有走动密切的邻里和朋友。
每家都有各自的习惯和文化,也许恰好这就是一家内向沉默的人,外人不便置喙。只是,这样的习惯,使得这件事的悲剧色彩更浓烈,也更令人扼腕了一些。
新闻出来后,评论一面倒地数落儿女的不是,说明这对很多人是有触动的。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问题正在变成普遍的社会问题,而我们的社会显然还不适应这个变化。然而这又是必须要适应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父母都在老去,我们每个人也都在老去。年轻力壮的人们,大概甚少会思考下自己的结局,更不会相信,孤独终老到身后80天都无人知的命运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殊不知,那些结局令人唏嘘的老人家,也曾年轻力壮满头黑发,风风火火地走路,声音嘹亮地歌唱。
夏天在北京牛街的一家小店里,就着爆肚跟一位正给老社区装电梯的朋友聊天,让我了解了不少北京基层政府在做的事情,比如,邀请扎风筝做泥人的手艺人来社区上课,给独居老人装免费宽带,也包括给老居民楼加装电梯,等等。话题也聊到老人在家去世没人知道,IT出身的朋友提了个简单便宜的解決方案:在洗手间门口做个感应器,设定多长时间没有触发就呼救。技术出身的人总是有独特的世界观,倾向于认为世界上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叫做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一类叫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
其实并不那么简单。技术固然重要,而且随着技术能力的升级,还会越来越强大,因而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涉及到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技术能做的依然有限。如今,退休赋闲在家的老人家,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还无法突破,这个问题叫做——寂寞,且其有害程度,远远被低估了。
被孩子们请来大城市同住的老人,不久就想回老家去,是很多人会说起的话题。之所以常常提起,因为大部分人默认城市比乡村好,大城市比小城镇好,总觉得大城市的繁荣和丰富是小地方不能比的,每个人应该更喜欢生活在热烈的滚滚红尘中。当有人作出了反向的选择,尤其还是自己的父母,置想要尽孝的子女于不顾,执意要回到下一代想要逃离的地方,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当然,大家会说老人家是不习惯新环境,喜欢回到熟悉的地方。言及于此,多少有点无奈。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往往也是寂寞。
人类身为社会动物,寂寞是我们跟周围世界关系断裂的征兆。我第一次去日本时,就有个感慨:所谓的现代化,就是不再需要跟人打交道了,什么都可以自动化,什么都可以程式化,整日里一句话不说,也可以活得很好。当然,这只是物质上的“活得很好”。如果耐受孤独的能力也被锻炼得很强大,寂寞也并不能拿我怎么样。这大概就能勾勒出“不给人添麻烦,也不要人给我添麻烦”的人生模样。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挺好的。
也有人说过,适应孤独,就像是适应一种残疾。这倒是更接近于我的人生观的。虽然没有查到可靠的理论和数据,我私下里仍认为,日本的自杀率在发达国家中数一数二,背后可能的原因就是寂寞。在一个宅文化盛行的国家里,在一个全社会都在帮助你少跟人打交道的国家里,这也许是一种必然。
我们的物质生活基本都已经超越了生活所需,如果还觉得有什么欠缺,很有可能就是精神上的。我们的父母也是一样。如果你并不能日日陪伴在父母身边,不妨试试看鼓励他们去跳跳广场舞。广场舞是医治孤单的良药,信不信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