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为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健全,教师应致力于情感的教育。本文试从情感氛围的创造,情感共鸣的激发,情感释放的引导三方面详细阐述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氛围;共鸣;释放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塑造健全的、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情感教育,这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的分量。那么,什么是情感?情感是指“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在本身将带有浓厚情感意蕴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获得情感体验是必不可缺的一环节。
一、创造情感氛围,让学生接受心灵的体验
情感教育,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相反,这是一个水滴穿石,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若想学生能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达到更好的情感教育效果,就必须创造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应和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有一种情感铺垫。
新颖独特的导入语可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如同一台戏的序幕,若安排得当就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导入的方式有许多。教师可根据所教课文的情感因素,或谈话,或质疑,或讲小故事,或诵读诗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蕴含的情感之中。如在教《旅夜书怀》这篇課文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唐朝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身怀报国之志,心系黎民苍生;他宦海几沉浮,人生多磨难;他一生漂泊,居无定所,却矢志不移;他身居草屋,风雨飘摇,却挂念天下寒士;面对着路边饿殍、渭桥征人、仓皇老翁、嗷嗷婴孩他只能饱蘸血泪,唱出惊风雨泣鬼神的悲歌。他,就是一代‘诗圣’杜甫。”听了这样的介绍,学生们的情绪肯定会带有一点沉痛,为杜甫的大情怀所折服,也就能更好地登堂入室,进入教学情境了。一堂课导入的好坏关系着整堂课的效果,能否在一开始就先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并使之处于积极状态,是评判一节课优劣的重要指标。
二、激发情感共鸣,让学生产生艺术的感悟
语文教学的载体是范文,而情感又是文章的灵魂。古人说:“言为心声。”教师要立足于文本,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内涵,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学生的具体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把握文中激昂奔腾的情感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从而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和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美好的诗文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情感,有生活的悲欢离合,有人生的思索追求,有寄情山水的执着,有悲歌慷慨的壮志。例如我们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就可以发现这首词上阕咏赤壁,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为下阕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气氛。而下阕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表达了伤感之情。但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之色。苏轼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学生若有了这样的感悟鉴赏能力,将能提高丰富的情感评价水准,达到知、情、意的统一;甚至于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挫折能够想到这首词,想到古人的积极面对,转而激励自己不言败,不怕输,将古人的这种精神注入自己的性格灵魂。
三、引导情感释放,让学生培养完善的人格
对于一篇文章的解读不能停留于表面意思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灵魂的净化,人格的塑造和情感的熏陶。
情感的释放首先表现在语言教学上,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他在讲到美读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先生对美读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改变了“有口无心”式的阅读方法,提出在引导学生读出课文的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之外,还要充满感情,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如我们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在朗读时要把握住诗人由悲叹到欢乐,再到激愤,最后到狂放的情感变化。由朗读深入了解诗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悲情,明白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信心的乐观之情,懂得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的愤激之情,以朗读加深情感的把握。
情感释放的另一重要方面体现在情感表达上。教师要把情感调动引入具体的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行文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其从课文中所得的悲欢喜怒在作文中尽情释放,点燃他们的情感火花。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语文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过程积极化和最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于教学工作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润心灵,健全人格。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氛围;共鸣;释放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塑造健全的、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情感教育,这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的分量。那么,什么是情感?情感是指“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在本身将带有浓厚情感意蕴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获得情感体验是必不可缺的一环节。
一、创造情感氛围,让学生接受心灵的体验
情感教育,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相反,这是一个水滴穿石,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若想学生能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达到更好的情感教育效果,就必须创造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应和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有一种情感铺垫。
新颖独特的导入语可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如同一台戏的序幕,若安排得当就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导入的方式有许多。教师可根据所教课文的情感因素,或谈话,或质疑,或讲小故事,或诵读诗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蕴含的情感之中。如在教《旅夜书怀》这篇課文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唐朝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身怀报国之志,心系黎民苍生;他宦海几沉浮,人生多磨难;他一生漂泊,居无定所,却矢志不移;他身居草屋,风雨飘摇,却挂念天下寒士;面对着路边饿殍、渭桥征人、仓皇老翁、嗷嗷婴孩他只能饱蘸血泪,唱出惊风雨泣鬼神的悲歌。他,就是一代‘诗圣’杜甫。”听了这样的介绍,学生们的情绪肯定会带有一点沉痛,为杜甫的大情怀所折服,也就能更好地登堂入室,进入教学情境了。一堂课导入的好坏关系着整堂课的效果,能否在一开始就先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并使之处于积极状态,是评判一节课优劣的重要指标。
二、激发情感共鸣,让学生产生艺术的感悟
语文教学的载体是范文,而情感又是文章的灵魂。古人说:“言为心声。”教师要立足于文本,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内涵,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学生的具体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把握文中激昂奔腾的情感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从而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和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美好的诗文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情感,有生活的悲欢离合,有人生的思索追求,有寄情山水的执着,有悲歌慷慨的壮志。例如我们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就可以发现这首词上阕咏赤壁,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为下阕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气氛。而下阕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表达了伤感之情。但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之色。苏轼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学生若有了这样的感悟鉴赏能力,将能提高丰富的情感评价水准,达到知、情、意的统一;甚至于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挫折能够想到这首词,想到古人的积极面对,转而激励自己不言败,不怕输,将古人的这种精神注入自己的性格灵魂。
三、引导情感释放,让学生培养完善的人格
对于一篇文章的解读不能停留于表面意思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灵魂的净化,人格的塑造和情感的熏陶。
情感的释放首先表现在语言教学上,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他在讲到美读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先生对美读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改变了“有口无心”式的阅读方法,提出在引导学生读出课文的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之外,还要充满感情,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如我们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在朗读时要把握住诗人由悲叹到欢乐,再到激愤,最后到狂放的情感变化。由朗读深入了解诗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悲情,明白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信心的乐观之情,懂得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的愤激之情,以朗读加深情感的把握。
情感释放的另一重要方面体现在情感表达上。教师要把情感调动引入具体的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行文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其从课文中所得的悲欢喜怒在作文中尽情释放,点燃他们的情感火花。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语文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过程积极化和最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于教学工作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润心灵,健全人格。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