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 3岁幼儿视力和屈光状态筛查结果分析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p2860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北京市海淀区2~ 3岁儿童远视力、屈光参考范围及异常转诊标准。

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通过整群抽样,对随机抽取到的24所海淀区幼儿园托班和小班的3 804名2~ 3岁儿童进行远视力和屈光度检查。远视力检查使用图形视力表,屈光度检查使用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远视力、球镜度和柱镜度的分布特征。分别将球镜度以每1.00 D、柱镜度以每0.50 D为一个区间各分为7组,观察各组视力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度数球镜度组或柱镜度组视力分布是否存在差异。以视力低于0.4为视力异常,比较不同屈光度组视力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根据视力不同分为视力正常组(≥0.6)、视力低常组(=0.5)、视力异常组(≤0.4)3组,比较不同视力组屈光异常的发生率。不同屈光度组视力分布的比较使用秩和检验,视力和屈光异常的发生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

结果

3 378例儿童(6 756眼)获得完整视力和屈光度资料。2岁儿童视力为0.6(0.6, 0.6),3岁儿童为0.6(0.6, 0.8),3岁儿童视力明显优于2岁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0.10,P<0.01)。2岁和3岁儿童视力参考值下限P5值为0.5。2岁儿童与3岁儿童比较无论球镜度还是柱镜度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2.48、-2.10,P>0.05)。不同球镜度组间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22,P<0.01);-0.25~+0.75 D组视力优于总体样本(Z=1.66,P<0.05);+1.00~+2.75 D组视力与总体样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4,P>0.05);而+3.00D~组的视力低于总体样本(Z=3.53,P<0.01)。不同柱镜度组间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73.73,P<0.01);0.00~-1.50 D组视力分布与总体样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2,P>0.05);当柱镜度等于或超过-1.75D时视力低于总体水平,并且视力水平随散光度增高而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31、4.73、4.97,P< 0.01)。远视球镜度等于或高于3.00 D,柱镜度值大于等于1.75 D时视力异常率明显增高(χ2=142.20,P<0.01)。视力异常组屈光异常率亦显著增高(χ2=240.82,P<0.01)。

结论

对2~ 3岁儿童的进行屈光筛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弱视。远视球镜度等于或高于3.00 D,柱镜度值大于等于1.75 D为屈光异常转诊标准。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RA患者外周血血浆M-纤胶凝蛋白(ficolin)、L-ficolin的水平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ELISA法测定61例RA患者(依据DAS28分为低、中疾病活动组各19例,高疾病活动组23例),18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血浆M-ficolin、L-ficolin的水平;分析其与RA实验室指标及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Spearman相关
目的观察EB病毒抗体、IFN-α以及多个Ⅰ型IFN诱导基因在SLE患者和健康对照体内的表达,分析EB病毒不同感染状态与Ⅰ型IFN通路之间的关系及其与SLE的相关性。方法共入选48例SLE患者和36名健康对照者。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EB病毒衣壳抗原-IgG、IgM抗体和EB病毒核抗原1-IgG抗体阳性率及IFN-α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各IFN诱导基因2′-5′寡
目的分析复发性多软骨炎(RPC)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的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RPC 54例的临床特点。结果54例患者共住院85例次,从首次症状到确诊中位时间为4个月。CT是发现气道受累的最主要检查方法,喉镜和气管镜能早期发现黏膜和软骨损害,病理上大多以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大部分患者对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较好,气道病变和
期刊
目的探讨Spot在学龄前儿童屈光筛查中的可配合性、屈光数值的准确性及在屈光性弱视危险因素筛查中的筛查效率。方法前瞻性研究。144例1~ 5岁儿童先后进行Spot及眼科检查,Spot数值与睫状肌麻痹后视网膜检影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数据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2013年美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协会(AAPOS)规定的视觉筛查转诊指南作为金标准来评估Spot在屈光性弱视危险因素筛查中的敏感性、特
PACG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逆的致盲性疾病。以往认为其特征性房角关闭的危险因素包括浅前房、短眼轴、厚晶状体等静态解剖因素,还包括虹膜动态变化,脉络膜膨胀等房角动态因素。随着各项眼科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更细致地观察到眼球各解剖结构在房角关闭中的作用。其中,虹膜及脉络膜在闭角型青光眼中起到的作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借助眼前节OCT(AS-OCT)等各种眼科影像学技术,我们对前房角关闭的机制有了新的认
目的观察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不同病变期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和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相关参数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经线粒体基因检测确诊的LHON患者32例(64眼),根据病变程度分为早期组18眼,进展期组22眼,晚期组24眼。选取眼部检查正常的健康志愿者60例(6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傅里叶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所有受检者的视盘和黄斑
期刊
目的探讨低视力患者的视觉康复需求以及拒绝视觉康复的原因,为推广低视力视觉康复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低视力患者361例,年龄(44.2±23.0)岁,男193例,女168例,主要来自院内转诊(68.5%)。对视力损伤的病因、患者对视觉康复的需求、视觉康复的有效性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岁以下低视力患者的病因主要是先天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