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研究、改进教学艺术,研究课程模式,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构建体验式学习的模式,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 历史教学;体验式学习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历史课不是为了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新世纪历史教育是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感悟历史,使个体心灵从中体验到历史学习本身的乐趣。
一、研究背景
目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二、历史体验学习特征
1.情感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着儿童在他的心灵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会转变为信念。”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以及我们课堂中常用教具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直观众或间接地获取信息及情境、情理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生活感受,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注意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协调,选择一些切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作素材,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精心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并在此基础上适当设置巧妙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在思维方面有新的和更加全面的认识且不断升华。
2.交往性
合作互动是能动的、有意义的建构新知的过程
学生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的内化过程,是一个主动的生成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参与者,其直接作用就在于促成学生的主动;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动性,是自我发展的探索者、建设者和参与者。通过交往,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学习生活中促成学生学会学习和人格的健康成长。
3.主体感悟性
历史体验式学习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让学生走进历史情景,走进历史人物,溶入历史事件,以主体的情感体味历史的原貌。比如在讲授古代选官制度时,学生能通过已有教材中几种不同的制度比较出几个方面的差异,但是那只是从教材当中得知的,没有更多的了解,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多媒体多角度展示从而有更清楚的认识,进而再联系现实中的他们即将面临的高考,从教育的范围,对象,层次,阶段和目标让其去思考去讨论。教师还可以在延伸学习中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发展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他们的个性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三、体验式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情境体验法
“观察”和“实验”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人对历史的理解有可能需要更多的借助于“体验”。学生对历史理解的深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天他们对人性体验的深度。通过诗(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明白朱熹的明道德之善)、漫画(如美国的驴象之争理解美国政党的实质)、案例(如英国的选举制的变化认识到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影视视频(如大国崛起)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以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的角色模拟,以当时的眼光看待当时的事物;或把历史学习与今天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对比,看出历史发展的脉络或局限,以现行历史教材为基本体验探究内容。有了科学创设的情境,学习者才能以“局内人”的眼光来感受历史。
2.历史探究体验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很多历史知识在其走向社会后可能根本用不到,甚至考完试就忘记了,但是学生通过历史课学到的思维方式,获得的思想观点却可以终生受益。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只要提出比较容易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讨论总会热烈的。如:有一些史学家认为,二次大战不仅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而且,又一次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这样,是不是应该感谢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呢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求情感体验以及内在动力支持,必须亲自实践,从问题的提出到形成假设,从信息的搜集到加工处理,从分析比较到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的过程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正是建立在对传统接受学习弊端的清晰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应该建立在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发散思维是必要的,但不能不着边际,信马由缰,那样的话会达不到探究的目的。
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除了需要借助“体验”外,还需要发展想象力。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过去的事早已沉寂,过去的人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无法和他们对话,无法真正地复原和再现,人们必须借助想象力去弥补史料的不足,感受那时的景和那时的情。如讲授古代手工业的发达之丝织业,唐朝的丝织品中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就能想象当时唐朝与外界的频繁交往,长安城有大量外国商人出入,就能去思考唐朝的丝织品为什么会有波斯风格?……借助于想象我们会把若干个孤立的事件联系起来,思路在拓宽,理解力也会逐步地提高。
四、结论
历史知识并不仅单靠历史教师的讲解所能认知的。离不开学生的亲身体验、探索,只有在体验中感受历史事件、背景、过程,才能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形成对历史知识全面丰富的认识。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应有的位置,对学生的学习不可“放任自流”,注意加强引导。但是也不能“越俎代庖”,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条件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上、中、下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赵亚夫主编.历史学习方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5 月.
[3]尹恒勤.着眼细节 提升效果 ——— 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几种方法[J].中学历史教学,2012.7.
[4]詹明静.全人教育观在“学案导学教学法”中的体现[J].中学历史教学,2012.10.
[5]陈伟国.面对中学生历史教学的遐想[J].中学历史教学,2012.10.
[6]齐健,赵亚夫等著.历史教育价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 历史教学;体验式学习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历史课不是为了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新世纪历史教育是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感悟历史,使个体心灵从中体验到历史学习本身的乐趣。
一、研究背景
目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二、历史体验学习特征
1.情感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着儿童在他的心灵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会转变为信念。”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以及我们课堂中常用教具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直观众或间接地获取信息及情境、情理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生活感受,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注意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协调,选择一些切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作素材,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精心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并在此基础上适当设置巧妙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在思维方面有新的和更加全面的认识且不断升华。
2.交往性
合作互动是能动的、有意义的建构新知的过程
学生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的内化过程,是一个主动的生成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参与者,其直接作用就在于促成学生的主动;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动性,是自我发展的探索者、建设者和参与者。通过交往,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学习生活中促成学生学会学习和人格的健康成长。
3.主体感悟性
历史体验式学习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让学生走进历史情景,走进历史人物,溶入历史事件,以主体的情感体味历史的原貌。比如在讲授古代选官制度时,学生能通过已有教材中几种不同的制度比较出几个方面的差异,但是那只是从教材当中得知的,没有更多的了解,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多媒体多角度展示从而有更清楚的认识,进而再联系现实中的他们即将面临的高考,从教育的范围,对象,层次,阶段和目标让其去思考去讨论。教师还可以在延伸学习中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发展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他们的个性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三、体验式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情境体验法
“观察”和“实验”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人对历史的理解有可能需要更多的借助于“体验”。学生对历史理解的深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天他们对人性体验的深度。通过诗(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明白朱熹的明道德之善)、漫画(如美国的驴象之争理解美国政党的实质)、案例(如英国的选举制的变化认识到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影视视频(如大国崛起)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以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的角色模拟,以当时的眼光看待当时的事物;或把历史学习与今天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对比,看出历史发展的脉络或局限,以现行历史教材为基本体验探究内容。有了科学创设的情境,学习者才能以“局内人”的眼光来感受历史。
2.历史探究体验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很多历史知识在其走向社会后可能根本用不到,甚至考完试就忘记了,但是学生通过历史课学到的思维方式,获得的思想观点却可以终生受益。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只要提出比较容易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讨论总会热烈的。如:有一些史学家认为,二次大战不仅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而且,又一次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这样,是不是应该感谢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呢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求情感体验以及内在动力支持,必须亲自实践,从问题的提出到形成假设,从信息的搜集到加工处理,从分析比较到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的过程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正是建立在对传统接受学习弊端的清晰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应该建立在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发散思维是必要的,但不能不着边际,信马由缰,那样的话会达不到探究的目的。
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除了需要借助“体验”外,还需要发展想象力。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过去的事早已沉寂,过去的人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无法和他们对话,无法真正地复原和再现,人们必须借助想象力去弥补史料的不足,感受那时的景和那时的情。如讲授古代手工业的发达之丝织业,唐朝的丝织品中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就能想象当时唐朝与外界的频繁交往,长安城有大量外国商人出入,就能去思考唐朝的丝织品为什么会有波斯风格?……借助于想象我们会把若干个孤立的事件联系起来,思路在拓宽,理解力也会逐步地提高。
四、结论
历史知识并不仅单靠历史教师的讲解所能认知的。离不开学生的亲身体验、探索,只有在体验中感受历史事件、背景、过程,才能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形成对历史知识全面丰富的认识。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应有的位置,对学生的学习不可“放任自流”,注意加强引导。但是也不能“越俎代庖”,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条件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上、中、下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赵亚夫主编.历史学习方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5 月.
[3]尹恒勤.着眼细节 提升效果 ——— 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几种方法[J].中学历史教学,2012.7.
[4]詹明静.全人教育观在“学案导学教学法”中的体现[J].中学历史教学,2012.10.
[5]陈伟国.面对中学生历史教学的遐想[J].中学历史教学,2012.10.
[6]齐健,赵亚夫等著.历史教育价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