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教十多年了,初中物理是很多学生感到头疼的一门学科,很多学生受一些学姐学哥观念的影响,认为“物理难学,物理不好学”,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实际上,物理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小学中就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让学生从一些生活中简单的现象入手,进而引导出物理知识。下面将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请同仁赐教。
一、学好物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入好门。只要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入好了门,就会被一些简单有趣的现象吸引着一步一步前进。所以,上好物理课的第一堂课是非常关键的,我是这样处理的,在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准备了一些有趣的小实验,除了课本上的几个小实验外,我还加上了覆杯实验、惯性小球试验、马德堡半球实验、三棱镜对光的色散实验、用两张纸验证“流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这个实验,还有摩擦起电现象的小实验,这些实验非常简单,但是都蕴含着一些物理知识,学生很容易就被这些物理现象所吸引,特别适用冷水浇停止沸腾的水,还有覆杯实验,用力吹漏斗里的乒乓球等,学生会感到很惊奇,因为结果跟他们预想的不一样,这自然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他们会问“为什么?”针对这个情况,我一般会给学生大体说一下此中包含的物理道理,然后告诉他们,要想真正明白这些道理,必须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学好物理,并且还告诉他们,后面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物理并不是很多人口中所说的那样不好学,相反,只要上课认真听讲,按照老师的话来做就一定能学好。此外,我还结合课本上的牛顿坐在苹果树下发现熟透了的苹果为什么只往下掉,还有STS中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告诉学生,学好物理还要善于观察,勤于动手。譬如说,我们在吹点燃的蜡烛时,为什么烛焰不是飘向气体流动的方向,而是向着相反的方向飘?是偶然现象还是必然现象?为什么会这样?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还有,为什么书包带宽的背起来舒服?为什么自行车把手、轮胎、脚踏上都刻有花纹?为什么作业本纸用黄色的而不用白色的等等,只要认真观察,勤于动手,就一定能从中找出点什么。
二、要做到课前预习。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将下节课要学的新内容在脑海中有一个大体的框架,发现问题,从而上课听讲时更有针对性。
三、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中,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某些规律,而且应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究兴趣,增进对探究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应注意融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控制教学内容的难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设计中,还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引导学生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以“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为例,我先给学生提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a、喝水的杯子,瓶盖很紧,需要打开,怎么办?b、家中的塑钢窗很长时间没拉动过,开窗困难怎么办?c、用锉刀锉断一根木棍,看谁用的时间短?d、在家中打扫卫生,现在有一箱子书,如何较容易地移动它?给出这些问题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中选一个问题作为解决的重点,然后通过实验、讨论找到解决方案。学生会找到很多方法,譬如说,a.用力捏住瓶盖,垫上毛巾拧点上油拧,b.将滑槽中的灰尘清除干净,点上润滑油等,c.用力使劲锉,用花纹更粗糙的锉来锉,d.在箱子下面垫上圆木,把书从箱子中取出一部分……然后再将学生的这些方法进行分类,第一类:用力捏住瓶盖、垫上毛巾拧……用力使劲锉、把书从箱子中取出一部分,这些都与压力有关。第二类:点上油拧、将滑槽中的灰尘清除干净、点上润滑油、用花纹更粗糙的锉来锉,这些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第三类:在箱子下面垫上圆木,这个方法与运动形式有关。这样,我们就由实际的非物理问题(拧瓶盖、移动箱子)转变为一个物理问题(摩擦),这样就使问题简单化了。然后我们再让学生用实验检验他们的方法是否正确,让学生设计实验,实验检验,最后可以得出结论。
四、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首先要增强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要做到这点,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时,教学内容应尽量取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从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如:学了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后,给学生设置一个问题,家中有一把锁很长时间不用,都生锈了,怎么做可以让它使用起来滑溜一些?学生就会想到,生锈了是摩擦力变大了,只要减小摩擦力就可以了,从减小摩擦力的四种方法中考虑,往锁芯里加点润滑油就可以解决问题;再譬如,学了惯性知识后,如果家里的锄头松了,怎么做会让它更牢固一些?学生就会想到,把锄头倒过来,柄朝下,往地上撞击几下就可以了。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和掌握规律,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从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五、注重课后复习和做题训练。这一点对于学好物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就是我在物理教学中的一点点体会,当然还有很多未尽之处,仅供参考。
一、学好物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入好门。只要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入好了门,就会被一些简单有趣的现象吸引着一步一步前进。所以,上好物理课的第一堂课是非常关键的,我是这样处理的,在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准备了一些有趣的小实验,除了课本上的几个小实验外,我还加上了覆杯实验、惯性小球试验、马德堡半球实验、三棱镜对光的色散实验、用两张纸验证“流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这个实验,还有摩擦起电现象的小实验,这些实验非常简单,但是都蕴含着一些物理知识,学生很容易就被这些物理现象所吸引,特别适用冷水浇停止沸腾的水,还有覆杯实验,用力吹漏斗里的乒乓球等,学生会感到很惊奇,因为结果跟他们预想的不一样,这自然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他们会问“为什么?”针对这个情况,我一般会给学生大体说一下此中包含的物理道理,然后告诉他们,要想真正明白这些道理,必须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学好物理,并且还告诉他们,后面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物理并不是很多人口中所说的那样不好学,相反,只要上课认真听讲,按照老师的话来做就一定能学好。此外,我还结合课本上的牛顿坐在苹果树下发现熟透了的苹果为什么只往下掉,还有STS中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告诉学生,学好物理还要善于观察,勤于动手。譬如说,我们在吹点燃的蜡烛时,为什么烛焰不是飘向气体流动的方向,而是向着相反的方向飘?是偶然现象还是必然现象?为什么会这样?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还有,为什么书包带宽的背起来舒服?为什么自行车把手、轮胎、脚踏上都刻有花纹?为什么作业本纸用黄色的而不用白色的等等,只要认真观察,勤于动手,就一定能从中找出点什么。
二、要做到课前预习。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将下节课要学的新内容在脑海中有一个大体的框架,发现问题,从而上课听讲时更有针对性。
三、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中,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某些规律,而且应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究兴趣,增进对探究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应注意融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控制教学内容的难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设计中,还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引导学生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以“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为例,我先给学生提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a、喝水的杯子,瓶盖很紧,需要打开,怎么办?b、家中的塑钢窗很长时间没拉动过,开窗困难怎么办?c、用锉刀锉断一根木棍,看谁用的时间短?d、在家中打扫卫生,现在有一箱子书,如何较容易地移动它?给出这些问题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中选一个问题作为解决的重点,然后通过实验、讨论找到解决方案。学生会找到很多方法,譬如说,a.用力捏住瓶盖,垫上毛巾拧点上油拧,b.将滑槽中的灰尘清除干净,点上润滑油等,c.用力使劲锉,用花纹更粗糙的锉来锉,d.在箱子下面垫上圆木,把书从箱子中取出一部分……然后再将学生的这些方法进行分类,第一类:用力捏住瓶盖、垫上毛巾拧……用力使劲锉、把书从箱子中取出一部分,这些都与压力有关。第二类:点上油拧、将滑槽中的灰尘清除干净、点上润滑油、用花纹更粗糙的锉来锉,这些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第三类:在箱子下面垫上圆木,这个方法与运动形式有关。这样,我们就由实际的非物理问题(拧瓶盖、移动箱子)转变为一个物理问题(摩擦),这样就使问题简单化了。然后我们再让学生用实验检验他们的方法是否正确,让学生设计实验,实验检验,最后可以得出结论。
四、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首先要增强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要做到这点,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时,教学内容应尽量取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从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如:学了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后,给学生设置一个问题,家中有一把锁很长时间不用,都生锈了,怎么做可以让它使用起来滑溜一些?学生就会想到,生锈了是摩擦力变大了,只要减小摩擦力就可以了,从减小摩擦力的四种方法中考虑,往锁芯里加点润滑油就可以解决问题;再譬如,学了惯性知识后,如果家里的锄头松了,怎么做会让它更牢固一些?学生就会想到,把锄头倒过来,柄朝下,往地上撞击几下就可以了。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和掌握规律,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从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五、注重课后复习和做题训练。这一点对于学好物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就是我在物理教学中的一点点体会,当然还有很多未尽之处,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