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立志的“小老师”
成为老师是刘楚莹从小就开始做的“梦”。当她听着老师在讲台上循循善诱地讲课、看着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端正美观的板书时,稚幼懵懂的她心里已经充满了敬佩和羡慕。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因为对当老师太迫切了,刘楚莹便在家里首先当起了“小老师”。当时,刘楚莹家中有一个大木柜,柜子中间是玻璃趟门。那玻璃趟门正好成了她的黑板。而她更是以大姐的身份硬拉来弟妹几个在柜子前坐着当“学生”,拿着自己的语文书和从学校捡来的粉笔头,学着老师的模样津津有味地讲起课来。
每当此时,屋外干活的婶婶便笑着夸刘楚莹这个“刘老师”当得有板有眼,这让刘楚莹更得意了。不过,因为“课”上多了,弟妹也就不愿意了,刘楚莹便拿来家里所有的布娃娃,放在凳子上当学生,继续津津有味地“上课”。尽管没有了真实的互动,完全是在自编自导自演,但刘楚莹还是深深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非常快乐,丝毫不觉得疲倦。
不“迷信”名师的老师
从学校毕业后,刘楚莹成为了真正的老师。虽然从小就在模拟上课,但真正踏上三尺讲台,刘楚莹心里还是为自己捏了一把汗。
为了不辜负学生的期望,在上课前,刘楚莹总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备好课,一遍一遍地研读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思考教学策略。常常备一节课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一次,刘楚莹又在为备课的事情苦思冥想。同学却“啪”地在她桌面上丢下一本书——《名师教案》,然后说:“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名师教案》这个东西吗?直接按名师的设计去教不就行了吗?”
听了同学的话,刘楚莹反驳道:“名师的学生跟我的学生又不一样,他的设计用在我的学生上也不一定适合,我怎么能直接套用名师的教学设计去教我的学生呢?”
其实,刘楚莹并不反对借鉴和学习名师的教案,甚至认为名师教案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名师教案、教学参考书只能做参考。自己还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独立思考,创作出个性化的、更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
从花哨到自主,理解教学的真谛
刚踏上教坛教书,刘楚莹就遇上一群一年级的“小灵精”。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乖乖地跟自己学习呢?刘楚莹决定使出浑身解数,努力地把自己的课设计得妙趣横生,把日常中所有小朋友感兴趣的东西都制作成教具,比如各种水果、汉堡、可乐、玩具等等。
果然,这些教具一出现,小朋友的眼睛都亮了,情不自禁地发出“哗哗”的声音,注意力成功地被吸引了。刘楚莹禁不住暗自得意。这样的效果,也让校长惊讶了,他没想到一个新老师居然能把课上得这么好。
由于尝过甜头,刘楚莹便继续用层出不穷的教具吸引学生,“苹果”不够有新意了就上“葡萄”,“葡萄”不行了换“芒果”,“芒果”都不行了换“榴莲” ……渐渐地,刘楚莹开始感到力不从心。她开始尝试不每天更换教具甚至不用这些有趣的教具去上課。结果,情况糟糕透了!学生不但一点儿学习的欲望都没有,还不断地开小差、搞小动作、随意聊天,甚至睡觉。
刘楚莹也开始无法忍受这群小屁孩的举动。她开始由原来的和蔼亲切、童声童趣变成了破口大骂、用尺子大力敲打讲台;由原来的温柔甜美的老师瞬间变成了可怕的“母夜叉”。但无论刘楚莹怎么哄、怎么吼,学生们稍微收敛一下后,很快就又恢复原状。
刘楚莹感觉自己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也才真正体会到了有经验老师说的话——低年级的小朋友很是可爱,但如果教不得法,他们将会变得像恶魔一样可怕。
刘楚莹只得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着教给孩子们良好的习惯,而不是一味靠花哨的教具吸引学生。从教孩子们上课了该怎么坐、怎么站、怎么举手、怎么听讲等开始,刘楚莹采取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小比赛,从而激励他们坚持做好,直到习惯养成。渐渐,刘楚莹的课堂没有了花哨的教具,却开始能根据学生实际和学习能力尽量引导他们自主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当上学习的小主人,主动地去学习。
巧用评价语,有效打造自信课堂
成为教师之初,刘楚莹不知道课堂的评价语言对学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很少琢磨过怎样评价学生会更好些。在课堂教学中,刘楚莹总是对学生说:“你真聪明!”“你真棒!”“你读得真好!”……久而久之,刘楚莹发现孩子们对自己类似的评价表现得毫无感觉,情绪没有丝毫波动。
评价不能发挥激励、引领的作用,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于是,刘楚莹开始努力锤炼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开始给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与指引,评价以激励为主,但也中肯地指出孩子们的不足或提出建议,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获得学习方法、正确的习惯和明确的指导。于是,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一个女孩把西沙群岛海底的景色读得特别的美,其他孩子都不由得向她投去赞赏的目光。刘楚莹马上评价道:“小文的声音时而轻声细语、时而响亮有力,把鱼儿的活泼可爱、海参的懒洋洋、龙虾的威武都读出来了,听了她的朗读,让我仿佛致身于那美丽的海底世界。真了不起!”小文听到刘楚莹的评价,眼睛立刻闪耀出自豪和自信的光芒,那节课的朗读表现就更出色了,这实在让刘楚莹意想不到。其他听的孩子模仿能力也很强,很快就学到了小文的优点,甚至“青出于蓝胜于蓝”,让刘楚莹深深地感受到有针对性、具体的评价语言发挥的作用有多巨大!
在往后的教学里,不论在朗读指导上,还是识字写字、理解课文、体会情感、说话写作……刘楚莹都改变了自己空泛、随意的评价语言,评价目标明确,引导到位,学生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既强化了知识的落实,提高学习的效果,又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进步明显,学生由此变得越来越崇拜刘楚莹,课后常来向刘楚莹请教,而他们的学习表现也变得越来越自信又积极。
成为老师是刘楚莹从小就开始做的“梦”。当她听着老师在讲台上循循善诱地讲课、看着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端正美观的板书时,稚幼懵懂的她心里已经充满了敬佩和羡慕。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因为对当老师太迫切了,刘楚莹便在家里首先当起了“小老师”。当时,刘楚莹家中有一个大木柜,柜子中间是玻璃趟门。那玻璃趟门正好成了她的黑板。而她更是以大姐的身份硬拉来弟妹几个在柜子前坐着当“学生”,拿着自己的语文书和从学校捡来的粉笔头,学着老师的模样津津有味地讲起课来。
每当此时,屋外干活的婶婶便笑着夸刘楚莹这个“刘老师”当得有板有眼,这让刘楚莹更得意了。不过,因为“课”上多了,弟妹也就不愿意了,刘楚莹便拿来家里所有的布娃娃,放在凳子上当学生,继续津津有味地“上课”。尽管没有了真实的互动,完全是在自编自导自演,但刘楚莹还是深深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非常快乐,丝毫不觉得疲倦。
不“迷信”名师的老师
从学校毕业后,刘楚莹成为了真正的老师。虽然从小就在模拟上课,但真正踏上三尺讲台,刘楚莹心里还是为自己捏了一把汗。
为了不辜负学生的期望,在上课前,刘楚莹总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备好课,一遍一遍地研读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思考教学策略。常常备一节课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一次,刘楚莹又在为备课的事情苦思冥想。同学却“啪”地在她桌面上丢下一本书——《名师教案》,然后说:“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名师教案》这个东西吗?直接按名师的设计去教不就行了吗?”
听了同学的话,刘楚莹反驳道:“名师的学生跟我的学生又不一样,他的设计用在我的学生上也不一定适合,我怎么能直接套用名师的教学设计去教我的学生呢?”
其实,刘楚莹并不反对借鉴和学习名师的教案,甚至认为名师教案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名师教案、教学参考书只能做参考。自己还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独立思考,创作出个性化的、更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
从花哨到自主,理解教学的真谛
刚踏上教坛教书,刘楚莹就遇上一群一年级的“小灵精”。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乖乖地跟自己学习呢?刘楚莹决定使出浑身解数,努力地把自己的课设计得妙趣横生,把日常中所有小朋友感兴趣的东西都制作成教具,比如各种水果、汉堡、可乐、玩具等等。
果然,这些教具一出现,小朋友的眼睛都亮了,情不自禁地发出“哗哗”的声音,注意力成功地被吸引了。刘楚莹禁不住暗自得意。这样的效果,也让校长惊讶了,他没想到一个新老师居然能把课上得这么好。
由于尝过甜头,刘楚莹便继续用层出不穷的教具吸引学生,“苹果”不够有新意了就上“葡萄”,“葡萄”不行了换“芒果”,“芒果”都不行了换“榴莲” ……渐渐地,刘楚莹开始感到力不从心。她开始尝试不每天更换教具甚至不用这些有趣的教具去上課。结果,情况糟糕透了!学生不但一点儿学习的欲望都没有,还不断地开小差、搞小动作、随意聊天,甚至睡觉。
刘楚莹也开始无法忍受这群小屁孩的举动。她开始由原来的和蔼亲切、童声童趣变成了破口大骂、用尺子大力敲打讲台;由原来的温柔甜美的老师瞬间变成了可怕的“母夜叉”。但无论刘楚莹怎么哄、怎么吼,学生们稍微收敛一下后,很快就又恢复原状。
刘楚莹感觉自己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也才真正体会到了有经验老师说的话——低年级的小朋友很是可爱,但如果教不得法,他们将会变得像恶魔一样可怕。
刘楚莹只得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着教给孩子们良好的习惯,而不是一味靠花哨的教具吸引学生。从教孩子们上课了该怎么坐、怎么站、怎么举手、怎么听讲等开始,刘楚莹采取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小比赛,从而激励他们坚持做好,直到习惯养成。渐渐,刘楚莹的课堂没有了花哨的教具,却开始能根据学生实际和学习能力尽量引导他们自主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当上学习的小主人,主动地去学习。
巧用评价语,有效打造自信课堂
成为教师之初,刘楚莹不知道课堂的评价语言对学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很少琢磨过怎样评价学生会更好些。在课堂教学中,刘楚莹总是对学生说:“你真聪明!”“你真棒!”“你读得真好!”……久而久之,刘楚莹发现孩子们对自己类似的评价表现得毫无感觉,情绪没有丝毫波动。
评价不能发挥激励、引领的作用,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于是,刘楚莹开始努力锤炼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开始给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与指引,评价以激励为主,但也中肯地指出孩子们的不足或提出建议,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获得学习方法、正确的习惯和明确的指导。于是,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一个女孩把西沙群岛海底的景色读得特别的美,其他孩子都不由得向她投去赞赏的目光。刘楚莹马上评价道:“小文的声音时而轻声细语、时而响亮有力,把鱼儿的活泼可爱、海参的懒洋洋、龙虾的威武都读出来了,听了她的朗读,让我仿佛致身于那美丽的海底世界。真了不起!”小文听到刘楚莹的评价,眼睛立刻闪耀出自豪和自信的光芒,那节课的朗读表现就更出色了,这实在让刘楚莹意想不到。其他听的孩子模仿能力也很强,很快就学到了小文的优点,甚至“青出于蓝胜于蓝”,让刘楚莹深深地感受到有针对性、具体的评价语言发挥的作用有多巨大!
在往后的教学里,不论在朗读指导上,还是识字写字、理解课文、体会情感、说话写作……刘楚莹都改变了自己空泛、随意的评价语言,评价目标明确,引导到位,学生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既强化了知识的落实,提高学习的效果,又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进步明显,学生由此变得越来越崇拜刘楚莹,课后常来向刘楚莹请教,而他们的学习表现也变得越来越自信又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