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的设计,理所当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蓝图和基石、航标和载体。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要进行巧妙的设计,使课堂效益最优化。
【关键词】课堂教学 巧妙设计 效益优化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订,第一批新课程新教材实验区的启动,既是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性反思和总结,又是21世纪对新一代人才挑战和复兴中华的战略应答。处于这样的时代坐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作穿越昨日和明天的思考,而课堂教学的设计,理所当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蓝图和基石、航标和载体。因此对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也就必然要作全方位的理性审视。
一、什么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设想、计划、方案,是教师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起点,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界面。教学设计(即备课)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应该怎样设计
新课程教学设计总的方向应该把握“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在“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平台上构建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它是相对于“以知识为本”的平台上构建的语文课堂教学而提出来的。
(一)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要体现课标精神。老师们走进新课程,首先要把课标的理念融会在教学设计中,从教学设计中去体现课标精神。只有教师把课标精神落实在目标设计、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新课程才有可能得以实施。否则学习课标是一回事,教学设计还是老路子。那么,走进新课程就是一句空话。
如《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清生字”, “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是课标对低年级识字的基本要求。“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还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有一位老师上二年级语文23课《三个儿子》,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个要求。如,老师在生字教学的这个环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识字。老师先让一个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然后,去掉音节,全班学生齐读,最后,把重头戏放在怎样识记生字上面。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同桌交流,学生指出了可以用“换一换”“减一减”“编顺口馏”“猜字谜”等方法来识记本课的生字。这是学生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用自己识记的经验归纳出来的好办法。此时,教师又把一些生字的偏旁以及所表示的意义结合起来,如教学“拎”字,老师带了一桶水,让学生动手拎一拎,从而理解了“拎”的意思就是“提”,所以“拎”字是提手旁,这样,通过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识记字形。然后,老师又把生字“拎”和“沉甸甸”结合起来理解,通过让学生谈“拎”水的感受“重”,进而引出课文中代表“重”的意思的词“沉甸甸”,引导学生发现“沉甸甸”的构词特点以及“ABB”式的词的读音,最后,再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用“拎”字和“沉甸甸”说一句话。这样的教学较地落实了“会写的字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意思,正确书写,并练习运用于口头语言表达之中”的要求。
(二)教学设计要知识与情感态度并重。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掌握往往成为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尺度,不易操作,致使教师、学校以及家长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重视不够,教师也未将学生这方面的发展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隶属于人的内心世界,而人是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是难以揣度的,因而无法通过教师的传授而直接获得,必须通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才能不断地潜滋暗长。
如:一个老师在教《荷花》这篇课文。
一生质疑:老师,“画家”指的是谁呢?
师:同学们,你们再仔细把描写荷花的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这位伟大的画家究竟是谁呢?
学生读文思考后纷纷举手。
生l:是叶圣陶!是他仔细观察这么美的荷花才写出了这么美的文章!
生2:我认为画家是荷花自己,因为荷花开得非常美丽,让小作者看得入了迷,所以说一池荷花是一幅活的画。
师:你们分析得很有道理,老师看出你们是用心在读课文了。
生3:“我”也觉得文中的“画家”是“大自然”,因为荷花有生命,如果没有犬自然,世界就没有生命了。还有句话叫,没有天哪有云,没有山哪有树,没有大自然哪里会有人,人和大自然永远不能分。
生4:我认为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作者的“想”和作者笔下的这篇“文章”。
师:你的见解很独特,能不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5:因为人类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作者就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才把文章写得这么美,这么美的文章让人读来感觉眼前一池的荷花真的就是一幅活的画。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了不起”的读者,老师为你们各自独特的想法,精彩的发言而喝彩!
这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他依托于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创设适宜的土壤,把知识投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 教学设计要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一次公开课,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古诗《暮江吟》时,让学生读中感悟,集诵画唱于一炉,锻铸学生的灵性、悟性。尤其是最后设置了“小诗人”环节,让学生填写诗句更是精彩,兹摘录如下:
出示:( )( )如( )( )如( )
( )似( )( )( )似( )
(仿照“露似真珠月似弓”写诗句)
留几分钟让学生构思:孩子们有的沉思不语,有的满脸兴奋,有的低声吟唱,有的摇头晃脑……尔后,全班自由交流。
学生1:风似剪刀柳似绦。
很快的,两三名同学背起了《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全班同学恍然大悟,一阵喝彩。
学生2:大漠如雪月如钩。
很显然是移用《马诗》的意境“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我们为之会心一笑。
学生3:雨似落花花似雨
教师忍不住赞叹道,很有诗味!很有诗味!
学生4:花似红雨虹似桥
学生5:皱纹如浪鼻如螺
全班笑成一团
学生6:月似玉盘景似画
……
本节课这一场景便足以体现这一精神理念。孩子诗意的思维被点燃了,于是有了意象的重构和情境的契合,乍时间千山万壑赴荆门,神来之笔如约而来。在诗句的仿写中,孩子们思如泉涌,情似潮涨。语文教育厚积薄发的涵养之功由兹而成,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和人文
底蕴由兹而成。
【关键词】课堂教学 巧妙设计 效益优化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订,第一批新课程新教材实验区的启动,既是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性反思和总结,又是21世纪对新一代人才挑战和复兴中华的战略应答。处于这样的时代坐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作穿越昨日和明天的思考,而课堂教学的设计,理所当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蓝图和基石、航标和载体。因此对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也就必然要作全方位的理性审视。
一、什么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设想、计划、方案,是教师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起点,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界面。教学设计(即备课)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应该怎样设计
新课程教学设计总的方向应该把握“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在“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平台上构建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它是相对于“以知识为本”的平台上构建的语文课堂教学而提出来的。
(一)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要体现课标精神。老师们走进新课程,首先要把课标的理念融会在教学设计中,从教学设计中去体现课标精神。只有教师把课标精神落实在目标设计、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新课程才有可能得以实施。否则学习课标是一回事,教学设计还是老路子。那么,走进新课程就是一句空话。
如《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清生字”, “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是课标对低年级识字的基本要求。“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还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有一位老师上二年级语文23课《三个儿子》,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个要求。如,老师在生字教学的这个环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识字。老师先让一个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然后,去掉音节,全班学生齐读,最后,把重头戏放在怎样识记生字上面。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同桌交流,学生指出了可以用“换一换”“减一减”“编顺口馏”“猜字谜”等方法来识记本课的生字。这是学生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用自己识记的经验归纳出来的好办法。此时,教师又把一些生字的偏旁以及所表示的意义结合起来,如教学“拎”字,老师带了一桶水,让学生动手拎一拎,从而理解了“拎”的意思就是“提”,所以“拎”字是提手旁,这样,通过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识记字形。然后,老师又把生字“拎”和“沉甸甸”结合起来理解,通过让学生谈“拎”水的感受“重”,进而引出课文中代表“重”的意思的词“沉甸甸”,引导学生发现“沉甸甸”的构词特点以及“ABB”式的词的读音,最后,再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用“拎”字和“沉甸甸”说一句话。这样的教学较地落实了“会写的字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意思,正确书写,并练习运用于口头语言表达之中”的要求。
(二)教学设计要知识与情感态度并重。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掌握往往成为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尺度,不易操作,致使教师、学校以及家长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重视不够,教师也未将学生这方面的发展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隶属于人的内心世界,而人是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是难以揣度的,因而无法通过教师的传授而直接获得,必须通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才能不断地潜滋暗长。
如:一个老师在教《荷花》这篇课文。
一生质疑:老师,“画家”指的是谁呢?
师:同学们,你们再仔细把描写荷花的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这位伟大的画家究竟是谁呢?
学生读文思考后纷纷举手。
生l:是叶圣陶!是他仔细观察这么美的荷花才写出了这么美的文章!
生2:我认为画家是荷花自己,因为荷花开得非常美丽,让小作者看得入了迷,所以说一池荷花是一幅活的画。
师:你们分析得很有道理,老师看出你们是用心在读课文了。
生3:“我”也觉得文中的“画家”是“大自然”,因为荷花有生命,如果没有犬自然,世界就没有生命了。还有句话叫,没有天哪有云,没有山哪有树,没有大自然哪里会有人,人和大自然永远不能分。
生4:我认为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作者的“想”和作者笔下的这篇“文章”。
师:你的见解很独特,能不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5:因为人类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作者就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才把文章写得这么美,这么美的文章让人读来感觉眼前一池的荷花真的就是一幅活的画。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了不起”的读者,老师为你们各自独特的想法,精彩的发言而喝彩!
这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他依托于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创设适宜的土壤,把知识投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 教学设计要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一次公开课,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古诗《暮江吟》时,让学生读中感悟,集诵画唱于一炉,锻铸学生的灵性、悟性。尤其是最后设置了“小诗人”环节,让学生填写诗句更是精彩,兹摘录如下:
出示:( )( )如( )( )如( )
( )似( )( )( )似( )
(仿照“露似真珠月似弓”写诗句)
留几分钟让学生构思:孩子们有的沉思不语,有的满脸兴奋,有的低声吟唱,有的摇头晃脑……尔后,全班自由交流。
学生1:风似剪刀柳似绦。
很快的,两三名同学背起了《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全班同学恍然大悟,一阵喝彩。
学生2:大漠如雪月如钩。
很显然是移用《马诗》的意境“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我们为之会心一笑。
学生3:雨似落花花似雨
教师忍不住赞叹道,很有诗味!很有诗味!
学生4:花似红雨虹似桥
学生5:皱纹如浪鼻如螺
全班笑成一团
学生6:月似玉盘景似画
……
本节课这一场景便足以体现这一精神理念。孩子诗意的思维被点燃了,于是有了意象的重构和情境的契合,乍时间千山万壑赴荆门,神来之笔如约而来。在诗句的仿写中,孩子们思如泉涌,情似潮涨。语文教育厚积薄发的涵养之功由兹而成,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和人文
底蕴由兹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