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办厂”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zi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小就有个梦想,长大后做个老板,拥有自己的一家公司或工厂。
  2000年高考落榜,我来到深圳一家塑胶制品厂打工。工作之余,工友们都下棋、打牌等娱乐,而我却全身心投入到办公司或工厂的各种信息采集中。
  2004年初冬,我在一家信息类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启事:河北省一家肠衣加工企业寻求联营办厂合作伙伴。厂方负责传授技术,提供原料,回收产品,合作方负责组织人员加工。报纸上还附了可行性分析报告:办一个10人小厂,占地20平方米,每人每天加工300个食品套子,一个月就是9万个。每个售价0.35元,成本0.05元,除去人工工资(每人每月600元),净赚2.1万元。
  看到这个广告,我很惊喜,心想,自己办个这样的厂,要不了几年,肯定会赚大钱的。
  当天,我心急火燎地照着广告上的联系电话打过去询问。对方告诉我,他们的确是一家肠衣加工企业,由于现在要货单位太多,根本没法供应,只好在全国范围内诚征合作伙伴。对方还告诉我,自广告刊出后,全国各地的信函、询问电话很多,甚至内地一个县的县委书记还带着一班人马前往考察,对该项目非常满意。
  听说堂堂县委书记带人亲自前往考察,我不再犹豫,当天就办妥辞职手续,从银行取出几年来打工积攒的2万元,直赴该厂。
  接待我的是一位30出头的中年人,西装革履,戴一副金边眼镜,颇有些派头。对方自我介绍:他就是厂长。我见偌大的厂区静悄悄的,不免有几分不解。对方告诉我:他们属村办企业,厂里的工人都是当地的农民,农闲上班,农忙务农。也因这一缺陷,无法保障产品的正常供应,所以才走联合办厂的路,以解燃眉之急。
  我深信不疑,当即与对方签订联合办厂协议,并交了2000元技术培训费。对方派了一位中年妇女负责给我传授技术,由我回去再传授给其他工人。
  其实,肠衣加工根本谈不上技术,先把盐渍好的肠衣在水里浸泡、洗涤,然后割破,一层层沾在之前准备好的一个模子上,待模子晒干,取下折叠即可。当天我就完全能够独立操作了。
  第二天,我购下6000元原料。原料由厂方代为托运,我则一身轻松地往家赶。待我组织好人马,弄妥场地、模型,原料也到了。12月8日,我的加工厂正式挂牌开工。
  这件事在我那偏僻的家乡震动挺大。村、乡两级政府领导来了,鼓励我好好干,要成为家乡致富的带头人。县报在头版头条介绍我打工返乡创业的事迹;乡亲们更是投来友好、钦佩的目光。我自己也飘飘然起来,宛如看到工厂蒸蒸日上、渐渐壮大的盛景。
  接下来的日子,我很快意识到了什么。每名工人每天即便上24小时班,模型连轴转,不停地生产,也达不到300个产品目标。成本每个0.05元简直是天方夜谭。刚开始,我以为是工人们不熟悉和浪费所致,便自己亲自操作、试验,才坚信情形不妙。每天按8小时计算,也只能加工100个套子,成本最少要0.17元,连支付工人的工资都相差一大截。
  我的心一点点往下沉,明知亏本,也只能咬牙坚持,等这批原料加工完毕再作打算。
  40天后,原料全部加工完毕。我清点成品,36000个,也就是说,可以卖到11300元,除去成本6000元,工资8000元,得赔进去2700元。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当我把这36000个成品送到厂方时,厂方竟然以盐味太重拒收。我据理力争,说盐味太重是他们在腌渍原料时放入太多盐。而盐放得过多,无论如何洗涤,盐味也会超标。然而,独木插在林中,对方对我的辩驳不予采纳。无奈,我只能含着泪水将这36000个套子就地销毁。
  我算了一笔账,这次一共亏损了近16000元。材料费6000元,技术培训费2000元,工人工资8000元,我两次往返的费用800余元。
  几年辛苦积攒的钱就此打了水漂。我不敢回家,无颜见家乡父老,更不敢面对当初给予我希望、鼓励的当地领导。我重返深圳,再次进入原来的工厂打工。
  现在想来,当初上当受骗并非完全不可避免:发现该厂冷冷清清,就该多长个心眼,找周边的人核实一下情况;学习技术时,仔细计算一下技术人员加工每个套子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耗材多少……遗憾的是,这些统统被我忽略了,酿成后来的悲剧。
其他文献
我提着几斤小磨油、核桃,去找在县城做局长的舅舅。本来,我是不想去的,但是耐不住母亲的劝说,再看看为了供自己上大学,而搞得一贫如洗的家,现在毕业了,是为家里做贡献的时候了。于是,就带上一些虽然寒酸却多少还能让城里人接受的东西,硬着头皮坐上了开往县城的班车。  在车上,我还回味着母亲的话:“去吧,东儿。你舅舅不是外人,再说以前他上大学还不都是你爸供的。那时你外公、外婆身体不好,你舅还在读书,家里里里外
期刊
斗转星移,岁月匆匆。  匆匆的岁月呵,刻着绿意秋景,刻着恩怨得失。视一簇葱茏,掬一把冰凉,追寻岁月的倩影。一个微笑,一滴泪珠,便是岁月的飞花。  青春本无意,岁月任蹉跎。留不住的岁月呵,挽不住的年华。惟有汗水才能把岁月雕饰,使青春焕发、燃烧。  付出的岁月,是为了收获硕果,而过多的付出,就等于岁月的虚掷。梦幻是一种自我放纵,执著是一种自我超越。梦幻的日子总是烟雨迷蒙,执著的时节就是风急天高。红尘随
期刊
文化品格与定位,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它的旗,是它的魂。  我的这个认识,是在访问丹麦奥登塞时更加明晰起来的。  前不久,我随广东省作家代表团访问北欧,到了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故乡奥登塞。  徜徉在奥登塞的小街上,脚下踩着青石铺就的街道,感受着安徒生当年的生活情景,使你如临其境。酒店、商铺的门口,马路旁、街边公园,随处可见安徒生的塑像。以安徒生作品主人公为题材的旅游纪念品,尤其是《海的女儿》中的美人
期刊
口述人:曾利生,男,湘乡市白田镇人。  1954年,我和哥哥曾桥生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住在半亩冲那群山环抱的山窝里。闲暇时我们常上山打猎。  那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天气特别冷,天上乌云密布,好像要下雪似的。我和哥哥拿着猎枪带着大黄狗去山上打猎,打了两只野兔和三只野鸡。正想回家,突然发现大黄狗的举动有些异常,往日它和我们打猎时总是冲在前面,现在却畏畏缩缩往我们背后躲,好像发现了什么凶恶的动物似的。我
期刊
黄任锋,生于广西柳州一个困苦的工人家庭。三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失去赖以生存的双腿。人无双腿就好像鸟无翅膀,广袤的天空不属于自己。可他,凭着自己的毅力与执着、追求与梦想,屡创生命的奇迹,成为众人称誉的强者,新时代年轻人学习的楷模。近日,笔者带着无比钦佩之情对其进行了专访,从其身上获知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典型文盲:小学生想成作家    黄任锋自患小儿麻痹症后,这个多彩多姿的世界似乎不再与其有缘。
期刊
民工:一群四处游走的力量  何真宗    民工,一群真正的诗人  民工,跨入工业文明的庄稼人  一群普普通通的打工者  在异乡的热土上脚踏实地,艰苦奋斗  用能屈能伸的精神  勇于改变生活和命运    民工,一群真正的诗人  在一个个陌生的城市  放弃尊严与平等  用力量和血汗,甚至生命  挥写改革的诗句  支撑我们民族的脊梁    民工,一群四处游走的力量  一群城市的候鸟  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
期刊
去年,我下岗时,向几个亲朋好友借了三万元钱,便一声不吭地跑到吉林做药材生意去了。在那里,我风里来雨里去地忙碌一年,虽说没有开着“皇冠”小车回来,但还是赚了个钵满盆满回到了家。  回家的当天晚上,那些借钱给我的亲朋好友却不知从哪里嗅到了味道,便一同来到我家。我很高兴,赶忙沏茶递烟,和他们互诉分别一年的相思之苦。  张哥心疼地说:“这一年看把你累的,脸都瘦得只剩眼眶了,你到底在哪发财啊?怎么也不通个信
期刊
小王从医院回来后就失魂落魄的,他的同学刘旭虽然没有直接说出“绝症”两个字,但是他从刘旭的眼神里得到了证实。  小王的脑袋轰的一下子就大了。就在这个时候,科长把一叠材料劈头盖脸地摔给了小王:“你这是写的什么材料?没有条理性,没有逻辑性,还错别字百出。不懂就不要装懂吗?还学人家引经据典,什么苏轼说,那是苏轼说的吗,那是苏东坡说的,年轻人好好学学吧,不要好高“鸟”远。”  往日这个时候,小王总是小心翼翼
期刊
这段时间公司频繁招工。那天,我们下班一回到宿舍,就发现宿舍里多了两张陌生的面孔,以前空着的几张铺位上放满了行李包裹。新加入到我们宿舍的其中一人掏出一包烟给我们分发。那人瘦瘦的,尖尖的下巴,两只眼珠滴溜溜地转,相貌较猥琐,不是我所喜欢的那种人。我没有伸手接他递过来的香烟,一边脱鞋子一边对他说:“公司有规定,宿舍里面不能抽烟。”那人一脸的无所谓,笑笑说:“公司的规定多着呢,难道每样都要去遵守?”一句话
期刊
他今年21岁,既帅气又灵秀。本来,他是一位循规蹈矩、品行端正的好男孩,可自从他学会成件车位以后,便不如从前了。  他自诩有一手过硬的车衣技术,不愿意留在厂里做长工,认为做长工难赚钱,而且领不到现金,又不自由。于是,他年头到年尾在各厂家做临时工,到处跳厂,一年下来,进过的厂数不胜数。这期间,滥交的狐朋狗友倒也不少。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对狐朋狗友们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他们何许人以及尊姓大名全然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