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培养既掌握电子信息科学的学科基础知识又掌握各种纺织品的性能与检测原理、技术与手段,能够独立进行现代纺织检测电子设备的设计、开发、制造、使用及故障诊断与处理的专业人才,本文介绍了浙江理工大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详细讲解了该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及实践课程体系。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a)-0044-0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委在普通高校专业调整中设置的新专业,覆盖了原来的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电子与信息技术等20多个电子信息类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涵盖面的拓展,从招生情况来看,由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这个名字容易使人联想到“信息产业”、“信息社会”等热门名词,因此,近年来成为热门专业,使该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对分配就业造成了巨大压力。从就业形势来看,用人单位对方向定位不明确、特色不鲜明的专业并不看好,因此各校只有发挥各自优势办出特色,才能使教学质量上水平,才能把专业办活,才能真正实现使学生拥有自我学习、实践创新的能力;也只有办出特色,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来报考,才能使毕业生在分配工作时更具有竞争能力。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正面临着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引进的和国产的各种先进设备正日益广泛地得到推广使用。这些设备的共同特点是使用各种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控制技术,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因此极其需要既掌握电子信息科学的学科基础知识又掌握各种纺织品的性能与检测原理、技术与手段,能够独立进行现代纺织检测电子设备的设计、开发、制造、使用及故障诊断与处理的专业人才。
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是“浙江丝绸工学院”,在纺织、服装行业具有深厚的基础。浙江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很早就确立了以现代纺织、服装工业中的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研究与服务对象的特色,并于2009年被教育部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系借助于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契机,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理论课程体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打造了一个具有显明纺织行业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切实办好具有纺织行业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经考察多所国内外著名高校,通过对主干学科分析,社会需求预测,结合实际,制定具有纺织行业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以电子信息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扎实的电子信息理论基础,熟悉电子信息技术在现代纺织服装工业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与开发技术的创新型高级复合人才。
2 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科研的思维方式、实验方法和创新意识。因此,将电子技术人才培养过程分成四个层次: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系统训练。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专业基础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任何一种科学发明都需以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指导,理论科研的突破,是实现应用科学研究重大发明的前提。基础理论研究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用普遍性的一般规律,铺平应用研究发展之路,以指导具体应用产品的开发。专业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是知识创新的基础。专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从事专业相关领域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系统训练则用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系统意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优化理论课程体系
为了切实建设好一个具有现代纺织行业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我们通过对多所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和比较,并经与其他高校的同行专家及电子信息企业技术骨干的多次深入研讨,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的优化。
整个课程体系可分为三个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如图1所示。
通识教育课程分成思想政治类、自然科学类、语言类、体育类、经济管理类、人文艺术类等六大类,有通识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分,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近代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及实验)、体育等课程。除了通识必修课以外,学生可根据自己能力及爱好,自主选择通识选修课。
专业基础课程按四类系列课程加以归类:
(1)电子线路系列: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等课程;
(2)信息处理系列: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
(3)微机应用系列:包括计算机基础、C语言、MATLAB语言、PIC原理及应用、DSP芯片应用技术、嵌入式微处理器及应用等课程。后两门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其中之一;
(4)纺织测试系列:包括现代纺织电子信息技术、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电子测量与仪器、纺织品检测技术等课程。
专业课程按纺织智能检测、信息处理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三个专业方向进行划分,学生学完专业基础课程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选择其中一个专业方向进行修读。
我们在优化课程体系时,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原则,在考虑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时,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增加有社会需求的、具有发展前景的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的内容,减少或去除社会上逐渐被淘汰的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的内容,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能力。
4 优化实践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如图2所示。
课内实验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学的结论。我们将物理和电路的课内实验单独设课,以便于改进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与研究性实验。
课程设计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巩固理论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为后续的工程设计环节打下牢固的基础。(1)“电子系统课程设计”是在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结束之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模数混合电子系统。(2)“PIC系统课程设计”是在PIC原理及应用课程结束之后要求学生用PIC单片机芯片为核心元件设计一个单片机系统。(3)“信息处理系统课程设计”是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MATLAB语言等课程结束之后要求学生用MATLAB语言设计一个信息处理系统。(4)“DSP芯片应用课程设计”是在DSP芯片应用技术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用DSP芯片为核心元件设计一个DSP信息处理系统。(5)“嵌入式微处理器课程设计”是在嵌入式微处理器及应用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以ARM芯片为核心元件设计一个嵌入式微处理器。前三个课程设计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由于学生在DSP芯片应用技术、嵌入式微处理器及应用两门课程中可任选其一,因此后两个课程设计,学生根据所选理论课程的不同选择相应的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是使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工程实践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科技文档写作能力得到全面锻炼。
5 结语
结合社会需求,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样的技能,紧随现代电子技术发展,整体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不但使培养体系更加体现浙江理工大学的特色,而且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在近年全国性的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中学生都获得了奖项。由于学生具有较强的电子系统设计能力、又具有显明特色,因此受到各用人单位的欢迎,历年来就业率在浙江理工大学都名列前茅。
参考文献
[1] 夏定元,马杰,邹传云,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2(4):83~86.
[2] 潘大胜.新建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J].百色学院学报,2007,20(6):57~59.
[3] 张国琴,李德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3):78~79.
[4] 谭泽富,谢小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3T”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6):41~42.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a)-0044-0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委在普通高校专业调整中设置的新专业,覆盖了原来的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电子与信息技术等20多个电子信息类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涵盖面的拓展,从招生情况来看,由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这个名字容易使人联想到“信息产业”、“信息社会”等热门名词,因此,近年来成为热门专业,使该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对分配就业造成了巨大压力。从就业形势来看,用人单位对方向定位不明确、特色不鲜明的专业并不看好,因此各校只有发挥各自优势办出特色,才能使教学质量上水平,才能把专业办活,才能真正实现使学生拥有自我学习、实践创新的能力;也只有办出特色,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来报考,才能使毕业生在分配工作时更具有竞争能力。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正面临着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引进的和国产的各种先进设备正日益广泛地得到推广使用。这些设备的共同特点是使用各种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控制技术,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因此极其需要既掌握电子信息科学的学科基础知识又掌握各种纺织品的性能与检测原理、技术与手段,能够独立进行现代纺织检测电子设备的设计、开发、制造、使用及故障诊断与处理的专业人才。
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是“浙江丝绸工学院”,在纺织、服装行业具有深厚的基础。浙江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很早就确立了以现代纺织、服装工业中的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研究与服务对象的特色,并于2009年被教育部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系借助于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契机,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理论课程体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打造了一个具有显明纺织行业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切实办好具有纺织行业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经考察多所国内外著名高校,通过对主干学科分析,社会需求预测,结合实际,制定具有纺织行业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以电子信息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扎实的电子信息理论基础,熟悉电子信息技术在现代纺织服装工业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与开发技术的创新型高级复合人才。
2 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科研的思维方式、实验方法和创新意识。因此,将电子技术人才培养过程分成四个层次: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系统训练。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专业基础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任何一种科学发明都需以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指导,理论科研的突破,是实现应用科学研究重大发明的前提。基础理论研究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用普遍性的一般规律,铺平应用研究发展之路,以指导具体应用产品的开发。专业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是知识创新的基础。专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从事专业相关领域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系统训练则用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系统意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优化理论课程体系
为了切实建设好一个具有现代纺织行业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我们通过对多所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和比较,并经与其他高校的同行专家及电子信息企业技术骨干的多次深入研讨,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的优化。
整个课程体系可分为三个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如图1所示。
通识教育课程分成思想政治类、自然科学类、语言类、体育类、经济管理类、人文艺术类等六大类,有通识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分,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近代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及实验)、体育等课程。除了通识必修课以外,学生可根据自己能力及爱好,自主选择通识选修课。
专业基础课程按四类系列课程加以归类:
(1)电子线路系列: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等课程;
(2)信息处理系列: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
(3)微机应用系列:包括计算机基础、C语言、MATLAB语言、PIC原理及应用、DSP芯片应用技术、嵌入式微处理器及应用等课程。后两门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其中之一;
(4)纺织测试系列:包括现代纺织电子信息技术、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电子测量与仪器、纺织品检测技术等课程。
专业课程按纺织智能检测、信息处理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三个专业方向进行划分,学生学完专业基础课程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选择其中一个专业方向进行修读。
我们在优化课程体系时,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原则,在考虑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时,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增加有社会需求的、具有发展前景的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的内容,减少或去除社会上逐渐被淘汰的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的内容,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能力。
4 优化实践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如图2所示。
课内实验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学的结论。我们将物理和电路的课内实验单独设课,以便于改进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与研究性实验。
课程设计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巩固理论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为后续的工程设计环节打下牢固的基础。(1)“电子系统课程设计”是在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结束之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模数混合电子系统。(2)“PIC系统课程设计”是在PIC原理及应用课程结束之后要求学生用PIC单片机芯片为核心元件设计一个单片机系统。(3)“信息处理系统课程设计”是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MATLAB语言等课程结束之后要求学生用MATLAB语言设计一个信息处理系统。(4)“DSP芯片应用课程设计”是在DSP芯片应用技术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用DSP芯片为核心元件设计一个DSP信息处理系统。(5)“嵌入式微处理器课程设计”是在嵌入式微处理器及应用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以ARM芯片为核心元件设计一个嵌入式微处理器。前三个课程设计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由于学生在DSP芯片应用技术、嵌入式微处理器及应用两门课程中可任选其一,因此后两个课程设计,学生根据所选理论课程的不同选择相应的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是使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工程实践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科技文档写作能力得到全面锻炼。
5 结语
结合社会需求,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样的技能,紧随现代电子技术发展,整体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不但使培养体系更加体现浙江理工大学的特色,而且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在近年全国性的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中学生都获得了奖项。由于学生具有较强的电子系统设计能力、又具有显明特色,因此受到各用人单位的欢迎,历年来就业率在浙江理工大学都名列前茅。
参考文献
[1] 夏定元,马杰,邹传云,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2(4):83~86.
[2] 潘大胜.新建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J].百色学院学报,2007,20(6):57~59.
[3] 张国琴,李德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3):78~79.
[4] 谭泽富,谢小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3T”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