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针对面向对象系列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OBE-CDIO工程教育理念贯穿系列课程教学全过程的“三培养、三融合、三贯通”教学模式,阐述多种与该模式对应的教学改革措施,介绍该教学模式在面向对象系列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基金项目】
:
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Z2021134); 烟台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yxm202102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面向对象系列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OBE-CDIO工程教育理念贯穿系列课程教学全过程的“三培养、三融合、三贯通”教学模式,阐述多种与该模式对应的教学改革措施,介绍该教学模式在面向对象系列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其他文献
以社会学方法探讨儒学,一直在儒学研究的现代转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近年社会学界对于社会学中国化的反思中,中国历史社会学的建构成为社会学界关注的焦点。必须结合这两个不同视角反思与推进历史社会学的儒学研究。20世纪初,西方社会科学如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与学科体系被引入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在传统知识体系之外开拓了新的进路与方法。费孝通对中国社会的认知与研究,经历了早年对“历史作为方
“枫桥经验”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基层民主实践中,已成为新时代村民自治、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经验。回顾“枫桥经验”的发展演进史,其在核心理念、价值追求、治理策略等方面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一脉相承,有深厚的传统法律文化底蕴,实现了传统法治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认真挖掘、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对于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
<正>思维可视化,也称"让思维看得见",就是将人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即隐性知识制品)以图示形式展现出来,形成能够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显性知识制品)。可视化是指一种通过可以觉察的视觉方式思维进行外化呈现的过程。罗伯特·霍恩(Robert Horn)在著作《Visual Language》中指出:人脑的80%功能用于处理视觉信息。将思维可视化技术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遵循人脑思维规律,有利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老年人幸福感研究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研究课题,老年群体因其所处的条件与阶段的特殊性呈现出复杂的形式与特征。对于老年人,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科学的幸福观又该如何树立?这一问题值得探讨。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思想导向,阐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融入老年人幸福感的匹配性的三重维度,即目标匹配、手段匹配以及条件匹配,分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于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价值意蕴。
目的:研究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用于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的治疗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114例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单双号法随机分配到联合组(n=57)和单一组(n=57),均给予常规治疗,其中单一组加以阿托伐他汀治疗,联合组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临床疗效、心绞痛改善情况、心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并比较治疗期间两
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区公立医疗机构就诊患者及家属的医疗服务需求以及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某区的一、二、三级公立医疗机构中随机抽取878名患者或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中有12.9%自感健康状况很好,35.4%自感较好,45.6%自感一般,6.2%自感较差;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包括运动系统问题(34.9%)、神经系统问题(21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的背景之下,基于整合性情境的大单元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地理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地理课程制作强调课程内容的情境化和结构化,可为大单元教学提供高质量的整合性情境。文章以“中国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梳理了基于大单元教学的课程制作原理和方法,以期为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和地理思维提供思路。
<正>学生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有一定困难:一是建立体积概念和容积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二是在具体情境中区别这两者并在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也有一定的难度。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从生活实例出发,借助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格里尔逊模式里的“画面连同解说”公式结合对现实富有韵律的处理,构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大部分纪录影像的基本呈现手段。无论是涵盖的题材还是承载的媒介,最突出的探索都在于将格里尔逊模式作为一种创作手段,去解释其对于非虚构影像进行叙事的方式,契合该影像用于宣传或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而聚焦于非创作者的感知、认知层面。网生纪录片《守护解放西》基于原有网络节目框架拍摄,呈现了大量非虚构的刑侦出警事件。其中,富有典型意
工伤认定“48小时”条款自2003年《工伤保险条例》出台就受到广泛关注,直至2010年对该条例进行修订仍未修改,更是引起激烈讨论。如今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各种新业态踊跃出现,各种新情形层出不穷,加之立法中没有明确规定“48小时”条款的认定标准,司法实践中对此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关于“48小时”条款的争议更是有增无减。因此,结合“48小时”条款及相关概念的历史由来,总结分析学术界的各种学说争议,再通过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