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正悄然影响着各式建筑的发展和改变,具有强烈自我风格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也不除外。本文以紫云县火花镇九岭村为例,通过研究这个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山地布依族聚落内民居建筑的现状及发展,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点,进一步提出传统民居建筑保护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布依族民居;传统建筑;现代建筑;保护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广泛发育的内陆山区省份,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3.8%,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2.5%。[1]喀斯特地貌特点为地形崎岖、多山地和丘陵,土壤贫瘠,不适于进行农业耕种,因此,贵州素来有“地无三里平”的形容。
适居性几乎是所有村寨选址的第一考量,地处喀斯特地区的布依族传统聚落受限于“多山少地”的地理条件,一般会于背山面水的地方择址而居,坐落于山脚或半山腰的位置,依山而建、伴水而居,将珍贵少量的平地用于农业耕种。聚落发展受到喀斯特山地地貌的影响和环境容量的制约,村寨的空间要素与自然地理有机结合,建筑布局呈现因地制宜、随山就势的有机性。[2]
一、九岭村概况
九岭村位于紫云县城西南的火花镇,距县城22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3公里,村域面积为5.3平方公里,位于骑龙山脚下。据当地相关资料记载,九岭村始于唐朝,有1200余年的历史,总户数为73户,总人口291人,常住人口为230人,以布依族为主。
九岭村位于大山深处,交通不便,与外界的交流少,一直以来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村落发展相对落后,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进扶贫政策后才逐渐有所改善。也正因如此,九岭村至今仍保留有較为原始的传统建筑及村落整体布局。近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同文化的交流,也悄然影响着村落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民居上的变化开始显现出来,而这样的变化是否符合村落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否同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相协调,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
二、九岭村布依族民居现状
(一)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制
九岭村的建筑中98%为传统建筑,分布在骑龙山脚下,沿等高线依次层叠分布,鳞次栉比,村内街巷纵横交错,联系着各个建筑间的交通,根据不同地势、不同环境条件,灵活地变换着不同的建筑形制,建筑取材自然、顺应自然,与周围环境自然地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聚落景观。其建筑具有布依族民居的典型性,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无论是选址与布局、材料的选择都与当地的环境、资源相协调,是一种依存于自然的“低技术”生态建筑典型。[3]
1.建筑结构
九岭村的民居建筑大多为“半边楼”形式,也就是半干阑式建筑,这种建筑类型是布依族祖先为适应当地地形条件、气候条件而充满智慧的发明。因九岭村选址于骑龙山脚,山地地形崎岖,平地很少,因此为适应地形的高差,他们利用底层架空的方式使得房屋楼板能处于同一平面上,通常会使地势较低的那一部分架空,地势较高的部分楼板直接搭于平地上,此为“半边楼”。
建筑的屋架采用穿斗式结构,加工后的木柱串联形成整个房屋的框架。用来做柱子的树子要笔直、粗壮、老干、坚硬,以中柱为对称轴,从中柱往两边分别对称地布置二柱、三柱、四柱,柱子总数为九根的称为九柱房,总数七根的称为七柱房,柱子越多房屋进深越大。从中柱往两边的柱子高度逐渐减少,使屋顶形成自然的坡度。房屋屋顶形式为悬山式,屋檐出挑出墙面,以此应对当地多雨的气候特点。
2.建筑布局
九岭村的建筑布局通常为一式三间的“一字型”布局,房屋上下共有三层。由于地形高差架空而形成的底层空间称为地楼,进深为整个房屋的一半到三分之二左右,这部分空间通常用来堆放杂物、农具或饲养牲口。人居住在第二层,中间为堂屋,后墙上设神龛、贴神榜,通常堂屋顶部不设楼板。左右两间分为前后两格,前半格都做卧室,右边间后半格为火房,中间设一火堂,平时做饭、烧水;也有的人家将火房设在左边间后半格,这通常取决于进出的门开在哪边山头,与火房相对的那格房间多为储物室。在左右两间之上设有楼板,以形成第三层空间,称“楼上”,一般通过活动的楼梯上下,楼上有良好的通风,因此多用作储物,有的也铺床,粮食为保持干燥一般储存在火房上方。
3.建筑材料
九岭村布依族民居多为木结构建筑,建房选材都因地制宜地选用了当地的树木,屋面多以青瓦盖顶。有的为全木结构,木结构屋架,再用木板进行围合作为墙面;有的为竹编房,屋架仍为木结构,墙面采用竹编进行围合,因竹编的手工成本高,一般为较富裕的人家采用;村内有的建筑墙体为石头砌成,这类传统建筑最初都基本是全木结构,后来为了防止被雨水侵蚀、腐烂,利用当地的石块垒砌在墙外侧才形成如今的石头墙。
(二)现代建筑的基本形制
如今,越来越多的九岭村年轻人不满足于现状,选择外出务工或求学,接触了各式各样不同的文化并带回了村落,包括对现代建筑的看法,现代建筑由于更卫生、更防潮、更牢固等优点自然比原始的传统建筑更具吸引力,于是较富裕的人家会选择改建自家的住房,传统建筑被现代“平房”取代。
九岭村的现代民居建筑多为两至三开间,房屋两至三层,砖混结构,外墙采用瓷砖贴面,也有的人家因经济原因未进行外墙装饰,砖墙直接裸露于外。建筑地基采用人工开挖回填的现代建造工艺,解决了地势的高差问题。房屋采用“平顶”形式,并设有排水构造以解决当地多雨的气候问题,房顶一般可上人,平时可堆放杂物,晴天可以晾晒农作物。门窗均采用现代建筑的样式,开口方正开阔的门窗更利于房屋的通风及采光,铝合金等现代材质更经久耐用且使用方便。室内采用水泥清光或地砖铺地,地面更平整、易于行走。特别是卫生间的设置,传统建筑一般将卫生间设于室外,而现代建筑将卫生间设于建筑室内,并使用现代化洁具及设备,日常使用更卫生、方便;现代建筑在建筑布局上仍保留了堂屋的设置,建筑一层的中间为堂屋(若为两开间房屋则选择其中一间),并于后墙设神龛、贴神榜。其余建筑布局及功能设置较为灵活,与传统建筑区别较大。 三、民居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点
(一)现代建筑与传统村落发展的矛盾
过去九岭村只有农业生产这个单一生存方式,近年来,在政府的各种扶贫政策支持下,九岭村开始寻找更多元的发展方向,如旅游业。九岭村是典型的布依族村落,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贵州山地聚落,有着独特的传统山地聚落风貌。据了解,当地政府正准备为九岭村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因此,保持村落的整体风貌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近年来,九岭村内逐渐出现风格各异的现代建筑,且仍有发展的趋势。在这样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里,这些现代楼房在整个传统建筑群里是格格不入的,它们破坏了九岭村传统建筑的整体风貌。
(二)传统建筑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
人们新建现代住房或将传统建筑改建为现代建筑,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这是目前九岭村多数传统建筑所不能满足的。整体来看,九岭村传统建筑具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建筑的维护问题。传统建筑修建年代久远,居住过程中有过不同程度的修缮与加固,但仍无法解决本质问题,且村内多数人家经济条件落后,加之村内年轻人多外出务工与求学,留守的老人与孩子无力对房子进行日常维护和修缮。
二是居住条件落后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当居住条件已不能满足自身需求的时候,它便不再是理想的居住场所。例如,现代家用电器使用的普及,将对传统建筑的功能布局、内部结构等产生新的要求,当这些需求在传统建筑内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将会追求更理想的建筑形式。
三是村民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淡薄问题。村民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够,甚至认为在村内修建现代楼房是经济条件好的体现、是非常有面子的,缺乏对传统建筑自身价值的认同。
四、发展及改进建议
首先,应普及传统建筑保护的相关知识与观念,增强村民对自己居住的建筑的认同感,增強他们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让村民自愿参与到传统建筑的保护中来,他们既是建筑的使用者,也应是保护者。
再者,促进九岭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留住更多本地年轻人,让他们成为传统建筑的使用者及维护者。
其次,应杜绝现代楼房的修建,或划定村落的核心保护区,区域范围内禁止修建不符合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建筑,保护九岭村布依族传统聚落特征的完整性,这方面需要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合理规划与管理。
最后,民居的发展应与时代的进步相适应,既要确保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要保证使用者的居住感受及生活质量。如,确保传统建筑内水电设施的完善以满足人们对现代家用电器的使用需求,利用现代材料及技术改善室内卫生条件及居住体验等。
总之,九岭村的布依族民居建筑具有典型喀斯特地区聚落传统建筑的特点,是布依族长久发展的活化石,具有历史、科学、人文等宝贵价值,理应认真思考其发展与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1]熊康宁,杜芳娟,廖婧琳.喀斯特文化与生态建筑艺术[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30-110.
[2]周政旭,罗亚文.黔中白水河谷地区山地布依民居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31(5):98-105.
[3]黎玉洁.贵州地区布依族民居的生态性研究[J].中外建筑,2015(6):60-61.
作者简介:刘瑞雪(1991-),女,布依族,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族建筑。
【关键词】布依族民居;传统建筑;现代建筑;保护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广泛发育的内陆山区省份,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3.8%,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2.5%。[1]喀斯特地貌特点为地形崎岖、多山地和丘陵,土壤贫瘠,不适于进行农业耕种,因此,贵州素来有“地无三里平”的形容。
适居性几乎是所有村寨选址的第一考量,地处喀斯特地区的布依族传统聚落受限于“多山少地”的地理条件,一般会于背山面水的地方择址而居,坐落于山脚或半山腰的位置,依山而建、伴水而居,将珍贵少量的平地用于农业耕种。聚落发展受到喀斯特山地地貌的影响和环境容量的制约,村寨的空间要素与自然地理有机结合,建筑布局呈现因地制宜、随山就势的有机性。[2]
一、九岭村概况
九岭村位于紫云县城西南的火花镇,距县城22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3公里,村域面积为5.3平方公里,位于骑龙山脚下。据当地相关资料记载,九岭村始于唐朝,有1200余年的历史,总户数为73户,总人口291人,常住人口为230人,以布依族为主。
九岭村位于大山深处,交通不便,与外界的交流少,一直以来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村落发展相对落后,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进扶贫政策后才逐渐有所改善。也正因如此,九岭村至今仍保留有較为原始的传统建筑及村落整体布局。近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同文化的交流,也悄然影响着村落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民居上的变化开始显现出来,而这样的变化是否符合村落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否同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相协调,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
二、九岭村布依族民居现状
(一)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制
九岭村的建筑中98%为传统建筑,分布在骑龙山脚下,沿等高线依次层叠分布,鳞次栉比,村内街巷纵横交错,联系着各个建筑间的交通,根据不同地势、不同环境条件,灵活地变换着不同的建筑形制,建筑取材自然、顺应自然,与周围环境自然地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聚落景观。其建筑具有布依族民居的典型性,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无论是选址与布局、材料的选择都与当地的环境、资源相协调,是一种依存于自然的“低技术”生态建筑典型。[3]
1.建筑结构
九岭村的民居建筑大多为“半边楼”形式,也就是半干阑式建筑,这种建筑类型是布依族祖先为适应当地地形条件、气候条件而充满智慧的发明。因九岭村选址于骑龙山脚,山地地形崎岖,平地很少,因此为适应地形的高差,他们利用底层架空的方式使得房屋楼板能处于同一平面上,通常会使地势较低的那一部分架空,地势较高的部分楼板直接搭于平地上,此为“半边楼”。
建筑的屋架采用穿斗式结构,加工后的木柱串联形成整个房屋的框架。用来做柱子的树子要笔直、粗壮、老干、坚硬,以中柱为对称轴,从中柱往两边分别对称地布置二柱、三柱、四柱,柱子总数为九根的称为九柱房,总数七根的称为七柱房,柱子越多房屋进深越大。从中柱往两边的柱子高度逐渐减少,使屋顶形成自然的坡度。房屋屋顶形式为悬山式,屋檐出挑出墙面,以此应对当地多雨的气候特点。
2.建筑布局
九岭村的建筑布局通常为一式三间的“一字型”布局,房屋上下共有三层。由于地形高差架空而形成的底层空间称为地楼,进深为整个房屋的一半到三分之二左右,这部分空间通常用来堆放杂物、农具或饲养牲口。人居住在第二层,中间为堂屋,后墙上设神龛、贴神榜,通常堂屋顶部不设楼板。左右两间分为前后两格,前半格都做卧室,右边间后半格为火房,中间设一火堂,平时做饭、烧水;也有的人家将火房设在左边间后半格,这通常取决于进出的门开在哪边山头,与火房相对的那格房间多为储物室。在左右两间之上设有楼板,以形成第三层空间,称“楼上”,一般通过活动的楼梯上下,楼上有良好的通风,因此多用作储物,有的也铺床,粮食为保持干燥一般储存在火房上方。
3.建筑材料
九岭村布依族民居多为木结构建筑,建房选材都因地制宜地选用了当地的树木,屋面多以青瓦盖顶。有的为全木结构,木结构屋架,再用木板进行围合作为墙面;有的为竹编房,屋架仍为木结构,墙面采用竹编进行围合,因竹编的手工成本高,一般为较富裕的人家采用;村内有的建筑墙体为石头砌成,这类传统建筑最初都基本是全木结构,后来为了防止被雨水侵蚀、腐烂,利用当地的石块垒砌在墙外侧才形成如今的石头墙。
(二)现代建筑的基本形制
如今,越来越多的九岭村年轻人不满足于现状,选择外出务工或求学,接触了各式各样不同的文化并带回了村落,包括对现代建筑的看法,现代建筑由于更卫生、更防潮、更牢固等优点自然比原始的传统建筑更具吸引力,于是较富裕的人家会选择改建自家的住房,传统建筑被现代“平房”取代。
九岭村的现代民居建筑多为两至三开间,房屋两至三层,砖混结构,外墙采用瓷砖贴面,也有的人家因经济原因未进行外墙装饰,砖墙直接裸露于外。建筑地基采用人工开挖回填的现代建造工艺,解决了地势的高差问题。房屋采用“平顶”形式,并设有排水构造以解决当地多雨的气候问题,房顶一般可上人,平时可堆放杂物,晴天可以晾晒农作物。门窗均采用现代建筑的样式,开口方正开阔的门窗更利于房屋的通风及采光,铝合金等现代材质更经久耐用且使用方便。室内采用水泥清光或地砖铺地,地面更平整、易于行走。特别是卫生间的设置,传统建筑一般将卫生间设于室外,而现代建筑将卫生间设于建筑室内,并使用现代化洁具及设备,日常使用更卫生、方便;现代建筑在建筑布局上仍保留了堂屋的设置,建筑一层的中间为堂屋(若为两开间房屋则选择其中一间),并于后墙设神龛、贴神榜。其余建筑布局及功能设置较为灵活,与传统建筑区别较大。 三、民居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点
(一)现代建筑与传统村落发展的矛盾
过去九岭村只有农业生产这个单一生存方式,近年来,在政府的各种扶贫政策支持下,九岭村开始寻找更多元的发展方向,如旅游业。九岭村是典型的布依族村落,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贵州山地聚落,有着独特的传统山地聚落风貌。据了解,当地政府正准备为九岭村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因此,保持村落的整体风貌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近年来,九岭村内逐渐出现风格各异的现代建筑,且仍有发展的趋势。在这样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里,这些现代楼房在整个传统建筑群里是格格不入的,它们破坏了九岭村传统建筑的整体风貌。
(二)传统建筑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
人们新建现代住房或将传统建筑改建为现代建筑,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这是目前九岭村多数传统建筑所不能满足的。整体来看,九岭村传统建筑具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建筑的维护问题。传统建筑修建年代久远,居住过程中有过不同程度的修缮与加固,但仍无法解决本质问题,且村内多数人家经济条件落后,加之村内年轻人多外出务工与求学,留守的老人与孩子无力对房子进行日常维护和修缮。
二是居住条件落后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当居住条件已不能满足自身需求的时候,它便不再是理想的居住场所。例如,现代家用电器使用的普及,将对传统建筑的功能布局、内部结构等产生新的要求,当这些需求在传统建筑内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将会追求更理想的建筑形式。
三是村民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淡薄问题。村民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够,甚至认为在村内修建现代楼房是经济条件好的体现、是非常有面子的,缺乏对传统建筑自身价值的认同。
四、发展及改进建议
首先,应普及传统建筑保护的相关知识与观念,增强村民对自己居住的建筑的认同感,增強他们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让村民自愿参与到传统建筑的保护中来,他们既是建筑的使用者,也应是保护者。
再者,促进九岭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留住更多本地年轻人,让他们成为传统建筑的使用者及维护者。
其次,应杜绝现代楼房的修建,或划定村落的核心保护区,区域范围内禁止修建不符合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建筑,保护九岭村布依族传统聚落特征的完整性,这方面需要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合理规划与管理。
最后,民居的发展应与时代的进步相适应,既要确保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要保证使用者的居住感受及生活质量。如,确保传统建筑内水电设施的完善以满足人们对现代家用电器的使用需求,利用现代材料及技术改善室内卫生条件及居住体验等。
总之,九岭村的布依族民居建筑具有典型喀斯特地区聚落传统建筑的特点,是布依族长久发展的活化石,具有历史、科学、人文等宝贵价值,理应认真思考其发展与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1]熊康宁,杜芳娟,廖婧琳.喀斯特文化与生态建筑艺术[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30-110.
[2]周政旭,罗亚文.黔中白水河谷地区山地布依民居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31(5):98-105.
[3]黎玉洁.贵州地区布依族民居的生态性研究[J].中外建筑,2015(6):60-61.
作者简介:刘瑞雪(1991-),女,布依族,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