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反应敏捷、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低下,作为语文教师,很有必要正视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培养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笔者所知,目前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方法。笔者在教学中为了完成这两项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在教学中不将文章解得支离破碎,化整为零,不用“标准化试题”的模式使文章失去原汁原味。所谓阅读的整体性就是要求学生从阅读的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主题、表达特点、情感基调,要求从整体上理解文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展示的性格、典型的意义,要求从整体上体味文章的语言风格,结构特征等。这样使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原味,享受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2.注重阅读的目的性。阅读的本质就是以作品为媒介来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在阅读中,不自觉地受到作品的感染,使其心灵得到浸润,个性品格、思维品质得到重塑,从而脱化出一个全新的自我。而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读,失去阅读的“本色”,因而使学生丧失阅读兴趣。
3.注重阅读的规律性。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也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思维和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茫然,丧失阅读的兴趣和意志。
二、培养科学的阅读方法
1.整体感知阅读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按不同文体教给学生不同的整体感知方法。比如①记叙文,让学生从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入手,把握记叙的思路、中心、表达特点、情感基础等。②说明文,首先让学生明白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再感知说明的方法及语言特点。③议论文,就要整体感知论点、论据、论证方法。④小说,要弄清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从而感知人物性格及主题等。⑤散文,就要明白写的是什么人或物,他们有什么特征,作者展开了怎样的联想或想象,揭示的主题,语言风格等。就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2.局部思考阅读法,读而不思则罔。阅读的整个过程应始终贯穿思考的环节。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再根据课后练习题或教师设计的问题去思考。首先将问题“还原”到文中的某一部分,再思考其答案,从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感知文章的主题有何典型意义,所表露的情感基调有熏陶作用,所表达的观点给人以怎样的启示,语言有什么艺术特色。
3.质疑创新阅读法。创新是阅读的最高境界。笔者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采取的步骤是:阅读——质疑——争辩——创新。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后,让学生提出疑问,再让学生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力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在析疑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比如在学过《我的叔叔于勒》之后,以《于勒发财返故乡》为题续写;学过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之后,让学生写一首小诗,抒发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在学过古诗词中工整的对仗之后,让学生对对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拓宽阅读范围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扩大阅读范围。主要通过课外阅读的辅导,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简单入手,学以致用。课外阅读也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让学生阅读报刊、杂志,按“浏览、略读、精读”的方法对阅读材料加以挑选。运用课内阅读方法感知文章内容,领略文中的美妙之处,最后做好笔记。
2.开列书目,系统阅读。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开列阅读书目。笔者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对本期语文教材的选文做深入的研究,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开列出课外阅读书目,事先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阅读课和课余时间完成阅读任务。笔者选择推荐的书目是:七年级上学期:《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七年级下学期:《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年级上学期《朝花夕拾》、《繁星·春水》、《伊索寓言》;八年级下学期《十万个为什么》的一、二卷,《格列佛游记》;九年级上学期《水浒传》;九年级下学期:《红楼梦》。这样,阅读健康有益的书籍,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浓厚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阅读、写作不无裨益。
3.做好笔记,定时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养成认真做笔记的习惯,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记下课外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每天语文课前,送老师一个好词,或一个好句,或一段美文,每周用一节课,让学生相互交流赏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做笔记的好习惯,又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量启发、引导、激励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只要学生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一、培养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笔者所知,目前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方法。笔者在教学中为了完成这两项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在教学中不将文章解得支离破碎,化整为零,不用“标准化试题”的模式使文章失去原汁原味。所谓阅读的整体性就是要求学生从阅读的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主题、表达特点、情感基调,要求从整体上理解文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展示的性格、典型的意义,要求从整体上体味文章的语言风格,结构特征等。这样使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原味,享受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2.注重阅读的目的性。阅读的本质就是以作品为媒介来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在阅读中,不自觉地受到作品的感染,使其心灵得到浸润,个性品格、思维品质得到重塑,从而脱化出一个全新的自我。而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读,失去阅读的“本色”,因而使学生丧失阅读兴趣。
3.注重阅读的规律性。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也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思维和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茫然,丧失阅读的兴趣和意志。
二、培养科学的阅读方法
1.整体感知阅读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按不同文体教给学生不同的整体感知方法。比如①记叙文,让学生从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入手,把握记叙的思路、中心、表达特点、情感基础等。②说明文,首先让学生明白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再感知说明的方法及语言特点。③议论文,就要整体感知论点、论据、论证方法。④小说,要弄清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从而感知人物性格及主题等。⑤散文,就要明白写的是什么人或物,他们有什么特征,作者展开了怎样的联想或想象,揭示的主题,语言风格等。就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2.局部思考阅读法,读而不思则罔。阅读的整个过程应始终贯穿思考的环节。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再根据课后练习题或教师设计的问题去思考。首先将问题“还原”到文中的某一部分,再思考其答案,从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感知文章的主题有何典型意义,所表露的情感基调有熏陶作用,所表达的观点给人以怎样的启示,语言有什么艺术特色。
3.质疑创新阅读法。创新是阅读的最高境界。笔者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采取的步骤是:阅读——质疑——争辩——创新。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后,让学生提出疑问,再让学生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力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在析疑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比如在学过《我的叔叔于勒》之后,以《于勒发财返故乡》为题续写;学过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之后,让学生写一首小诗,抒发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在学过古诗词中工整的对仗之后,让学生对对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拓宽阅读范围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扩大阅读范围。主要通过课外阅读的辅导,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简单入手,学以致用。课外阅读也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让学生阅读报刊、杂志,按“浏览、略读、精读”的方法对阅读材料加以挑选。运用课内阅读方法感知文章内容,领略文中的美妙之处,最后做好笔记。
2.开列书目,系统阅读。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开列阅读书目。笔者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对本期语文教材的选文做深入的研究,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开列出课外阅读书目,事先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阅读课和课余时间完成阅读任务。笔者选择推荐的书目是:七年级上学期:《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七年级下学期:《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年级上学期《朝花夕拾》、《繁星·春水》、《伊索寓言》;八年级下学期《十万个为什么》的一、二卷,《格列佛游记》;九年级上学期《水浒传》;九年级下学期:《红楼梦》。这样,阅读健康有益的书籍,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浓厚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阅读、写作不无裨益。
3.做好笔记,定时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养成认真做笔记的习惯,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记下课外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每天语文课前,送老师一个好词,或一个好句,或一段美文,每周用一节课,让学生相互交流赏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做笔记的好习惯,又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量启发、引导、激励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只要学生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