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疑引思,提高自主探究的实效性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yzhaol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表现和自我创造,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探究,培养创新精神,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质疑问难,激发探究兴趣
  l.从课题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设计问题情境,将一维的知识讲解转化为多维的问题情境设置,化消极的灌输为积极的探索,使学生有一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教者从课题质疑,抓住文眼紧扣课题切入。例如:在教学《真情的回报》时,教师揭题后,可围绕课题中的“回报”设疑:什么叫“回报”?谁对谁付出了“真情”?谁对谁给予了“回报”?这样设疑,可激发学生细读课文的兴趣。
  2.抓住重点句质疑。教师如若抓重点句质疑,可以使学生“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中说“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有学生问:地球怎么会晶莹透亮呢?可引导全班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培养阅读兴趣。
  3.抓住中心句质疑。一些课文,中心十分明确,开篇揭示中心。我们只要抓住中心句巧妙设疑,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如教《詹天佑》时,首先让学生通篇阅读,找出全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然后学生提问:詹天佑的杰出、爱国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说他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此时,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呼之欲出,阅读兴趣十分浓厚,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抓住过渡句质疑。教师如若抓住过渡句设疑,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我在教《轮椅上的霍金》一文时,抓住过渡句“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让学生回顾全文提出质疑:课文是怎样描述霍金是一个“物理天才”和“生活强者”的?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从文中找出答案,加深了对霍金的全面认识。最后让学生用“不仅……更……”造句,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以疑促思,引导自我感悟
  1.加强诵读。笔者认为,学生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文本,才能更好地领悟积累。例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第2~7自然段,可放手让学生质疑,然后让学生自由阅读,边读边想,把自己认为印象最深的地方画下来,并说说为什么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表达出来。这其中可采用小组读、同桌合作读、比赛读等不同的读书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2.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
  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充分展示自我。如,在学习《清平乐村居》一词时,可扣住“村居”来做文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自由分组:一组为诗配画,一组将诗歌改写成一则小故事或一篇小散文。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负责各组的学习活动,推选代表交流成果。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感悟绘画和写文章,积极性高,兴趣非常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激发想象,培养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把新旧知识信息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这样就会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谈迁两次编写《国榷》的过程有什么区别”的问题,引导学生合理想象,主动探究,既解决了疑问,又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延伸。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创新插上想象的翅膀。
  四、亲身实践,提高探究技巧
  在学生的质疑问难中,教师应引导他们动手演示、实践操作,让他们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为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寻找观察“滴水穿石”的场景,让学生弄懂滴水穿石所需要的条件。学生在观察场景的过程中,善于思考,提出了疑问:为什么雨水不能穿石?为什么河水不能穿石?……这些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因好奇产生的探索心理,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理,就会进一步去琢磨探究,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由此得以培养。
  (作者单位:盐城市楼王小学)
其他文献
例1女,56岁.因出现后背痛1个月就诊,背痛间断发作,有时较重,无喘憋、咳嗽、咳痰,无发热.胸部X光片提示右下肺高密度结节影,直径2.5 cm,边缘较光滑,界限清楚.CT提示右下肺紧靠胸壁处直径约2.5 cm结节(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