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年龄特征、个性心理的不同,所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共同努力,探索培养初中学生现代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更需要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学生美丽的心灵。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贫困地区农村中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的技能技巧,提高应对挫折与挑战的能力。
2、优化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初中学生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需要教师用“放大境”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并以此作为他们自尊自信的支点,从而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需要教师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自己的人格。
3、提高耐挫能力。当代农村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差。对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尤为必要。第一、正确认识挫折。学校教育中应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挫折的必要性,从而夯实基础,降低受挫的损害程度。第二、树立信心,勇敢面对挫折。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信任,要认学生知道凡挫折都是可以战胜的,信心是战胜挫折的精神力量,勇气和胆量是克挫制胜的有力武器。第三、要认真分析受挫的原因。教师在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认真分析,彻底搞清学产生挫折的原困,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的逐一解决,或帮助学生调整目标或创造所缺条件等,排除障碍,走向成功。第四、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教育、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4、培养竞争精神。没有竞争机制的社会是惰性的社会,缺乏竞争精神的个人也只是消极的个体。竞争能力是一种具有远大抱负、一种不断追求、不断攀登的精神。当代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又往往缺乏耐力,表现为开始做某件事情时,信心十足,斗志昂扬,但一遇到困难、失败,又失去勇气和信心。为此,在中学教育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构筑一种你追我赶、相互竞争、既团结又友爱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竞争精神,才能激发个人的潜力,在学习中敢于冒尖、敢为人先、努力向上,永不自满,从而促进个人进步,增强自身实力。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各种竞赛活动,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例如每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故事会、演讲会、猜谜语竞赛等,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加,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竞争精神。
(2)在班级管理中,实行班干部竞选制。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竞争时代。在班级中引用竞争机制选拔班干部,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通过竞选班干部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素质水平就可进入班干部队伍,只有通过自身的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规章制度,方能脱颖而出。
5、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有希望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勇于发言,积极讨论,手、口、脑并用,就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思维从问题开始,敢于提问正是思维的原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适时布疑,巧妙质疑,灵活释疑,从而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在教学中还要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思维能力。一是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理清教材、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二是教师引导学生对研究的对象从不同角度、方面、层次进行思考,将疑问伸到深处,使问题的提出和发现更具有新意,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还会怎样”,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提出独到的见解。面对习题及答案接受它的基本思路,但不能满足现成的答案,鼓励学生力求突破,从反面思考,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分析问题,让自己独特的想法脱颖而出,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向创造性思维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更需要教师率先垂范,锐意进取,不断更新结识结构,积极投身于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主动适应就社会,迎接挑战。
6、培养新型的师生心理相容关系。学生厌学是目前农村初中学习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例如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师的嘲讽,带有惩罚性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会给心理造成种种问题。教师与学生紧张的师生关系,相互间缺乏心理沟通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消除师生心理障碍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培养以下的新型的师生心理相容关系。1、平等——教师民主、学生自主自动;2、关心与理解——充满对人的关心,接纳对方,互相理解,互相尊重;3、真诚坦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伪装,不说谎,沟通顺畅。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融洽了师生关系,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
总之,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贫困地区农村中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的技能技巧,提高应对挫折与挑战的能力。
2、优化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初中学生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需要教师用“放大境”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并以此作为他们自尊自信的支点,从而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需要教师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自己的人格。
3、提高耐挫能力。当代农村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差。对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尤为必要。第一、正确认识挫折。学校教育中应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挫折的必要性,从而夯实基础,降低受挫的损害程度。第二、树立信心,勇敢面对挫折。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信任,要认学生知道凡挫折都是可以战胜的,信心是战胜挫折的精神力量,勇气和胆量是克挫制胜的有力武器。第三、要认真分析受挫的原因。教师在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认真分析,彻底搞清学产生挫折的原困,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的逐一解决,或帮助学生调整目标或创造所缺条件等,排除障碍,走向成功。第四、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教育、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4、培养竞争精神。没有竞争机制的社会是惰性的社会,缺乏竞争精神的个人也只是消极的个体。竞争能力是一种具有远大抱负、一种不断追求、不断攀登的精神。当代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又往往缺乏耐力,表现为开始做某件事情时,信心十足,斗志昂扬,但一遇到困难、失败,又失去勇气和信心。为此,在中学教育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构筑一种你追我赶、相互竞争、既团结又友爱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竞争精神,才能激发个人的潜力,在学习中敢于冒尖、敢为人先、努力向上,永不自满,从而促进个人进步,增强自身实力。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各种竞赛活动,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例如每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故事会、演讲会、猜谜语竞赛等,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加,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竞争精神。
(2)在班级管理中,实行班干部竞选制。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竞争时代。在班级中引用竞争机制选拔班干部,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通过竞选班干部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素质水平就可进入班干部队伍,只有通过自身的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规章制度,方能脱颖而出。
5、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有希望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勇于发言,积极讨论,手、口、脑并用,就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思维从问题开始,敢于提问正是思维的原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适时布疑,巧妙质疑,灵活释疑,从而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在教学中还要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思维能力。一是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理清教材、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二是教师引导学生对研究的对象从不同角度、方面、层次进行思考,将疑问伸到深处,使问题的提出和发现更具有新意,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还会怎样”,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提出独到的见解。面对习题及答案接受它的基本思路,但不能满足现成的答案,鼓励学生力求突破,从反面思考,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分析问题,让自己独特的想法脱颖而出,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向创造性思维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更需要教师率先垂范,锐意进取,不断更新结识结构,积极投身于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主动适应就社会,迎接挑战。
6、培养新型的师生心理相容关系。学生厌学是目前农村初中学习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例如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师的嘲讽,带有惩罚性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会给心理造成种种问题。教师与学生紧张的师生关系,相互间缺乏心理沟通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消除师生心理障碍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培养以下的新型的师生心理相容关系。1、平等——教师民主、学生自主自动;2、关心与理解——充满对人的关心,接纳对方,互相理解,互相尊重;3、真诚坦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伪装,不说谎,沟通顺畅。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融洽了师生关系,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
总之,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