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生物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目标及方向,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素养的提升全盘考虑设计。生物教师必须思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教材的素材,结合本学科特点,如期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动手等多方面能力。
关键词: 生物新课程标准 教学策略 思考
目前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可一线的许多教师迫于教学压力和所谓教学“任务”正“埋头苦干”,新课程改革成一头热,这和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不符,也不符合现实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所以有必要强调新课程标准,下面把我对生物新课标的点滴思考及在生物教学中的相关策略一并与同仁商榷。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1.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
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学校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德育为先,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向上,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入更多能量。
2.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这是均衡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要求,来自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学生理应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获得有用的生物学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我们是一所农村学校,80%的学生是外地户籍,来自不同的家庭、阶层、民族,他们具有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围和经验有很大差异。由此带来个性、兴趣、爱好、习惯、动机和需求的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体现新课程特点,使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
昆山尝试均衡教育已经多年,正有计划地落实学生的就近教育,想方设法地取消择校,教师多方位轮岗,使教育资源共享就是为了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要求每一所学校取消对学生的排名,评价时不准对学生有任何偏见,提倡用多样化的方式和内容,激励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以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
二、明确改革的目标
1.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初中生物教学在新课标环境下,必须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生物知识和生物技能及科学思维的培养,以此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内化成生物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教学要具有探索性,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学具有全体性。例如在教学血液成分的时候,要求学生仔细甄别血检报告中的测定值和参考值,测定值是实际测出的数据、而参考值则是一个健康数据范围,只有测定值在参考值允许的范围内,才是健康的,掌握此要领后,就能看懂血检报告和尿检报告,也就掌握一门小技能。除此之外,全体学生要学会熟练地测血压、掌握简单的抢救和自救方法、懂得优生优育、科学用膳的道理等。
2.讲究认知过程和方法
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活动的主要方法,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也是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探索兴趣浓,但碍于生活经验少,动手能力弱,缺乏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推敲,所以在科学探究这一课提出了科学家是如何在生活中发现肉汤容易变质的问题,并作出了相应的假设,制订了相应的实验计划和实施计划,推断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录像。期间用一开口的玻璃瓶和一鹅颈状瓶作比较,前者盛的肉汤没几天就变质了,而鹅颈状瓶里的肉汤四年都没变质,而后提出两个问题:(1)为何在实验前,先将两瓶肉汤煮沸?(2)为什么要同时用两个瓶装肉汤?在商讨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科学性、逻辑性、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堂设计“探究水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的科学探究,再视学生情况可增加“探究阳光、温度、空气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科学探究方案,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知道,实验的课题来自于对生活、工作、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三、努力突出新课程改革方向
1.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都是处于被动状态,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以此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变注入教学为吸收教学,以促进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进而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提高教学效率。
2.开发学生的思维独立性
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积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创新,要注意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充分发扬民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放手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甚至可以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给大家讲课。
3.渗透科学素养的教育
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节中,《生物学》教材第28页提供了一段材料,教材要求学生知道屎壳郎对环境产生了什么影响?澳大利亚政府为什么要从中国进口屎壳郎,而不用人工的方法清除牲畜粪便或喷洒灭蝇的杀虫剂?我认为除解决这些问题,还应告诉学生除此之外的其他看点:从材料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政府是为民办事的公务员,他们不仅尽职,而且讲究科学、注重环保。解决一个问题先进行科学探讨——发现屎壳郎,再进行专家论证和生态评估——讲究科学、依法办事。这些品质对于以后成为我国建设主力军的学生非常重要,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对教材的“再开发”。这更贴近社会,更摸准时代的脉搏,也是我认为的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
生物课程标准除注重学生发展和社会要求,更多地体现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促使其主动学习,期待通过一定的学习,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理由,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大的提高;在责任感、科学创新、科学精神和环保意识诸领域得到长足发展。
关键词: 生物新课程标准 教学策略 思考
目前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可一线的许多教师迫于教学压力和所谓教学“任务”正“埋头苦干”,新课程改革成一头热,这和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不符,也不符合现实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所以有必要强调新课程标准,下面把我对生物新课标的点滴思考及在生物教学中的相关策略一并与同仁商榷。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1.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
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学校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德育为先,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向上,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入更多能量。
2.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这是均衡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要求,来自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学生理应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获得有用的生物学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我们是一所农村学校,80%的学生是外地户籍,来自不同的家庭、阶层、民族,他们具有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围和经验有很大差异。由此带来个性、兴趣、爱好、习惯、动机和需求的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体现新课程特点,使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
昆山尝试均衡教育已经多年,正有计划地落实学生的就近教育,想方设法地取消择校,教师多方位轮岗,使教育资源共享就是为了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要求每一所学校取消对学生的排名,评价时不准对学生有任何偏见,提倡用多样化的方式和内容,激励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以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
二、明确改革的目标
1.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初中生物教学在新课标环境下,必须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生物知识和生物技能及科学思维的培养,以此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内化成生物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教学要具有探索性,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学具有全体性。例如在教学血液成分的时候,要求学生仔细甄别血检报告中的测定值和参考值,测定值是实际测出的数据、而参考值则是一个健康数据范围,只有测定值在参考值允许的范围内,才是健康的,掌握此要领后,就能看懂血检报告和尿检报告,也就掌握一门小技能。除此之外,全体学生要学会熟练地测血压、掌握简单的抢救和自救方法、懂得优生优育、科学用膳的道理等。
2.讲究认知过程和方法
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活动的主要方法,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也是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探索兴趣浓,但碍于生活经验少,动手能力弱,缺乏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推敲,所以在科学探究这一课提出了科学家是如何在生活中发现肉汤容易变质的问题,并作出了相应的假设,制订了相应的实验计划和实施计划,推断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录像。期间用一开口的玻璃瓶和一鹅颈状瓶作比较,前者盛的肉汤没几天就变质了,而鹅颈状瓶里的肉汤四年都没变质,而后提出两个问题:(1)为何在实验前,先将两瓶肉汤煮沸?(2)为什么要同时用两个瓶装肉汤?在商讨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科学性、逻辑性、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堂设计“探究水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的科学探究,再视学生情况可增加“探究阳光、温度、空气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科学探究方案,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知道,实验的课题来自于对生活、工作、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三、努力突出新课程改革方向
1.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都是处于被动状态,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以此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变注入教学为吸收教学,以促进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进而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提高教学效率。
2.开发学生的思维独立性
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积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创新,要注意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充分发扬民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放手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甚至可以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给大家讲课。
3.渗透科学素养的教育
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节中,《生物学》教材第28页提供了一段材料,教材要求学生知道屎壳郎对环境产生了什么影响?澳大利亚政府为什么要从中国进口屎壳郎,而不用人工的方法清除牲畜粪便或喷洒灭蝇的杀虫剂?我认为除解决这些问题,还应告诉学生除此之外的其他看点:从材料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政府是为民办事的公务员,他们不仅尽职,而且讲究科学、注重环保。解决一个问题先进行科学探讨——发现屎壳郎,再进行专家论证和生态评估——讲究科学、依法办事。这些品质对于以后成为我国建设主力军的学生非常重要,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对教材的“再开发”。这更贴近社会,更摸准时代的脉搏,也是我认为的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
生物课程标准除注重学生发展和社会要求,更多地体现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促使其主动学习,期待通过一定的学习,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理由,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大的提高;在责任感、科学创新、科学精神和环保意识诸领域得到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