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风港规则”的法律适用困境及消解路径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97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侵权事件呈现高发态势。我国《民法典》第1195条应用“避风港规则”规制网络侵权行为存在诸多困境,不能从根本上消弭网络侵权问题。应当将“及时”限定在四十八小时以内,构建以注意义务为前提的“避风港规则”适用限制机制,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合理规制网络服务提供者,达致网络服务提供者与权利人之间的利益衡平。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构建了居民杠杆结构产生、演变机制的理论模型,其次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居民杠杆结构的演变路径、动力机制及其风险因素,最后提出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我国居民杠杆存在较大结构分化,金融管制对结构产生及其演变产生影响,利率管制放松、股票发行制度改革为居民杠杆结构演化提供动力,并决定其路径,居民杠杆结构演化过程中,金融风险可能增加。本文建议,要差异化和针对性地采取金融政策,缓解居民杠杆结构分化所产生的问题,同时合理利用居民杠杆,防控杠杆结构性问题产生的金融风险。
股权质押会对企业创新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2009-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股权质押对不同企业创新变量的影响以及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能力和突破式创新成果产出水平有抑制作用;市场化程度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能够缓解股权质押对突破式创新成果产出的负面影响,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能缓解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抑制作用。
《自然正当与历史》中的古典自然正当(natural right)是施特劳斯政治哲学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也是西方政治哲学“古今之争”的关键问题。然而,学界迄今仍缺少对此主题的深入研究,甚至未清晰地理解自然正当的含义。本文围绕此主题,通过辨析、阐明相关联的几个重要问题来深化、推进我们对古典自然正当的理解和研究。这些问题包括自然正当学说与习俗主义的争论、自然正当的三层含义、正义及道德是否在自然中有其根基、三种意义上的道德、各类型的古典自然正当学说的特征。本文反对这样一种较常见的观点:在施特劳斯和他所阐释的柏拉图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资本批判旅程中的一个重要“驿站”。通过对资本概念形成过程中三大因素的批判性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物的维度、关系维度和过程维度。通过对资本范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不仅向世人呈现了资本膨胀自身的逻辑,还指认了资本在其运作过程中表现为“一个活生生的矛盾”。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透彻分析了资本持存的界限问题,并道说了超越这些限制的方法和道路。对资本范畴的批判性认知,对于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与逻辑有着莫大的帮助。
中国城镇化进程受到国家意志的影响而主动调节,是扩大内需的强大动力,也是国家应对风险和危机的强大政策工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挑战,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能否开启新的“化危为机”,直接关系着中国城市发展的前途。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城镇化虽然仍具有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但不能简单重复扩大投资的历史经验,而需要在疫情倒逼下加快相关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在发挥城市的保障性作用、改善城市空间质量、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推进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再次使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成为焦点。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来看,采集狩猎文明时代人依赖野生动物生存,随着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由互利共生逐步走向对立,近些年来一些重大动物外源性传染病的发生,使得人与野生动物关系愈趋紧张。从伦理角度反思,对野生动物生态价值的忽视、不合理的消费欲望及以开发利用为导向的保护制度是造成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人类仍未摆脱工业文明背景下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和伦理观,以及现代工业文明导致的人性异化和对经济利益的
人民城市的显著特征是彰显了我国城市建设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联系。人民城市对城市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的强调,符合城市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再政治化”的当代趋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批判和列宁关于城市与人民关系的论述,是人民城市理论最直接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的中国化,是新时代人民城市最直接和最主要的理论来源。人民城市从制度构建的高度,把城市发展的普遍理想与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结合起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作出的全新设计,为城市现代化建设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因评价对象的高层次性与宏观性,战略环境评价为公众参与机制预留了良好的制度空间。作为战略环境评价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公众参与在域外发展出了诸多模式。有必要合理吸收域外经验,将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置于风险社会背景下予以考量,以公众参与机制建构为突破口,从引入合作行政理念、明晰风险裁量机制、嵌入风险交流程序、构建信息归集方式等方面予以完善,进而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公众参与机制建构提供理论参照与制度供给。
中国自贸区为临时仲裁的引入提供了政策支持、软硬件条件和运行环境。临时仲裁在适用中仍存在观念陈旧、立法滞后、仲裁员选任制度不完善、与司法程序衔接不顺畅、仲裁庭缺乏自主权等困境。随着自贸区商事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构完善的临时仲裁制度已成迫切需要。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不仅是补充关系,也是竞争关系,但二者发展并非各自独立进行,前者的灵活性与后者的规范性特征使其面向不同需求的商事主体,形成错位式发展。中国临时仲裁的发展壮大需依托有较强竞争力、管理规范的境内仲裁机构。为形成机构介入临时仲裁的良好运行机制,应明
基于社会关系网络视角审视,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社区仍未摆脱熟人社会的治理关系底色,新乡贤参与农村社区治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探索。新乡贤主要依托现代文明与乡土文化的互动调适来重塑农村社区的关系结构和社会网络,其与农村社区往往呈现出“强关系”“弱关系”并置的关系状态。培育、丰富新乡贤组织的弱关系,并不一定影响农村社区内部天然存在的强关系,有助于发挥新乡贤在基层治理结构洞中的行动主体衔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