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创新整合点
本课把单纯的“声音”与计算机学科相关联。既有严谨的科学理论,又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还不失对音乐审美的追求。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监听耳机、局域网等软硬件设备,拓展了音乐常规课的教学内容与模式,使学生学到如何聆听“声音”、美化“声音”的技能。信息技术的应用把“歌曲演唱”、“音色听辨”、“作品欣赏”这三个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充分体现出了学科整合所带来的创新效果。
● 教材分析
电脑音乐课是我校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特色校本课程,本课程拓展了常规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本节课是电脑音乐课程“音频录制与编辑”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对音色的听辨来学习音频后期制作中两款效果器的使用。本课教学内容的设立可以完善学生在生活中对音质和音效的需求,进而创作出更好的多媒体作品。
● 学情分析
学生有很强的积极性和学习欲望,已经在上学期学习过计算机绘谱和软件的基本操作,但没有接触过音频后期制作,对专业名词不熟悉,听力较弱。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提高学生对演唱情绪的把握能力、音准的控制能力和对音色的听辨能力;学生熟悉部分后期制作流程,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学会如何聆听“声音”、美化“声音”。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学生演唱、录制、分析、实践、体验等过程,以及比较、合作、讨论、自评互评、教师讲解示范、点评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及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音乐感悟力。
● 教学环境与准备
多媒体教室;软件(Audition 3.0)的安装;音频硬件设备(专业音频接口、录音话筒、监听耳机等)的安装调试;教师制作的PPT演示文稿。
●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全体学生带着欢快的情绪演唱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片头曲《别看我只是一只羊》。
2.复习录音环节:请学生在课堂现场演唱、录制歌曲。
设计意图:用录音环节导入,一是为了复习上学期内容,二是用这个素材进行本节课的后期制作。学生体会到了在音乐工作室里录制歌曲的乐趣,既锻炼了学生,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新授知识
1.将伴奏与录制好的人声导入音频软件Audition 3.0中,进行声音的优化处理。
⑴听整体效果,调节伴奏与人声音量。
师:请同学们听两条音轨的整体效果,找出明显的不足之处。
学生活动:调节伴奏与人声的音量。
⑵使用参量均衡器调节人声。
师:请同学们说出刚才录制的人声的不足之处。
师:为了改变现有的音色,我们要来学习今天的第一款效果器——参量均衡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活中的均衡器。其实均衡器离我们并不遥远,只不过生活中的均衡器相对简单一些,如音箱上调节高频低频的旋钮,再如“千千静听”中的图示均衡器(如图1)。
图1
现在让我们看看专业音频软件Audition 3.0中的均衡器是什么样的?课件中不同的频段用不同的色彩显示,如图2所示,我们的任务就是分别对这些频段进行调试。
图2
设计意图:参量均衡器是个很难理解的专业名词,在讲解之前让学生先来了解一下生活中的均衡器能拉近这个词带给学生的距离感,使这种抽象的词语具体化。有很多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曾经调节过声音的高频低频,只是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涉及音频后期制作的领域。
师:点击音轨1上方的“FX”按钮。这时音轨头部显示出一些空白的表格式区域,我们叫它“效果器格架”,每一格分别能放置一个效果器。点击“效果器格架”的第一个位置,选择“滤波与均衡”—“参量均衡器”。现在弹出的就是“参量均衡器”的界面。初看起来,好像很复杂。但我们只需要记住几个关键的信息和方法,就可以得到较为明显的声音改变。
学生操作,调出参量均衡器。
师:下面来看“纵轴”。它表示的是“音量”。我们的调节就是把各个频段的音量进行提升或降低。那么如何改变效果?很简单:激活下面的频点来拖动蓝线。用鼠标在软件范围内任意移动,就会听出各个频点不同的声音变化,比“千千静听”图示均衡器固定点的调节更细致。现在我们边听边调节高频,我会做出夸张的调试,把1号频率点的高频提高很多或降低很多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去倾听音色的变化,对高频的理解更加清晰明了。
学生操作,调节人声的高频点1。
师:当我的高频部分调节满意了,又对低频部分不满意,想保留高频的调节而去调节低频。这时候继续激活频点2加以调节就可以了。低频可以改变声音的厚度,把2号频率点的低频提高很多或降低很多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去倾听音色的变化,对低频的理解更加清晰明了。
学生操作,调节人声的低频或中低频点2。
师:中频调节:人声的主要表现就是在中频区,如果调解幅度过大,可能会影响声音的本质。(教师示范)因此初学阶段调节幅度要小,或不予调节。
学生操作,调节人声的中频或中高频点3(互相倾听、讨论、分析);把调好的音频上传到教师的电脑上;请几名学生说明调节原因。(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如调节不恰当,教师此时可做适当调节,请学生们对比音色的不同变化,从中得到提高)
师:总之,参量均衡器的作用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色。高频的适当调节会使音色变得亲切,有真实感和现场感,低频的适当调节会使声音找到合适的厚度,中频的调节要谨慎,幅度要小。
⑶使用混响效果器调解人声。
师:仅仅进行上一款效果器的调节,还不足以让我们觉得效果足够好。因此,我们再来学习一款相对简单的效果器:混响效果器。混响器可以人为地模拟出各种声场的不同混响强度。(课件显示录音棚、音乐厅、剧场、大堂的图片)点击效果器格架的第二个位置,选择“混响”—“房间混响”。我们主要来调节最后一项“湿声”,其实它就是平时唱卡拉ok时调节混响的那个旋钮,数字越大混响越大。
学生操作,调节湿声比例。
师:混响效果器中其他项目的学习我们将在以后的课中作介绍。总之,混响效果器的作用是:它能够人为地制造出“声场环境”,给声音“润色”,以达到需要的效果。
2.导入视频文件,并检查最终完整效果。
3.导出。点击“文件-导出-视频”。默认弹出的对话框,点“OK”。在弹出的“保存对话框”中输入“保存路径”、“文件名”,点“保存”。
4.欣赏。到保存路径下,找到该文件。用视频播放软件打开该文件。
师:下面我们请一名同学把制作好的完整MV上传到老师的电脑上,全体同学共同欣赏。我们还可以自己录制、编辑一段视频或Flash,加上自己调试好的音频,导出一个完整的MV作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与导入环节头尾呼应,学生会对自己演唱并调试的声音更有兴趣。
(三)拓展
1.Audition效果器拓展。效果器面板中的其他效果器,如压缩效果器等。
2.第三方效果器拓展。多达几十个效果器。其中包括“音高修正”效果器(如图3),可以把个别跑调的音修正。所谓的“假唱”,就是把歌手的声音,在电脑里用各种效果器全部调到最佳状态。舞台演出时,播放的是调好的声音,歌手对口型而已。而“真唱”是现场演唱,最能体现演唱功力。
图3
3.软件拓展。比Audition更专业的软件还有Pro tools、Samplitude、Cubase、Nuendo等。它们都具有很好的软件计算方式和自带的效果器,因此能够得到更好的音质。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音频后期制作中两款效果器的使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参量均衡器的使用。通过刚才的拓展,大家可以认识到电脑音乐的后期制作是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丰富的知识、敏锐的听力和非凡的耐力才能完成。本节课我们只是刚刚迈进大门,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不断努力,共同进入声音的殿堂,享受效果器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 教学反思
电脑音乐课程在学科整合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它属于现代科技领域里的多重性及交叉性学科。本节课中,我们通过计算机对现实中的演唱声音进行了采样录制;用软件自带的效果器插件代替以往的硬件效果器,对声音文件进行了编辑、修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在没有所谓“标准答案”的任务中,学生自主调节、自评、互评,教师适时点评,使他们知道了彼此在音乐理解上相同与不同之处,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的主动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这节课也有一些缺憾。如果调节完女生音色后再让学生来调节浑厚的男生音色,并与之进行比较的话,相信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点 评
林老师的《“我”的MV单曲音频后期制作——两款效果器的使用》教学是其校本课程电脑音乐课程“音频录制与编辑”中的一个环节。电脑音乐课程的主旨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手段为音乐课堂教学服务。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主旨。
但是,纵观林老师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所体现的整合思想并非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更为重要的是,就教学而言,技术层面的整合支撑了课堂教学结构重置。比如,在“新授知识”环节,学生调节的操作自由度得到了加强,在体验中学习到了知识。同时,小组协作学习、自评以及互评等方法的运用也给课堂加了“温”,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课把单纯的“声音”与计算机学科相关联。既有严谨的科学理论,又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还不失对音乐审美的追求。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监听耳机、局域网等软硬件设备,拓展了音乐常规课的教学内容与模式,使学生学到如何聆听“声音”、美化“声音”的技能。信息技术的应用把“歌曲演唱”、“音色听辨”、“作品欣赏”这三个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充分体现出了学科整合所带来的创新效果。
● 教材分析
电脑音乐课是我校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特色校本课程,本课程拓展了常规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本节课是电脑音乐课程“音频录制与编辑”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对音色的听辨来学习音频后期制作中两款效果器的使用。本课教学内容的设立可以完善学生在生活中对音质和音效的需求,进而创作出更好的多媒体作品。
● 学情分析
学生有很强的积极性和学习欲望,已经在上学期学习过计算机绘谱和软件的基本操作,但没有接触过音频后期制作,对专业名词不熟悉,听力较弱。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提高学生对演唱情绪的把握能力、音准的控制能力和对音色的听辨能力;学生熟悉部分后期制作流程,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学会如何聆听“声音”、美化“声音”。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学生演唱、录制、分析、实践、体验等过程,以及比较、合作、讨论、自评互评、教师讲解示范、点评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及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音乐感悟力。
● 教学环境与准备
多媒体教室;软件(Audition 3.0)的安装;音频硬件设备(专业音频接口、录音话筒、监听耳机等)的安装调试;教师制作的PPT演示文稿。
●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全体学生带着欢快的情绪演唱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片头曲《别看我只是一只羊》。
2.复习录音环节:请学生在课堂现场演唱、录制歌曲。
设计意图:用录音环节导入,一是为了复习上学期内容,二是用这个素材进行本节课的后期制作。学生体会到了在音乐工作室里录制歌曲的乐趣,既锻炼了学生,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新授知识
1.将伴奏与录制好的人声导入音频软件Audition 3.0中,进行声音的优化处理。
⑴听整体效果,调节伴奏与人声音量。
师:请同学们听两条音轨的整体效果,找出明显的不足之处。
学生活动:调节伴奏与人声的音量。
⑵使用参量均衡器调节人声。
师:请同学们说出刚才录制的人声的不足之处。
师:为了改变现有的音色,我们要来学习今天的第一款效果器——参量均衡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活中的均衡器。其实均衡器离我们并不遥远,只不过生活中的均衡器相对简单一些,如音箱上调节高频低频的旋钮,再如“千千静听”中的图示均衡器(如图1)。
图1
现在让我们看看专业音频软件Audition 3.0中的均衡器是什么样的?课件中不同的频段用不同的色彩显示,如图2所示,我们的任务就是分别对这些频段进行调试。
图2
设计意图:参量均衡器是个很难理解的专业名词,在讲解之前让学生先来了解一下生活中的均衡器能拉近这个词带给学生的距离感,使这种抽象的词语具体化。有很多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曾经调节过声音的高频低频,只是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涉及音频后期制作的领域。
师:点击音轨1上方的“FX”按钮。这时音轨头部显示出一些空白的表格式区域,我们叫它“效果器格架”,每一格分别能放置一个效果器。点击“效果器格架”的第一个位置,选择“滤波与均衡”—“参量均衡器”。现在弹出的就是“参量均衡器”的界面。初看起来,好像很复杂。但我们只需要记住几个关键的信息和方法,就可以得到较为明显的声音改变。
学生操作,调出参量均衡器。
师:下面来看“纵轴”。它表示的是“音量”。我们的调节就是把各个频段的音量进行提升或降低。那么如何改变效果?很简单:激活下面的频点来拖动蓝线。用鼠标在软件范围内任意移动,就会听出各个频点不同的声音变化,比“千千静听”图示均衡器固定点的调节更细致。现在我们边听边调节高频,我会做出夸张的调试,把1号频率点的高频提高很多或降低很多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去倾听音色的变化,对高频的理解更加清晰明了。
学生操作,调节人声的高频点1。
师:当我的高频部分调节满意了,又对低频部分不满意,想保留高频的调节而去调节低频。这时候继续激活频点2加以调节就可以了。低频可以改变声音的厚度,把2号频率点的低频提高很多或降低很多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去倾听音色的变化,对低频的理解更加清晰明了。
学生操作,调节人声的低频或中低频点2。
师:中频调节:人声的主要表现就是在中频区,如果调解幅度过大,可能会影响声音的本质。(教师示范)因此初学阶段调节幅度要小,或不予调节。
学生操作,调节人声的中频或中高频点3(互相倾听、讨论、分析);把调好的音频上传到教师的电脑上;请几名学生说明调节原因。(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如调节不恰当,教师此时可做适当调节,请学生们对比音色的不同变化,从中得到提高)
师:总之,参量均衡器的作用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色。高频的适当调节会使音色变得亲切,有真实感和现场感,低频的适当调节会使声音找到合适的厚度,中频的调节要谨慎,幅度要小。
⑶使用混响效果器调解人声。
师:仅仅进行上一款效果器的调节,还不足以让我们觉得效果足够好。因此,我们再来学习一款相对简单的效果器:混响效果器。混响器可以人为地模拟出各种声场的不同混响强度。(课件显示录音棚、音乐厅、剧场、大堂的图片)点击效果器格架的第二个位置,选择“混响”—“房间混响”。我们主要来调节最后一项“湿声”,其实它就是平时唱卡拉ok时调节混响的那个旋钮,数字越大混响越大。
学生操作,调节湿声比例。
师:混响效果器中其他项目的学习我们将在以后的课中作介绍。总之,混响效果器的作用是:它能够人为地制造出“声场环境”,给声音“润色”,以达到需要的效果。
2.导入视频文件,并检查最终完整效果。
3.导出。点击“文件-导出-视频”。默认弹出的对话框,点“OK”。在弹出的“保存对话框”中输入“保存路径”、“文件名”,点“保存”。
4.欣赏。到保存路径下,找到该文件。用视频播放软件打开该文件。
师:下面我们请一名同学把制作好的完整MV上传到老师的电脑上,全体同学共同欣赏。我们还可以自己录制、编辑一段视频或Flash,加上自己调试好的音频,导出一个完整的MV作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与导入环节头尾呼应,学生会对自己演唱并调试的声音更有兴趣。
(三)拓展
1.Audition效果器拓展。效果器面板中的其他效果器,如压缩效果器等。
2.第三方效果器拓展。多达几十个效果器。其中包括“音高修正”效果器(如图3),可以把个别跑调的音修正。所谓的“假唱”,就是把歌手的声音,在电脑里用各种效果器全部调到最佳状态。舞台演出时,播放的是调好的声音,歌手对口型而已。而“真唱”是现场演唱,最能体现演唱功力。
图3
3.软件拓展。比Audition更专业的软件还有Pro tools、Samplitude、Cubase、Nuendo等。它们都具有很好的软件计算方式和自带的效果器,因此能够得到更好的音质。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音频后期制作中两款效果器的使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参量均衡器的使用。通过刚才的拓展,大家可以认识到电脑音乐的后期制作是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丰富的知识、敏锐的听力和非凡的耐力才能完成。本节课我们只是刚刚迈进大门,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不断努力,共同进入声音的殿堂,享受效果器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 教学反思
电脑音乐课程在学科整合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它属于现代科技领域里的多重性及交叉性学科。本节课中,我们通过计算机对现实中的演唱声音进行了采样录制;用软件自带的效果器插件代替以往的硬件效果器,对声音文件进行了编辑、修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在没有所谓“标准答案”的任务中,学生自主调节、自评、互评,教师适时点评,使他们知道了彼此在音乐理解上相同与不同之处,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的主动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这节课也有一些缺憾。如果调节完女生音色后再让学生来调节浑厚的男生音色,并与之进行比较的话,相信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点 评
林老师的《“我”的MV单曲音频后期制作——两款效果器的使用》教学是其校本课程电脑音乐课程“音频录制与编辑”中的一个环节。电脑音乐课程的主旨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手段为音乐课堂教学服务。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主旨。
但是,纵观林老师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所体现的整合思想并非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更为重要的是,就教学而言,技术层面的整合支撑了课堂教学结构重置。比如,在“新授知识”环节,学生调节的操作自由度得到了加强,在体验中学习到了知识。同时,小组协作学习、自评以及互评等方法的运用也给课堂加了“温”,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