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抽象绘画来自西方,艺术史通常依循康定斯基对于抽象绘画而定义, 吴冠中也不例外。本文以康定斯基对于抽象的定义,分析吴冠中的抽象绘画,并延伸吴冠中撰写《关于抽象美》阐述其抽象绘画的定义。
【关键词】:抽象表现;点;线;面
吴冠中对抽象美的解释是:“将附著在物象本身的美抽出来,就是将构成其美的因素和条件抽出来,这些因素和条件脱离了物象,是抽象的了,虽然它们是来自物象的。”康定斯基曾表示“离开具象,走进抽象的第一步是,排除绘画的第三度空间,使它保留在平面状态。塑模完全被排除。如此,一个实物渐渐变成抽象。”依康定斯基的说法,排除绘画的第三度空间,使它保留在平面状态,可解释吴冠中抽象绘画的第一步骤——捨弃透视。
吴冠中以具体的物象抽离出所需的美感,使物象透过“形”与“变” 脱离原有的型态。他说:“形”是创造的结果,而“变”包含著构思、探索与提炼的艰苦历程。他表示:自己长期探索用点、线、面,黑、白、灰及红、黄、绿有限数种元素来构成千变万化的画面,展拓画幅,在点、线的疏密组合中体现空间效应。所以吴冠中基本形式是使用点、线、面;有限的色彩则使用红、黄、绿。形式与色彩的运用是他八十年代墨彩画的特色之一。
吴冠中创作基本形式点线面分析如下:他以水墨的皴点代替点的形式;或不受水墨技法的形式,依绘画的意境与物象创作。他以大笔刷刷出线条,线条代替面的基本形式。如:1983年《春雪》(图1)他以蘸饱润墨的大笔刷,表现山脉是面的构成,线条形成以浓、焦、淡等用墨方式展现山的轮廓,墨点有皴法中的“聚三点五”,也有书法中点的形式,但更常的点是依物象与意境随兴表现。吴冠中点线面的分析为:点——以皴点、物象轮廓与意境分析点的形式。线条——线条在空间的虚实结构与整体表现,分类归纳三种形式。面——他以大笔刷刷过宣纸,故以线条替代面的形式。以此论述,分析其空间虚实与色彩的表现。
(一) 以皴点分析“点”
基本形式点的运用与创新,是吴冠中的绘画特色。其抽象绘画中点的形式为圆点、横点、竖点,也有书法形式构成的点;或以物象之轮廓与绘画意境赋予墨点或“彩点”。点的色调有“墨点”与“彩点”。水墨画依隋鸿君所编《云水?山石》:“点的型态有二种。一种为组合点如梅花点、介子点一类。书法为把每 一组合叠加在一起,组织成一个形体。一种为单个点如混点、横点一类。书法为把每个单的点用聚三点五的方式叠加在一起。”如:《大漠》笔蘸以浓墨,他以书法侧锋用笔,运用于点的形式。他不分“上实而下虚”、不分“聚三点五”、不分“逆锋入纸”,创作形式随意。80年代以后吴冠中墨彩画都有点的形式。如:1981年《交河故城》(图2)他以密集的墨点表现山石,1985年《巫峡魂》以墨、绿、黄、赭红、灰等色调表现山石,1988 年《江村》以润、浓、淡等用墨形成 点的变化。
(二) 线条的分析
70 年代吴冠中的绘画保有物象的轮廓及固有色。如:1973年《硕果》(图3)。故其线条的运用依风景而定,但轮廓渐趋模糊。80年代素白时期的作品,他逐渐以线条代替物体实体的物像,保有空间的“虚”。绘画空间常使大山居于眼前,亦不见空间的壅塞。点与面则居绘画空间之次要。晚期作品更见线条畅快与笔力的运用。
绘画中直线和曲线的运用,吴冠中认为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他说:“绘画中离不开曲线和直线,因那曲线和直线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曲与直,而彼此之间有着彼此渗透的微妙关系。”直线他用于峭壁、建筑、雨、树等线条。对于曲线的运用,他说:“曲线之美,由于不断变换著 运动的方向,扩展了活动的空间。[7]”
(三) 疏、密线条的形式分析
吴冠中从长期写生中,以错觉、综合、扬弃、简化等方式速写物体的轮廓,使线条运用显得娴熟。他从美感抽离所需之抽象绘画要素,寻找所需的“抽象美”。运用轮廓的线条做为绘画的主轴。其中线条可粗略区分为下列三种几种形式:
1. 第一種形式——粗旷的线
1986年《冰天雪地》(图4)、1988年的《云山》、《月下玉龙山》等作品他以点与线为主轴。他以大笔刷,蘸饱墨汁运笔于宣纸。过宽的线条在纸张所占的面积比例太大,基本形式中他是以“线”替代“面”的形式。《云山》、《山高水长》等墨彩画,吴冠中刻意放慢行笔的速度,墨形成晕散在宣纸中,浑不成形,也就是所谓书法中的“筋骨无力”,他再以淡墨线条,点以浓墨,使墨呈现浓淡相间,互为对比。
2. 第二种形式——细长的线
细长的曲线做为山脉的起伏的线条,成为“疏可走马”的作品是吴冠中 1986─1989年常见的形式。如:1986年《乌江》、1987年《落日鸟群》、1988年《五台山》、1988年《武夷山村》、1988年《江村》、1988年《月下玉龙山》、1989《天际黄河》、1989 年《高原窑洞》。
3. 第三种形式——粗、细线条交错
他通常以白色为背景,用笔以大刷子刷出山脉等形式,再以粗、细等线条表现出风景轮廓。藉由粗细相间的线条表现表现山脉的气势与壮阔。如:1980年《高昌遗址(一)》及1988年《高昌遗址(二)》等作品,线条呈现如音乐旋律般的快慢节奏,表现线条律动。高昌遗址(一)》山脉线条如激流狂奔而下,《高昌遗址(二)》山脉的线条如潺潺流水般缓缓的流动,显得规律、简洁。1988年《五台山》与1989年《高原窑动》画面简洁,形笔流畅。另一种粗细线 条交错运用的作品,是可辨识物象的具象绘画。如:1980年《渔船》、1986年《苇塘春》或是海港系列作品。如:1987年《泊》、1987年《百舸争流》。
(四) 以筆刷分析面
70 年代吴冠中绘画仍保有物象原有的型态与轮廓。80年代他以大笔刷,刷出墨韵的浓淡,以线条代替面的形式,表现绘画。如:1988年《武夷山村》(图6)大笔刷出淡墨表现山峦的气势。1988年《云山》云山的千变万化与流 动的云雾,他以线代替面的形式。1986 年《春秋》笔刷重叠出山石的墨韵。他常以面的形式,表现江南建筑的错落的屋瓦,黑色的块状如繁星点点。晚年《都市之恋》都市型态的房舍,他以基本形式 的面构成,形式与用色与90年代以前之作品有很大的差异。70年代至90年代为吴冠中灰、白、黑等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的色彩多以墨色 为主,90 年代以后色彩使用较为奔放,不受拘束。
参考文献:
[1]吴冠中. 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254
[2]康定斯基. 论艺术的精神[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76
[3] 吴冠中. 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287
[4] 吴冠中. 画眼[M] 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88
[5] 隋鸿君. 云水?山石[M] 安徽美术出本社,2010: 86
[6] 吴冠中.中国近代名家书画全集吴冠中/故城[M] 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7:101
[7] 吴冠中.中国近代名家书画全集吴冠中/故城[M] 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7:195
【关键词】:抽象表现;点;线;面
吴冠中对抽象美的解释是:“将附著在物象本身的美抽出来,就是将构成其美的因素和条件抽出来,这些因素和条件脱离了物象,是抽象的了,虽然它们是来自物象的。”康定斯基曾表示“离开具象,走进抽象的第一步是,排除绘画的第三度空间,使它保留在平面状态。塑模完全被排除。如此,一个实物渐渐变成抽象。”依康定斯基的说法,排除绘画的第三度空间,使它保留在平面状态,可解释吴冠中抽象绘画的第一步骤——捨弃透视。
吴冠中以具体的物象抽离出所需的美感,使物象透过“形”与“变” 脱离原有的型态。他说:“形”是创造的结果,而“变”包含著构思、探索与提炼的艰苦历程。他表示:自己长期探索用点、线、面,黑、白、灰及红、黄、绿有限数种元素来构成千变万化的画面,展拓画幅,在点、线的疏密组合中体现空间效应。所以吴冠中基本形式是使用点、线、面;有限的色彩则使用红、黄、绿。形式与色彩的运用是他八十年代墨彩画的特色之一。
吴冠中创作基本形式点线面分析如下:他以水墨的皴点代替点的形式;或不受水墨技法的形式,依绘画的意境与物象创作。他以大笔刷刷出线条,线条代替面的基本形式。如:1983年《春雪》(图1)他以蘸饱润墨的大笔刷,表现山脉是面的构成,线条形成以浓、焦、淡等用墨方式展现山的轮廓,墨点有皴法中的“聚三点五”,也有书法中点的形式,但更常的点是依物象与意境随兴表现。吴冠中点线面的分析为:点——以皴点、物象轮廓与意境分析点的形式。线条——线条在空间的虚实结构与整体表现,分类归纳三种形式。面——他以大笔刷刷过宣纸,故以线条替代面的形式。以此论述,分析其空间虚实与色彩的表现。
(一) 以皴点分析“点”
基本形式点的运用与创新,是吴冠中的绘画特色。其抽象绘画中点的形式为圆点、横点、竖点,也有书法形式构成的点;或以物象之轮廓与绘画意境赋予墨点或“彩点”。点的色调有“墨点”与“彩点”。水墨画依隋鸿君所编《云水?山石》:“点的型态有二种。一种为组合点如梅花点、介子点一类。书法为把每 一组合叠加在一起,组织成一个形体。一种为单个点如混点、横点一类。书法为把每个单的点用聚三点五的方式叠加在一起。”如:《大漠》笔蘸以浓墨,他以书法侧锋用笔,运用于点的形式。他不分“上实而下虚”、不分“聚三点五”、不分“逆锋入纸”,创作形式随意。80年代以后吴冠中墨彩画都有点的形式。如:1981年《交河故城》(图2)他以密集的墨点表现山石,1985年《巫峡魂》以墨、绿、黄、赭红、灰等色调表现山石,1988 年《江村》以润、浓、淡等用墨形成 点的变化。
(二) 线条的分析
70 年代吴冠中的绘画保有物象的轮廓及固有色。如:1973年《硕果》(图3)。故其线条的运用依风景而定,但轮廓渐趋模糊。80年代素白时期的作品,他逐渐以线条代替物体实体的物像,保有空间的“虚”。绘画空间常使大山居于眼前,亦不见空间的壅塞。点与面则居绘画空间之次要。晚期作品更见线条畅快与笔力的运用。
绘画中直线和曲线的运用,吴冠中认为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他说:“绘画中离不开曲线和直线,因那曲线和直线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曲与直,而彼此之间有着彼此渗透的微妙关系。”直线他用于峭壁、建筑、雨、树等线条。对于曲线的运用,他说:“曲线之美,由于不断变换著 运动的方向,扩展了活动的空间。[7]”
(三) 疏、密线条的形式分析
吴冠中从长期写生中,以错觉、综合、扬弃、简化等方式速写物体的轮廓,使线条运用显得娴熟。他从美感抽离所需之抽象绘画要素,寻找所需的“抽象美”。运用轮廓的线条做为绘画的主轴。其中线条可粗略区分为下列三种几种形式:
1. 第一種形式——粗旷的线
1986年《冰天雪地》(图4)、1988年的《云山》、《月下玉龙山》等作品他以点与线为主轴。他以大笔刷,蘸饱墨汁运笔于宣纸。过宽的线条在纸张所占的面积比例太大,基本形式中他是以“线”替代“面”的形式。《云山》、《山高水长》等墨彩画,吴冠中刻意放慢行笔的速度,墨形成晕散在宣纸中,浑不成形,也就是所谓书法中的“筋骨无力”,他再以淡墨线条,点以浓墨,使墨呈现浓淡相间,互为对比。
2. 第二种形式——细长的线
细长的曲线做为山脉的起伏的线条,成为“疏可走马”的作品是吴冠中 1986─1989年常见的形式。如:1986年《乌江》、1987年《落日鸟群》、1988年《五台山》、1988年《武夷山村》、1988年《江村》、1988年《月下玉龙山》、1989《天际黄河》、1989 年《高原窑洞》。
3. 第三种形式——粗、细线条交错
他通常以白色为背景,用笔以大刷子刷出山脉等形式,再以粗、细等线条表现出风景轮廓。藉由粗细相间的线条表现表现山脉的气势与壮阔。如:1980年《高昌遗址(一)》及1988年《高昌遗址(二)》等作品,线条呈现如音乐旋律般的快慢节奏,表现线条律动。高昌遗址(一)》山脉线条如激流狂奔而下,《高昌遗址(二)》山脉的线条如潺潺流水般缓缓的流动,显得规律、简洁。1988年《五台山》与1989年《高原窑动》画面简洁,形笔流畅。另一种粗细线 条交错运用的作品,是可辨识物象的具象绘画。如:1980年《渔船》、1986年《苇塘春》或是海港系列作品。如:1987年《泊》、1987年《百舸争流》。
(四) 以筆刷分析面
70 年代吴冠中绘画仍保有物象原有的型态与轮廓。80年代他以大笔刷,刷出墨韵的浓淡,以线条代替面的形式,表现绘画。如:1988年《武夷山村》(图6)大笔刷出淡墨表现山峦的气势。1988年《云山》云山的千变万化与流 动的云雾,他以线代替面的形式。1986 年《春秋》笔刷重叠出山石的墨韵。他常以面的形式,表现江南建筑的错落的屋瓦,黑色的块状如繁星点点。晚年《都市之恋》都市型态的房舍,他以基本形式 的面构成,形式与用色与90年代以前之作品有很大的差异。70年代至90年代为吴冠中灰、白、黑等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的色彩多以墨色 为主,90 年代以后色彩使用较为奔放,不受拘束。
参考文献:
[1]吴冠中. 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254
[2]康定斯基. 论艺术的精神[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76
[3] 吴冠中. 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287
[4] 吴冠中. 画眼[M] 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88
[5] 隋鸿君. 云水?山石[M] 安徽美术出本社,2010: 86
[6] 吴冠中.中国近代名家书画全集吴冠中/故城[M] 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7:101
[7] 吴冠中.中国近代名家书画全集吴冠中/故城[M] 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7: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