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策略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c03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是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路径,是弘扬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方法,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面临的困境,论述了对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加強德育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65-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指出:“希望学校继承光荣传统,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明确身上始终肩负着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更应该深深懂得身上所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认真领会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亲切寄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从实际出发,结合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德育工作。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困境
  (一)民族地区经济滞后,基础教育中德育相对弱化
  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属于边远山区,生活条件艰苦,交通相对落后,特别是基础中小学教育分布不均,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学生入学读书缺乏远大理想抱负,大部分只是为了改变当前贫困艰苦的生活状况。教育功利主义盛行,普遍将升学率与文凭和学生的个人社会价值相联系,忽视了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成才先成人的教育观被淡化了。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基础德育教育的弱化,使得很多学生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明确的奋斗目标,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后,普遍存在理论基础较差、人文素养知识缺乏等特点。再加上部分存在厌学、逃学、弃学等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德育教育理论的理解和认知。
  (二)民族地区文化差异较大,影响大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同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来自本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而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还存在着落后、低俗等问题,与我们当前主流的价值观不相适应。特别是宗教习俗,带有封建迷信色彩,这势必会影响到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我国德育教育中理论的认同。大学中,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对民族问题极为敏感,非常关心民族的政治地位,但对民族关系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缺乏理性的认识和分析,在和其他民族同学的相处上易产生困惑,引发对民族团结主旋律的怀疑;他们关心家乡与民族地区的发展,但对党的民族政策等却较少关注和了解。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产生抵制或冷漠的消极思想,忽视对人文精神的追求,这些都给德育工作带来障碍。
  (三)民族地区学生面临多种压力,呈现出多样化的心理问题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贫困,生活压力较大,往往给学生造成焦虑和抑郁;其次,大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特别是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较大,造成这些学生对大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普遍不适应,学习上处于被动局面。大学四年下来,综合竞争力无法提升,加上地区不发达,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得很多大学生深受就业压力困扰。面对上述压力,部分大学生产生心理不平衡,滋生出自卑、不满和抵触等心理,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二、大力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力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是国家发展特别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之外,国家富强和长治久安还需要多方面的保障,尤其是政治、民生、军事、科教、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革和制度创新。”[1]而教育改革创新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的基础保障,当今形势下,中外文化相互碰撞、国家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学校德育,把德育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教育的改革发展必然要面临德育工作的改进和创新。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建设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站在国家教育发展的全局战略高度来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教育的发展差距成为了促进教育公平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发展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的教育水平不仅是要发展学科教育,也是要发展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的德育教育。
  (二)大力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是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规模有所扩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肩负着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促进祖国边疆的巩固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重任,然而现阶段在民族地区还存在着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及国际恐怖势力,这些势力与西方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日益渗透,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威胁着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各民族的团结。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这对培养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巩固祖国统一,边疆稳定,繁荣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策略
  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学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成才,契合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特点,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民族地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是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提出的时代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一)健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德育教育的组织体系,加强德育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实现民族地区高校德育教育的发展,组织建设是根本。一是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从事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包括思政課教师、思政辅导员以及政工干部,民族地区高校要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及主题班会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通过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和讴歌民族英雄,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以此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及德育教育,同时以教学比赛、德育课题立项等方式促进德育教育质量的提高。二是要重视学生党支部及共青团组织发挥的重要作用,民族地区各级团组织可在各级党组织的指导下通过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办学生骨干培训班,勉励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努力成长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三是要树立少数民族青年典型弘扬榜样精神,对乐于助人、加强民族团结、勤于学习、热忱奉献的少数民族青年要树立典型榜样,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习楷模、赶超先进。
  (二)弘扬民族文化,注重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德育教育资源
  一是要根据德育教育的需要吸取民族民间文化元素,将民族地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视角下进行,通过开设民族民间艺术选修课程以及校园文化活动让同学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明白和谐、共荣及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二是要广泛吸收多元文化的德育资源。亚洲的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国家,在学校德育中开设了儒家伦理课。”[2]德育教育应以人为本,少数民族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要善于发现,适时开发,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得以保障。
  (三)将情感关怀与情感沟通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
  德育教育不是单向的传输,是师生双方以平等的身份进行的德育对话和精神互动,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是对观点批判和压制,也不仅仅是理论的灌输,单纯的灌输和说服教育容易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受教育对象产生抵触与对立的情绪,良好的德育教育模式应该是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学习与认同,更好地理解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处环境,利用谈心谈话、网络沟通、组织参与活动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灌输性教育和渗透性教育结合,加强民族地区学生的德育教育的情感认同,从而端正大学生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另外要关注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硬件建设,完善中心人员配备,建设民族地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示范基地,指导与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消除不良心理和情绪,摆脱心理困扰,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四)注重少数民族德育教育的阵地建设
  一是新媒体阵地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和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学习,主动占领新媒体的德育教育阵地,把握民族网络教育、德育网络教育的主动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与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网络负面能量相斗争。二是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对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尤其是具有德育资源的民族文化加以传承和弘扬,优化育人环境,构建文明和谐校园。三是实践阵地建设,首先是学术实践阵地建设,一方面鼓励民族地区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利用工作实践积极开展德育学术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本体对德育教育的创新研究;其次是艺术实践阵地建设,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间文学中有着丰厚的德育教育资源,更是少数民族青年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最后是公益实践阵地建设,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不仅肯定了高校学生投身志愿服务、实现自我价值的践行精神,更强调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3]。四是社团阵地建设,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寓教于乐、自我教育、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的教育功能,尤其是发挥少数民族特色社团的社团文化宣传扩散、口碑传播的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德育教育要在新形势下不断改进和发展,努力培养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理想远大、信念崇高、爱国团结、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少数民族青年学生,从而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昂扬奋进。
  【参考文献】
  [1]李伟.以包容持续高效发展推动实现中国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8-13.
  [2]李保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地区高校德育教育[J].宁夏社会科学,2007(03).
  [3]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J].魅力中国,2009(07).
  责任编辑:张丽
其他文献
查明国家生物多样性本底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项根本性的基础工作,也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七条(查明与监测)的基本要求.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世
随着用户数的不断增长,网站的访问量激增.系统能否提供大规模并发访问的能力,已成为衡量系统高可用性的重要指标.如果客户的增多导致通信量超出了服务器所能承受的范围,系统
腹腔镜是诊治妇科急腹症的手术之一,其运用价值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输卵管妊娠作为妇科急腹症的一种,其首选的手术方式毫无疑问是腹腔镜.然而,腹腔镜手术一般被认为只适用于未
期刊
为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工程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基本思想,结合化工专业教学实践,构建了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介绍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的一
作为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模式,诊所法律教育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最早在美国兴起。诊所法律教育宗旨是通过学生感受活生生的法律,使学生能够从书本中解脱出来,摆脱单纯的法律文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信息技术教学要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合格公民为教学宗旨。本文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实际,就对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中学生 信息素养    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把“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作为课程的第一理念,强调“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
文章以党内称呼问题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热点话题进行了一个探讨,文章从党内称呼的传统和来历、当前党内称呼的不良倾向、改进措施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中国画在其悠久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一套独到的思维方式及创作方法.国画家在对大自然的感悟中,巧妙、和谐地将自然物象与心灵的感悟有机地融为一体,“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
针对检察院业务、办公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阐述了检察院业务、办公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目标研究和确定,结合这些内容,研究了系统分析和设计需要和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