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月,在层峦叠翠的峨眉山上探出身来,皎洁的月光便直泻而下。船在江面上缓缓而行,月光映白了岷江之水,映清了山的倒影,更映亮了江面上飘荡的扁舟。
船头,离开家乡的苏轼孑然而立,他久久地凝望着峨眉明月。他知道,无论走多远,峨眉的明月都将照耀他这位身处他乡的游子;但他不知道,自从踏上离家的路,他漫长的政治生涯便充满了颠沛流离。
1057年,21岁的苏轼随父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与弟弟苏辙同科及第,父亲苏洵也深受重视。一时之间,父子三人,名扬京城。当时的苏轼,已经展露出惊人的文学才华,欧阳修读其来信时激动地说:“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欧阳修。”苏轼从此踏上仕途,在大宋月光的清辉中,他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等地任职,在坎坷中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华国土。
有月亮的夜晚,没有人是孤单的,看见月亮,看见自己的影子,即使有忧伤,也不会孤独。当一轮明月升起在密州城上空,孤独一人的苏轼思绪便飘落千里,他依稀在月光中看到了家乡,看到了自己妻子的身影。
妻子王弗和苏轼是同乡,也是眉山人,对苏轼来说,王弗既是爱妻,也是诤友,还是精神上的依靠。可惜好景不长,王弗26岁就撒手人寰,与苏轼的恩爱婚姻只有十年。在王弗去世十年后,40岁的苏轼又在梦中见到了她,一曲《江城子》把他对妻子的深情怀念完整表露:“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怱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担任密州太守期间,适值蝗旱相连,百姓困苦不堪。苏轼奖励农民捕蝗,还亲去常山祈雨,身心俱疲。但他更渴望能够挥洒青春,为国效力。在密州期间,苏轼创作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中洋溢着苏轼的豪迈与激情,此词也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
既和改革派王安石政见不合,又和守旧派司马光意见不一,再加上朝中党争不断,敢于直言的苏轼总是成为党争的牺牲品,他的政治生涯中被一贬再贬,从京城到黄州,到密州,到杭州,到惠州,甚至到了荒凉的儋州海南。朝廷把他流放,但苏轼把自己当作一个摆渡人,心系天下苍生,以民生为本,兴修水利,解缓灾难,他那坦荡的胸怀,装不下半分勾心斗角的邪气,却将社稷与百姓放在比得失宠辱更重要的位置。
宇宙万物有什么能比月亮更深情?当又一轮明月升起,人便会感觉到天地间会有一种永恒,这种永恒就是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当明月照在黄州城上空,苏轼那受伤的灵魂便慢慢愈合,他在天地之间感觉到了宁静。
1079年,苏轼出任湖州还不满三个月,就被以做诗讽刺新法和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锒铛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又一次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后,他被押解赴黄州,贬为团练副使。
初到黄州,苏轼被监视居住在一个叫“回车院”的破庙中。满地枯萎的黄叶,淹没了惟一的小道,凄厉的北风吹过,这个流放的罪臣感觉到的是彻骨透心的寒意,那阕著名的《卜算子》已经道尽了当时他心里数不尽的累累伤痕:“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被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谷,但也是他精神历程中的一次升华,让他走向真正文学大师的境界。就如他的《定风波》词中所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是在黄州,当中秋的明月升起,苏轼把对兄弟的亲情由一阕词来表达,拂心灵的一襟悲喜,静对花落花开,真情有声。
苏轼与苏辙既是兄弟,亦是知己,两人诗文唱和,情深意切。兄弟分离,又是一个中秋,不知道远方的兄弟是否安康?明月千里寄相思,能否借一缕月光,传达游子那愈远愈长的思念之情?在忧伤中,苏轼挥笔写下了千古中秋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黄州成全了苏东坡,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驿站,是这位伤痕累累的漂泊者疗养心灵的所在;苏东坡也成全了黄州,荒凉、偏远、萧条的黄州,因为他,而永载文化史册。
岁月的长河,千年不息,多少往事随风而逝,一些永恒的记忆更是稀缺。但苏轼来到杭州,不但给这座城市注入了灵气,也给杭州留下了光照千秋的明月:三潭印月。
年轻时曾经出任杭州通判,他的记忆中杭州是最美丽的地方。人到中年,重新回到魂牵梦萦的江南胜地,但那时的西湖已非昔日美景,厚厚的淤泥已经严重堵塞湖底。在他的主持下,1090年,大规模疏浚西湖的工程开工。苏轼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动员二十万民夫下湖淘浚。工程进展之时,苏东坡卷着裤腿,踩着泥浆,每天都到湖上巡视,亲自督促工程进度。历时数月,西湖重现唐时烟水浩淼之旧观。他又命将挖上来的淤泥和水草堆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修成一条穿湖的捷径。这条长堤与白堤遥遥相对,本无名字,但人们都习惯地称它苏堤,到现在一直称呼了近千年。
为了防止西湖再次淤塞,他让在湖中立起三座石塔,规定石塔以内的水面不准种植菱藕,更不准占湖为田。这三座石塔,到现在依然是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
人在不同的地方看月亮,月亮也会有不同的表情。苏轼性格豪放,气质浪漫,当他抬头遥望明月时,其情感犹如插上了翅膀,天上人间任翱翔。被流放儋州时,当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苏轼那种文人情怀便弥漫于这片当时的荒蛮之地。
苏轼的仕途是颠簸坎坷,但无论是“穷”还是“达”,他都努力做到兼济天下,不忘自己的责任,忧国忧民,为民请命。被贬惠州、儋州,使他远离皇帝,远离朝廷,同时也使他更加接近民间,接近百姓。苏轼将自己的命运与老百姓结合起来,深入当地的百姓之中,帮助和关心他们的生活,得到了百姓的爱戴。贬居海南期间,尽管无职无权,苏轼还是办学开馆授徒,教当地百姓子弟识文认字,让“风化未开”的儋州变成了“书声琅琅,弦歌四起”的文化城,他的学生符确也成为海南走出的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士。
既有殿堂之上的纵横捭阖,也有贬谪天涯的人生无常,苏轼那跌宕起伏一生令人叹息。公元1101年,新皇帝登基,大赦天下,64岁的苏东坡,从海南岛北归,在归途中病逝于江苏常州。
苏轼为一代奇才,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不样样精通,造诣深厚。尤其是北宋词坛,因为苏轼的出现,再度掀起风起云涌的改变。
苏轼对词最大的贡献与革新,在于将词的题材从单纯的儿女私情,离愁别绪,扩展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将词的格调从描写艳丽、媚俗的雕虫小技提升到抒发宏伟志向,表达胸襟抱负的黄钟大吕。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者,他的豪放词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入词,写人状物以奔放慷慨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在现存苏轼三百余首词里,属于这一类清雄旷达之豪放者,有四十余首。蔡嵩云在《柯亭词论》中说:“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最能代表苏轼独特风貌的作品,当数《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这首词中,我们又看到了苏轼家乡那轮峨眉山月的影子,还在长江之水中浸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责任编辑 王海珍
船头,离开家乡的苏轼孑然而立,他久久地凝望着峨眉明月。他知道,无论走多远,峨眉的明月都将照耀他这位身处他乡的游子;但他不知道,自从踏上离家的路,他漫长的政治生涯便充满了颠沛流离。
1057年,21岁的苏轼随父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与弟弟苏辙同科及第,父亲苏洵也深受重视。一时之间,父子三人,名扬京城。当时的苏轼,已经展露出惊人的文学才华,欧阳修读其来信时激动地说:“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欧阳修。”苏轼从此踏上仕途,在大宋月光的清辉中,他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等地任职,在坎坷中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华国土。
有月亮的夜晚,没有人是孤单的,看见月亮,看见自己的影子,即使有忧伤,也不会孤独。当一轮明月升起在密州城上空,孤独一人的苏轼思绪便飘落千里,他依稀在月光中看到了家乡,看到了自己妻子的身影。
妻子王弗和苏轼是同乡,也是眉山人,对苏轼来说,王弗既是爱妻,也是诤友,还是精神上的依靠。可惜好景不长,王弗26岁就撒手人寰,与苏轼的恩爱婚姻只有十年。在王弗去世十年后,40岁的苏轼又在梦中见到了她,一曲《江城子》把他对妻子的深情怀念完整表露:“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怱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担任密州太守期间,适值蝗旱相连,百姓困苦不堪。苏轼奖励农民捕蝗,还亲去常山祈雨,身心俱疲。但他更渴望能够挥洒青春,为国效力。在密州期间,苏轼创作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中洋溢着苏轼的豪迈与激情,此词也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
既和改革派王安石政见不合,又和守旧派司马光意见不一,再加上朝中党争不断,敢于直言的苏轼总是成为党争的牺牲品,他的政治生涯中被一贬再贬,从京城到黄州,到密州,到杭州,到惠州,甚至到了荒凉的儋州海南。朝廷把他流放,但苏轼把自己当作一个摆渡人,心系天下苍生,以民生为本,兴修水利,解缓灾难,他那坦荡的胸怀,装不下半分勾心斗角的邪气,却将社稷与百姓放在比得失宠辱更重要的位置。
宇宙万物有什么能比月亮更深情?当又一轮明月升起,人便会感觉到天地间会有一种永恒,这种永恒就是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当明月照在黄州城上空,苏轼那受伤的灵魂便慢慢愈合,他在天地之间感觉到了宁静。
1079年,苏轼出任湖州还不满三个月,就被以做诗讽刺新法和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锒铛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又一次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后,他被押解赴黄州,贬为团练副使。
初到黄州,苏轼被监视居住在一个叫“回车院”的破庙中。满地枯萎的黄叶,淹没了惟一的小道,凄厉的北风吹过,这个流放的罪臣感觉到的是彻骨透心的寒意,那阕著名的《卜算子》已经道尽了当时他心里数不尽的累累伤痕:“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被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谷,但也是他精神历程中的一次升华,让他走向真正文学大师的境界。就如他的《定风波》词中所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是在黄州,当中秋的明月升起,苏轼把对兄弟的亲情由一阕词来表达,拂心灵的一襟悲喜,静对花落花开,真情有声。
苏轼与苏辙既是兄弟,亦是知己,两人诗文唱和,情深意切。兄弟分离,又是一个中秋,不知道远方的兄弟是否安康?明月千里寄相思,能否借一缕月光,传达游子那愈远愈长的思念之情?在忧伤中,苏轼挥笔写下了千古中秋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黄州成全了苏东坡,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驿站,是这位伤痕累累的漂泊者疗养心灵的所在;苏东坡也成全了黄州,荒凉、偏远、萧条的黄州,因为他,而永载文化史册。
岁月的长河,千年不息,多少往事随风而逝,一些永恒的记忆更是稀缺。但苏轼来到杭州,不但给这座城市注入了灵气,也给杭州留下了光照千秋的明月:三潭印月。
年轻时曾经出任杭州通判,他的记忆中杭州是最美丽的地方。人到中年,重新回到魂牵梦萦的江南胜地,但那时的西湖已非昔日美景,厚厚的淤泥已经严重堵塞湖底。在他的主持下,1090年,大规模疏浚西湖的工程开工。苏轼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动员二十万民夫下湖淘浚。工程进展之时,苏东坡卷着裤腿,踩着泥浆,每天都到湖上巡视,亲自督促工程进度。历时数月,西湖重现唐时烟水浩淼之旧观。他又命将挖上来的淤泥和水草堆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修成一条穿湖的捷径。这条长堤与白堤遥遥相对,本无名字,但人们都习惯地称它苏堤,到现在一直称呼了近千年。
为了防止西湖再次淤塞,他让在湖中立起三座石塔,规定石塔以内的水面不准种植菱藕,更不准占湖为田。这三座石塔,到现在依然是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
人在不同的地方看月亮,月亮也会有不同的表情。苏轼性格豪放,气质浪漫,当他抬头遥望明月时,其情感犹如插上了翅膀,天上人间任翱翔。被流放儋州时,当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苏轼那种文人情怀便弥漫于这片当时的荒蛮之地。
苏轼的仕途是颠簸坎坷,但无论是“穷”还是“达”,他都努力做到兼济天下,不忘自己的责任,忧国忧民,为民请命。被贬惠州、儋州,使他远离皇帝,远离朝廷,同时也使他更加接近民间,接近百姓。苏轼将自己的命运与老百姓结合起来,深入当地的百姓之中,帮助和关心他们的生活,得到了百姓的爱戴。贬居海南期间,尽管无职无权,苏轼还是办学开馆授徒,教当地百姓子弟识文认字,让“风化未开”的儋州变成了“书声琅琅,弦歌四起”的文化城,他的学生符确也成为海南走出的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士。
既有殿堂之上的纵横捭阖,也有贬谪天涯的人生无常,苏轼那跌宕起伏一生令人叹息。公元1101年,新皇帝登基,大赦天下,64岁的苏东坡,从海南岛北归,在归途中病逝于江苏常州。
苏轼为一代奇才,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不样样精通,造诣深厚。尤其是北宋词坛,因为苏轼的出现,再度掀起风起云涌的改变。
苏轼对词最大的贡献与革新,在于将词的题材从单纯的儿女私情,离愁别绪,扩展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将词的格调从描写艳丽、媚俗的雕虫小技提升到抒发宏伟志向,表达胸襟抱负的黄钟大吕。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者,他的豪放词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入词,写人状物以奔放慷慨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在现存苏轼三百余首词里,属于这一类清雄旷达之豪放者,有四十余首。蔡嵩云在《柯亭词论》中说:“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最能代表苏轼独特风貌的作品,当数《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这首词中,我们又看到了苏轼家乡那轮峨眉山月的影子,还在长江之水中浸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责任编辑 王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