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提出了三级课程的概念,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综合实践课程了,因为它属于“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的一门课程,有着独一无二的“三级课程管理”特征。我们在具体实施综合实践课程过程中,很多人难以将这一门课程精准定位,因而就很难把握和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因而,将其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剥离清楚很有必要。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辨析
鉴于很多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存有模糊的认识,因而难以走出为了走出认识上的误区,综合实践活动自然也就不能落实到位。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经验,来谈一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关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这一课程是新课改旗下为了唤醒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改变了传统教育中教育教学与社会实际相背离的缺憾,培养学生们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性”和“活动性”的结合体。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们自主参与的综合性活动,是一门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密切相关,并能充分体现孩子们对现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综合”,所谓“综合”就是说它不是“单一”的;它的第二特征是“实践”,顾名思义,“实践”就不是在仅仅在停留书本上学习。“综合”和“实践”二者相依共生,不可或缺。
为了落实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特别综合实践课程划分为四大内容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也有人将其称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四大板块,或者四大要素。在这里,我们必须清楚,这四大板块是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必要内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绝不是单独开设这四门课程,并以此来替代综合实践活动。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劳技课、信息技术课、研究性学习课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即“三课一活动”的总称。那么,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这四大内容领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又如何体现的呢?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第六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第二款中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课程的督导与管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并督导学校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的严肃性。不能人为地将综合实践活动分解为四门具体课程来开设,更不能用学科性课程或地方课程来分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这段话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相关的边缘学科既有联系又相独立不是劳动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以及研究性学习等所能取而代之的。人为地把综合实践活动分解为某门学科课程来上的做法是错误的,是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曲解。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的实现,是要依靠具体的活动来落实的。所以,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去获得体验和感受。关于“综合”,其实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结合体,四个方面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主题的形式出现的,活动要有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并设计跨越领域的综合活动主题。在设计的方式上,一是可以设计兼顾四大领域内容的综合主题。至于说主题则可分为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环节、劳动与技术教育环节、研究性学习环节,其间再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于各个过程之中,从而达到各领域内容的整合,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综合活动过程。二是将四个领域中的两两结合,进行整体设计,并将信息教育渗透其中。三是以某一领域的内容为核心,构成核心主题,同时涉及其他三个领域内容。
上述三种设计方式都提出了内容的整合。我认为这四大领域各有重点和独特的价值: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它的实践性。学生通过亲身参加生活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学习劳动技术,提高自理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它的探究性,它是以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出现的,目的在于用适宜的学习的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地记忆和理解知识,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调查和研究,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实质,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探索问题的结论。然而,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到的信息技术教育,和与学生专门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信息技术课是有教材、有计划、分章节地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之一的信息技术教育,它不是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信息技术,而是引導学生去学会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相关信息,来支持学习和解决问题,很大的程度是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出现的,所以很多专家都提出,信息技术教育要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始终。
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国家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各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监督和管理,由学校自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而设计的,不能、也不可能强求统一。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绝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关在教室里不去深入生活实践,学生缺乏直接经验,而单凭从书本上获得知识的课,也不是综合课;用校本课程来替代综合实践课活动也是错误的,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诸多特征,这些特性与校本课程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参考文献:
[1]冯新瑞;完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J];教育科学研究;2010.12
[2]顾桂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思考[J];教育科研论坛;2002.06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辨析
鉴于很多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存有模糊的认识,因而难以走出为了走出认识上的误区,综合实践活动自然也就不能落实到位。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经验,来谈一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关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这一课程是新课改旗下为了唤醒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改变了传统教育中教育教学与社会实际相背离的缺憾,培养学生们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性”和“活动性”的结合体。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们自主参与的综合性活动,是一门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密切相关,并能充分体现孩子们对现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综合”,所谓“综合”就是说它不是“单一”的;它的第二特征是“实践”,顾名思义,“实践”就不是在仅仅在停留书本上学习。“综合”和“实践”二者相依共生,不可或缺。
为了落实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特别综合实践课程划分为四大内容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也有人将其称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四大板块,或者四大要素。在这里,我们必须清楚,这四大板块是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必要内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绝不是单独开设这四门课程,并以此来替代综合实践活动。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劳技课、信息技术课、研究性学习课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即“三课一活动”的总称。那么,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这四大内容领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又如何体现的呢?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第六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第二款中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课程的督导与管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并督导学校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的严肃性。不能人为地将综合实践活动分解为四门具体课程来开设,更不能用学科性课程或地方课程来分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这段话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相关的边缘学科既有联系又相独立不是劳动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以及研究性学习等所能取而代之的。人为地把综合实践活动分解为某门学科课程来上的做法是错误的,是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曲解。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的实现,是要依靠具体的活动来落实的。所以,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去获得体验和感受。关于“综合”,其实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结合体,四个方面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主题的形式出现的,活动要有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并设计跨越领域的综合活动主题。在设计的方式上,一是可以设计兼顾四大领域内容的综合主题。至于说主题则可分为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环节、劳动与技术教育环节、研究性学习环节,其间再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于各个过程之中,从而达到各领域内容的整合,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综合活动过程。二是将四个领域中的两两结合,进行整体设计,并将信息教育渗透其中。三是以某一领域的内容为核心,构成核心主题,同时涉及其他三个领域内容。
上述三种设计方式都提出了内容的整合。我认为这四大领域各有重点和独特的价值: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它的实践性。学生通过亲身参加生活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学习劳动技术,提高自理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它的探究性,它是以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出现的,目的在于用适宜的学习的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地记忆和理解知识,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调查和研究,敏锐地发现问题的实质,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探索问题的结论。然而,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到的信息技术教育,和与学生专门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信息技术课是有教材、有计划、分章节地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之一的信息技术教育,它不是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信息技术,而是引導学生去学会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相关信息,来支持学习和解决问题,很大的程度是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出现的,所以很多专家都提出,信息技术教育要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始终。
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国家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各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监督和管理,由学校自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而设计的,不能、也不可能强求统一。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绝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关在教室里不去深入生活实践,学生缺乏直接经验,而单凭从书本上获得知识的课,也不是综合课;用校本课程来替代综合实践课活动也是错误的,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诸多特征,这些特性与校本课程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参考文献:
[1]冯新瑞;完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J];教育科学研究;2010.12
[2]顾桂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思考[J];教育科研论坛;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