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不断践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的过程中,我们尝试以园级主题活动课程的开发为突破口,积极构建园本课程, 确立了儿童至上、“我”做主人的课程价值观。
园级主题活动课程是我园积极探索和研究的园本课程。园级主题活动课程是指以幼儿园为单位,根据幼儿发展中的关键经验与共性需要确立同一主题,全园在一段时间内,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开展生动、有趣、多维度的立体式活动,从而使幼儿积累比班级活动更丰富的感知经验,获得主动与全面的发展。
相比过去,我们更强调儿童在课程中的权利。提出“儿童至上”某种程度上是对我们过去过度偏向“以教定教”的幼儿园课程的纠偏,以期带动园所课程理念和教师行为的变革。我们认为,只有真正信仰“儿童至上”,才能促使教师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自主性,保护幼儿的兴趣爱好,促进幼儿身心的自由发展;更加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社会化;注重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
相比过去,我们更突出多元主体在课程中的参与,因此“‘我’做主人”具体从三方面来体现。
一是教师是活动的主人。幼儿园结合每位教师的特点给予其施展才华的空间,激励教师用各自的智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在工作中得以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二是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我们把活动的时间、空间给孩子,把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力给孩子,把表达想法、自主表现的权力给孩子。在生活、游戏、学习、活动中,渗透、落实对幼儿“自尊、自主、自立、自信”品质的引导。
三是家长是活动的主人。我们强调家长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参与。
师、幼、家三方在活动中都从“我”的视角主动参与,为幼儿园的课程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指向:整体发展
课程的实施是有其出发点与落脚点的。《指南》提出:“为幼儿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协调发展为核心。”这也是我们实施园级主题活动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培养自尊、自信、自主、自立的幼儿”。
我们依据幼儿发展中的关键经验与共性需要,确立了园级主题活动的选题与内容,将幼儿期的重要发展目标与园级大型活动、班级活动、家园共育工作的内容进行对接,通过全园的联动设计、组织,开展生动、活泼、丰富的主题活动,最终促进幼儿获得全面发展。我园的园级主题活动包括以下四个主题。
主题一:我是快乐小天使。通过大带小活动,增进幼儿间的互助、友爱关系,培养大中班幼儿自主、自信的交往能力,帮助小班幼儿适应新环境,减少分离焦虑带给幼儿的身心影响。
主题二:我是劳动小能手。通过年级竞赛、园级竞赛的活动感受劳动的快乐,培养幼儿树立自理自立的精神,学会关心他人,挑战自我。
主题三:我和图书做朋友。通过园级和班级图书馆借阅、图书表演、图书义卖等活动,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让幼儿收获爱读书、会读书等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主题四:我是闪亮小明星。通过为每个幼儿搭建表演的舞台,张扬幼儿的个性,培养其兴趣与专长,实现人人展示、人人精彩、人人成功。
课程的实施途径:多元互动的人际链接
关系对一个人形成自我认识、获得发展有着深深的影响。课程中也凝结着教与学、幼与师、幼与幼、家与幼的多元关系。《指南》提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园级主题活动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共同活动与交往的机会,形成了同伴之间、师幼之间、师师之间、家园之间的多元互动模式,有效地将幼儿身边的所有人际关系连接起来,为共同的主题目标来沟通、协调、联合与合作,同想、同做、同成长。这种人际关系的调动与连接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可能。
在园级主题活动中,我们看到,幼儿从班级的小集体走向幼儿园的大集体。幼儿的人际关系范围拓展后,中大班的哥哥姐姐们懂得了什么是责任,学会了友爱谦让以及怎样照顾别人;小班的弟弟妹妹们更快地接纳和融入新环境,认识了新朋友,学习了新本领;平行年龄的孩子们在材料互换、空间共享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开阔了眼界,认识了更多的好朋友。幼儿园对孩子们来说不再陌生,因为他们认识并可以随时和这里的每一个人打招呼甚至共同游戏。
同样,教师从小班级走向大集体。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成熟教师们相互结对开展伙伴行动研究,共同研讨设计园级主题活动方案,相互借鉴与吸纳,共享集体智慧,在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提升教育理念以及综合组织能力,获得了加速成长。
再者,家长从旁观者走向参与者,对幼儿园而言,不再是单单有效利用家长资源、发挥家长优势,而是多了一重视角,能够吸取更多元的课程开发思路和课程评价角度。
可以说,园级主题活动课程最大的价值就是将课程中的人的因素充分激发、调动起来,使课程中产生了多维度、十分充分的互动——大家一起同想、同做、同成长,也更好地落实了我园“培养自尊、自信、自主、自立的幼儿”的育人目标。
课程实施策略:支持学习品质的形成
园级主题活动把幼儿的当前需要作为教育的来源与资源,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形成了积极有效的互动,使幼儿以自由、自愿、愉悦、投入的状态参与活动。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活动中学,通过探索、发现、思考、表现、表达的过程建构经验,形成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为了支持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教师在园级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梳理出了相应的策略,有效地支持幼儿自尊、自信、自主、自立,获得发展。 策略1:站在旁边等一等
教师们在活动中逐步能够顺应孩子发展的节奏,置身于孩子之后,不急于介入和干涉孩子的活动,留出更多的时间、空间观察幼儿的表现,跟随孩子发展的脚步,实施适宜的教育。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比如,在园级主题活动“劳动小能手”中,教师们改变以往自己策划活动、布置任务、让孩子按要求配合的情况,引导孩子们根据采摘的内容自己制定计划、选择采摘工具、自由分组共同完成任务。活动中,孩子们自己发现铁铲最好用,胡萝卜比白萝卜好拔,鸡蛋放专用小盒装最合适、安全等。
策略2:引导孩子试一试
我们的教师尽管也在一直努力发现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满足孩子探索的要求,但当教师的儿童观发生变化后,从认为孩子不一定行到相信孩子一定行,才会真正给予幼儿更多自由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支持幼儿有意义地学习。活动中,教师开始尊重幼儿自己说出的想法,并根据园级主题活动的内容,激发幼儿挖掘主题活动的创新点,由他们自己选择和决定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方法,根据自己自由的意愿去构建活动的规则,自主解决活动中的问题。
比如,在园级主题活动“收获的季节”中,孩子们在院子中、秋游途中、来园路上等捡到了各种各样的叶子,教师根据幼儿年龄阶段、兴趣的不同,在小中大班分别开展了“叶子的秘密”“叶子变变变”“拓印叶子画”“叶子的保鲜”“会跳舞的叶子”等探究活动。从问题的发起,到寻找答案、再到实验探索,收获成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一步步地由浅入深地开展了叶子的探究活动,最后依据不同探究小组的结论,在幼儿园里开展多项展览活动,如叶子保鲜方法展、创意叶子画展、叶子的秘密展、生活中的叶子展、各种各样的叶子展等。
策略3:鼓励孩子互相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小孩子队伍中最进步的小孩子。”教师为孩子创造机会,使孩子们能主动、友好地与他人交往,体验分享、互助、合作的快乐。
比如,我们在园级主题活动中,开展“大带小”协作组、“平行班”年龄组、和“全园”亲子互动的多层次混龄活动。我们通过“以大带小”“大小合作”“大小互助”的活动方式,鼓励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户外自由组合,将集体体育活动和自选活动内容相结合。活动中,大班幼儿对运动的兴趣、投入程度以及技巧能力,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小班幼儿的参与态度。而中大班幼儿也需要提升同伴交往能力,进一步发展同理心,才能更好地和同伴互相商量,共同合作带好弟弟妹妹。在合作协商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不仅都在学习友爱谦让,而且还感受到自身所具有的强大能力,一起体验混龄游戏活动的乐趣。
实践证明,我们通过开展有效、适宜的园级主题活动,逐步将《指南》精神落实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形成以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发展为主体的课程文化,引导教师相信每个孩子都具有强大的能力,从而能利用幼儿自身的经验点,支持幼儿有意义地学习,引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为每一个孩子享有并度过快乐、有意义的童年而不懈努力。
园级主题活动课程是我园积极探索和研究的园本课程。园级主题活动课程是指以幼儿园为单位,根据幼儿发展中的关键经验与共性需要确立同一主题,全园在一段时间内,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开展生动、有趣、多维度的立体式活动,从而使幼儿积累比班级活动更丰富的感知经验,获得主动与全面的发展。
相比过去,我们更强调儿童在课程中的权利。提出“儿童至上”某种程度上是对我们过去过度偏向“以教定教”的幼儿园课程的纠偏,以期带动园所课程理念和教师行为的变革。我们认为,只有真正信仰“儿童至上”,才能促使教师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自主性,保护幼儿的兴趣爱好,促进幼儿身心的自由发展;更加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社会化;注重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
相比过去,我们更突出多元主体在课程中的参与,因此“‘我’做主人”具体从三方面来体现。
一是教师是活动的主人。幼儿园结合每位教师的特点给予其施展才华的空间,激励教师用各自的智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在工作中得以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二是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我们把活动的时间、空间给孩子,把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力给孩子,把表达想法、自主表现的权力给孩子。在生活、游戏、学习、活动中,渗透、落实对幼儿“自尊、自主、自立、自信”品质的引导。
三是家长是活动的主人。我们强调家长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参与。
师、幼、家三方在活动中都从“我”的视角主动参与,为幼儿园的课程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指向:整体发展
课程的实施是有其出发点与落脚点的。《指南》提出:“为幼儿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协调发展为核心。”这也是我们实施园级主题活动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培养自尊、自信、自主、自立的幼儿”。
我们依据幼儿发展中的关键经验与共性需要,确立了园级主题活动的选题与内容,将幼儿期的重要发展目标与园级大型活动、班级活动、家园共育工作的内容进行对接,通过全园的联动设计、组织,开展生动、活泼、丰富的主题活动,最终促进幼儿获得全面发展。我园的园级主题活动包括以下四个主题。
主题一:我是快乐小天使。通过大带小活动,增进幼儿间的互助、友爱关系,培养大中班幼儿自主、自信的交往能力,帮助小班幼儿适应新环境,减少分离焦虑带给幼儿的身心影响。
主题二:我是劳动小能手。通过年级竞赛、园级竞赛的活动感受劳动的快乐,培养幼儿树立自理自立的精神,学会关心他人,挑战自我。
主题三:我和图书做朋友。通过园级和班级图书馆借阅、图书表演、图书义卖等活动,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让幼儿收获爱读书、会读书等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主题四:我是闪亮小明星。通过为每个幼儿搭建表演的舞台,张扬幼儿的个性,培养其兴趣与专长,实现人人展示、人人精彩、人人成功。
课程的实施途径:多元互动的人际链接
关系对一个人形成自我认识、获得发展有着深深的影响。课程中也凝结着教与学、幼与师、幼与幼、家与幼的多元关系。《指南》提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园级主题活动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共同活动与交往的机会,形成了同伴之间、师幼之间、师师之间、家园之间的多元互动模式,有效地将幼儿身边的所有人际关系连接起来,为共同的主题目标来沟通、协调、联合与合作,同想、同做、同成长。这种人际关系的调动与连接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可能。
在园级主题活动中,我们看到,幼儿从班级的小集体走向幼儿园的大集体。幼儿的人际关系范围拓展后,中大班的哥哥姐姐们懂得了什么是责任,学会了友爱谦让以及怎样照顾别人;小班的弟弟妹妹们更快地接纳和融入新环境,认识了新朋友,学习了新本领;平行年龄的孩子们在材料互换、空间共享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开阔了眼界,认识了更多的好朋友。幼儿园对孩子们来说不再陌生,因为他们认识并可以随时和这里的每一个人打招呼甚至共同游戏。
同样,教师从小班级走向大集体。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成熟教师们相互结对开展伙伴行动研究,共同研讨设计园级主题活动方案,相互借鉴与吸纳,共享集体智慧,在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提升教育理念以及综合组织能力,获得了加速成长。
再者,家长从旁观者走向参与者,对幼儿园而言,不再是单单有效利用家长资源、发挥家长优势,而是多了一重视角,能够吸取更多元的课程开发思路和课程评价角度。
可以说,园级主题活动课程最大的价值就是将课程中的人的因素充分激发、调动起来,使课程中产生了多维度、十分充分的互动——大家一起同想、同做、同成长,也更好地落实了我园“培养自尊、自信、自主、自立的幼儿”的育人目标。
课程实施策略:支持学习品质的形成
园级主题活动把幼儿的当前需要作为教育的来源与资源,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形成了积极有效的互动,使幼儿以自由、自愿、愉悦、投入的状态参与活动。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活动中学,通过探索、发现、思考、表现、表达的过程建构经验,形成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为了支持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教师在园级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梳理出了相应的策略,有效地支持幼儿自尊、自信、自主、自立,获得发展。 策略1:站在旁边等一等
教师们在活动中逐步能够顺应孩子发展的节奏,置身于孩子之后,不急于介入和干涉孩子的活动,留出更多的时间、空间观察幼儿的表现,跟随孩子发展的脚步,实施适宜的教育。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比如,在园级主题活动“劳动小能手”中,教师们改变以往自己策划活动、布置任务、让孩子按要求配合的情况,引导孩子们根据采摘的内容自己制定计划、选择采摘工具、自由分组共同完成任务。活动中,孩子们自己发现铁铲最好用,胡萝卜比白萝卜好拔,鸡蛋放专用小盒装最合适、安全等。
策略2:引导孩子试一试
我们的教师尽管也在一直努力发现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满足孩子探索的要求,但当教师的儿童观发生变化后,从认为孩子不一定行到相信孩子一定行,才会真正给予幼儿更多自由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支持幼儿有意义地学习。活动中,教师开始尊重幼儿自己说出的想法,并根据园级主题活动的内容,激发幼儿挖掘主题活动的创新点,由他们自己选择和决定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方法,根据自己自由的意愿去构建活动的规则,自主解决活动中的问题。
比如,在园级主题活动“收获的季节”中,孩子们在院子中、秋游途中、来园路上等捡到了各种各样的叶子,教师根据幼儿年龄阶段、兴趣的不同,在小中大班分别开展了“叶子的秘密”“叶子变变变”“拓印叶子画”“叶子的保鲜”“会跳舞的叶子”等探究活动。从问题的发起,到寻找答案、再到实验探索,收获成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一步步地由浅入深地开展了叶子的探究活动,最后依据不同探究小组的结论,在幼儿园里开展多项展览活动,如叶子保鲜方法展、创意叶子画展、叶子的秘密展、生活中的叶子展、各种各样的叶子展等。
策略3:鼓励孩子互相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小孩子队伍中最进步的小孩子。”教师为孩子创造机会,使孩子们能主动、友好地与他人交往,体验分享、互助、合作的快乐。
比如,我们在园级主题活动中,开展“大带小”协作组、“平行班”年龄组、和“全园”亲子互动的多层次混龄活动。我们通过“以大带小”“大小合作”“大小互助”的活动方式,鼓励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户外自由组合,将集体体育活动和自选活动内容相结合。活动中,大班幼儿对运动的兴趣、投入程度以及技巧能力,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小班幼儿的参与态度。而中大班幼儿也需要提升同伴交往能力,进一步发展同理心,才能更好地和同伴互相商量,共同合作带好弟弟妹妹。在合作协商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不仅都在学习友爱谦让,而且还感受到自身所具有的强大能力,一起体验混龄游戏活动的乐趣。
实践证明,我们通过开展有效、适宜的园级主题活动,逐步将《指南》精神落实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形成以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发展为主体的课程文化,引导教师相信每个孩子都具有强大的能力,从而能利用幼儿自身的经验点,支持幼儿有意义地学习,引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为每一个孩子享有并度过快乐、有意义的童年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