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劲堃:跳动的笔墨幻想

来源 :凤凰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ang0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李劲堃的画前,有一种很特别的“不安”,不是心慌,而是心中猛烈的跳动,感觉置身于一个十分神秘的境界中,充满了幻想,却又有了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在那些经典唯美的笔墨中游走,有一种强烈的冲破黑暗、冲破阻碍的力量,也能感受到作品表现出来的深深中国情。
  岭南画派的画家们,有着十分浓厚的笔墨情结,他们主张国画更新,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主张写实,引入西洋画派,发扬了国画的优良传统,在绘画技术上,一反勾勒法而用“没骨法”,用“撞水撞粉”法,以求其真。李劲堑正是岭南后起之秀中的代表人物。宋人笔墨,元人笔墨、明清人的笔墨之法度,是其创作核心,但是,作品却没有掉进“古”的陷阱,而是进行了极大的创新。
  
  


  第一部分:经典笔墨韵
  
  墨由笔出,笔由墨现。
  “骨具则筋络可联,骨立则血肉可附”。笔墨如同骨骼和血肉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笪重光《画筌》里说:“笔中用墨者巧,墨中用笔者能;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笔渴时墨焦而屑,墨晕时笔化而镕。”笔墨两者互相为用,用得好就可以达到巧和能,掌握筋骨和精神的关系,进而取得墨镕而笔化的艺术效果。
  “笔墨”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李劲堑的作品中表现得十分精彩,笔法和墨气是浑然天成,洋溢着深厚的中国画精神。
  山水树木、草丛竹林、栈道溪流、小桥人家,都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情。画一棵树、一根竹子简单,画一“片”就不简单了。李劲堃的作品全部是大幅的,全部是“片”,都是中国的笔墨画,在这些“片”中,我们能感受到作品表现出来的,笔墨的生熟、巧拙、老嫩、虚实等关系,熟而生巧,有一种天真之意趣。
  笔墨的优劣并无固定的标准,关键在于用笔墨状物造境是否真正达到了表现的目的,而技法则是为达到这种表现目的所运用的手段、技巧的水平而已。李劲堑的山水作品向来追求经典,这是真正把油画的技法溶入自己的国画创作中。传统所国画不能表现的光、影、明、暗、虚、实,就用油画的成分来表现,又丝毫不损国画的风格。
  所以,在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光影对比效果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而非传统国画的“写生” “写实”,放弃了传统山水国画中过于强调内涵的各种技法表现,放弃了单调的“墨分五色”处理,使得作品显得热烈、奔放、阔大、明朗,成就了浓墨重彩的经典。
  作品打破了中国山水画中的“笔墨中心论”,“不以笔墨为归依、为目的、为炫耀其功夫的手段”,并不等于作品放弃了笔墨,相反,却表现出了笔墨的深入研究和独特理解,这一切也是作品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中国情。
  
  第二部分:梦幻千年结
  
  站在李劲堑的画面前,有一种很特别的“不安”,不是心慌,而是心中猛烈的跳动。感觉置身于一个十分神秘的境界中,充满了幻想,千头万绪,剪不断,理不清,一束束奇特的亮光让你感觉有了无比强大的生命力,有一种强烈的冲破黑暗、冲破阻碍的力量。
  千年来,中国人对笔墨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中国工笔,写意亦写情,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几种结合起来,也许能表达一种率性的写意;中国的历史纵横交错,像丝,很难理清楚,用一个复杂的造型或许能表现其中的难度,是这两个原因成就了《千年结》。
  “环顾李劲堃的画,那梦幻之感更被一种力量悬浮在空间,飘来荡去,好像进入一个未知的宇宙幻想空间,又好像回到了童年,甚至婴儿时期对世界的体验。”
  的确,李劲堑的山水画中,不见名山,没有大川,却有名山大川之魄,没有小桥,不见流水,却有小桥流水之意,已经突破了传统国画山水的表现方法,其“外在”和“内在”,变的模糊不清,颠覆了中国人固有的审美习惯,超越了传统的审美经验,作品传达给我们的是,距离化、主观化后的山水树木,不是给人可观、可赏、可游、可居的感觉,而是让人感觉梦幻,又有宋人“写山之骨”“写山之气”的一面,同时又有一股巨大力量。
其他文献
2005年10月2日,哥德堡号正式扬帆启航了。经西班牙加的斯港、巴西北部的累西腓,绕过非洲好望角、印度洋,再到澳大利亚的弗里曼特尔和印尼雅加达,预计2006年7月抵达中国广州。整个航线与260年前一样,往返共计35000多海里,耗时达两年左右。我很幸运,从始至终亲眼目睹了这条古船是如何绕了大半个地球,从瑞典走来,从远古走来,从人们魂牵梦萦的期盼中走来。海上的日子,大部分都是单调而乏味的,而最让人兴
期刊
10多年前,我从北卡莱罗纳大学毕业,当时北卡的中国留学生并不多,相互之间也比较熟悉,连同从台湾、香港,甚至新加坡等地区的留学生一起,大中华区的留学生常聚在一起,既抒发思乡之情,也抒发对美国生活的向往。  毕业前的一段时间,这种聚会就更多了。我们几乎每周都会抽时间去一家名叫“唐堂”的中餐厅吃中餐。餐厅的老板是东北人,藏有正宗的高梁酒,大陆去的留学生比较能喝,边喝还边唱《饮酒歌》,而台湾、香港等地的学
期刊
一对大学时代的恋人,因男生毕业之夜的出轨而最后分手。毕业是怎样的一个焦躁期,毕业的那天晚上发生了什么?当年的男生和女生分别撰文,回忆毕业那晚的“一夜情”。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的“人才工程”预备队,要被分配去边远地区支教。虽说只需要去一年便可以回校读研,但看着同学们一个个光鲜地签到外企,或者出国,心里总不是滋味。但幸好,当时我女朋友杰美很理解我,她总安慰我说:“一年就一年吧,不回来也无所
期刊
讲述人:钟明阳,男,1964年毕业于成都某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现已退休。  1964年的夏天阳光明媚,虽然离“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已经不远,但校园里的生活还基本正常。当时的大学教育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锻炼,毕业前的一年中我们基本是呆在工厂里实习,和工人师傅们一样上班下班,业余时间,同学们则以异乎寻常的热情在讨论着自己今后的分配去向。6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身上那种可以燃烧一切的激情,那种情感,与当时
期刊
“毕业不是病没工作要人命时不我与就算饱读四书五经我的未来都是梦”  三年前的夏天,台湾大学校园内开始流行这首中文饶舌歌《毕业于什么?》,歌词表露踏出校门的社会新鲜人,渴望找到工作,却对未来茫然,产生“毕业即失业”的忧惧。  脱去稚嫩的学子外衣,成为社会新鲜人,是喜悦的成长,但在台湾凤凰花开的夏天,骊歌初唱的毕业季节,碰到社会失业率居高不下,要和各路英雄好汉竞争,分食一口就业市场大饼,却是无情的考验
期刊
勇敢的人回忆,坚强的人忘记。我胆小,又脆弱,于是把过去幻化,让我看起来并没有在回忆,却也不曾彻底忘记。  我狠狠爱过的一个人叫石铸,那时我的心像一块无瑕美玉。石铸是个造波池般的男人,我是这池中的一个泳者。他的才华和风度令他有足够能力让我产生一波期待,再是一波狂喜,又来一波温情,再推一波疯狂……  大四开始没多久,石铸就选择了去边远地区支教,从消息确定的那天起,我们便以倒计时的方式度日。我害怕离别,
期刊
他们是一群热爱飞翔的人,崇尚自由,富于冒险精神,充满激情。当他们张开绚丽的滑翔伞,借助风的速度,从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高山腾空飞翔时,山川大地顿时尽收眼底,清风掠过耳际,紧张的心情顿时化作悠然。人与伞仿佛融为一体,按照他们的意愿上升盘旋,他们在天地之间感受到了驾御自我的满足与释然,他们人生的梦想与热情,以同样的速度在阳光和风中纵横驰骋。    现象 滑翔伞,人类飞翔的翅膀    很久之前,人类就梦想
期刊
我并不想很做作地回忆自己的毕业。对于我来说,那段日子让我见证了人生的不堪,至今难忘。  我就读的大学并不十分好,但大学期间,我一直很活跃,不但功课很优秀,有两年时间还担任学校团委副书记、学生会主席。毕业的时候,不管是同学们之间流传的小道消息,还是学生工作部老师有意无意透露给我的消息,以及辅导员单独跟我谈话时表达的意思,都表明我会有一个不错的分配去向。  在我们那个年代,最好的分配去向就是分到国家有
期刊
李泽厚在1993年回国时说过,这是一个“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的时代,最近又说: 中国目前思想文化领域是“四星高照,何处人文?”(四星指:影星、球星、歌星、节目主持明星)。李泽厚固然不再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大红大紫”,但是近年来他的名字频频出现于报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口无遮拦地臧否人物,笑谈“超女”,声称喜欢周笔畅。一个毫无世俗心机的思想者,在上世纪末“深暗的黄昏中,为人类工作”,替自己
期刊
进藏的路从来被称作“天路”。这一方面是因为西藏的遥远,像“天”一样遥不可及;另一方面也因为那片土地的神秘、纯净、神圣,像“天”一样让凡人膜拜。但“天”从不是一个物化的形容,天路的质地可以是泥泞,可以是沙石,可以是沥青……多少年来,人们行走在天路上,留下无数传奇。  2006年7月1日,天路又有了新的质地——青藏铁路像一个登天的云梯,搭在云端里的青藏高原之上。从格尔木到拉萨,天路的故事仍将继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