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经典诵读的概述
对经典诵读的涵义进行了解并对其范围进行界定,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经典诵读教育活动,促进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顺利开展。
(一)经典的定义
所谓“经典”,即指儒家经典书籍及具有指导意义在重要权威著作。它涵盖了人类对自身、社会及宇宙的探索,具有跨越地域、时间、文化的恢弘指导意义和启迪作用。
“真正的名副其实的经典,在时间和空间中形成,反过来又超越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经典具有不朽的性格,经典是永恒的。”经典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表天地,宇宙恒久的规律,是万事万物被祖先们所总结出来的真理,是历代先辈的智慧结晶。
(二)诵读的定义
叶圣陶先生所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将诵读分为吟诵与朗诵两种方式。李德成主編的《阅读辞典》中将诵读分作朗诵、吟诵、背诵等。许嘉璐在《高中语文学习词典》中把“诵读”释义为:“心、眼、口耳并用的出声阅读。采用诵读方式,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将想象中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
总而言之,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音,耳闻其声,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性时间阅读活动,通过诵读,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全面理解文本。
(三)经典诵读的定义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在人生记忆中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诗宋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二、经典诵读的价值意义
开展经典诵读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利于中学生锻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健全青少年人格。
(一)学科价值: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现今的中学语文教育中,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必须着重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对于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言,因没有规范和丰富的语言积累而导致的语言的贫瘠是其主要问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诵读经典,能够帮助学生充实自身的记忆仓库,形成大量的信息输入,加上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体验,能充分调动大脑中的记忆,形成自己的语言,从而深切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作为语言文字载体的中华传统经典,通过学生的诵读及品味,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德育价值:影响学生的精神发展,健全人格
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积淀,蕴含于经典中的道德准则及精神品质,在语文教育中长期坚持,定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让学生从中学会如何做人处世,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健全人格的意义。
(三)美育价值:加强审美能力,激发审美再创造
经典诵读是对中学生进行美育的桥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感悟美、领悟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平台,让学生在丰富的美感体验中获得畅快淋漓的审美享受,使学生的综合审美素质在潜移默化的诵读活动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提高,真正达到“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以美引善”。
三、经典诵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诵读”,鼓励学生诵读经典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作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对于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点拨与指导。对于中学阶段学生的经典诵读的教育,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诵读,在其真正的理解其涵义之后,让他明白诵读经典不是单纯的背诵,更多的是我们在熟背之后的一种理解与感悟。
学校可以利用每周早、晚自习时间让学生诵读经典,使经典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正确引导,在学校组织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更好的明白诵读。作为教师,可从单元主题入手,寻找相关的国学经典内容,进行有主题,有目的,有序列的诵读,利用有效资源帮助、引导学生诵读经典,鼓励学生诵读经典并在诵读经典后适时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来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二)稳抓语文课本教材资源,整合经典诵读资源
语文教育最主要的载体是语文课本。如何发挥并利用好课本教材资源是中学进行经典诵读教育的基础环节。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古诗词、文言文篇目都是出自经典名家的经典作品。面对课本中的经典之作,我们要深挖教材魅力,感受不同的载体中的不同风格,并多元感悟文本,让教材、课堂成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思想交流、思维碰撞、情感积累和相互借鉴、学习收获的天地。
首先,通过诵读,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挖掘经典作品的无限魅力,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其次,教师要学会鼓励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课堂上勇敢的说出自己的体会感悟,展示自己诵读经典的心得体会。最后,“教是为了不教”,面对有限的课本容量和课堂教学时间,对教材中的经典文本进行诵读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知识和方法的学习积累,学生要学会在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中进行方法的迁移于经典诵读课外拓展活动。
(三)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与训练
因缺乏对经典诵读教育意义的重视和有效指导,大多数老师只是把诵读作为辅助语文教学的一种方式。将诵读进行系统训练,对学生进行诵读理论指导,保证学生在诵读训练中有理有据,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经典诵读能力的必要举措。
诵读与朗读不同,不需要运用过多的表演性技巧,但也绝不是平淡地、毫无感情的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让学生思考字音的重音、语句的节奏和停顿,注意诵读的语速、语调,把握作品情感基调,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的投入传统经典中去。
(四)加强对学生经典诵读的评价检阅与检测,鼓励学生思考
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传统的诵读教学缺乏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这严重影响到了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经典诵读往往流于形式。中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必须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加强对学生经典诵读的评价检阅与检测,鼓励学生思考,建立完善经典诵读的评价体系。
在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鼓励、赏识和肯定,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在经典诵读教学之后,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经典诵读的评价检阅与检测,发现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努力、进步和勇气给予肯定和赏识,鼓励学生大胆地诵读,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教师的重视与鼓励下更加热爱经典诵读。
对经典诵读的涵义进行了解并对其范围进行界定,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经典诵读教育活动,促进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顺利开展。
(一)经典的定义
所谓“经典”,即指儒家经典书籍及具有指导意义在重要权威著作。它涵盖了人类对自身、社会及宇宙的探索,具有跨越地域、时间、文化的恢弘指导意义和启迪作用。
“真正的名副其实的经典,在时间和空间中形成,反过来又超越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经典具有不朽的性格,经典是永恒的。”经典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表天地,宇宙恒久的规律,是万事万物被祖先们所总结出来的真理,是历代先辈的智慧结晶。
(二)诵读的定义
叶圣陶先生所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将诵读分为吟诵与朗诵两种方式。李德成主編的《阅读辞典》中将诵读分作朗诵、吟诵、背诵等。许嘉璐在《高中语文学习词典》中把“诵读”释义为:“心、眼、口耳并用的出声阅读。采用诵读方式,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将想象中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
总而言之,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音,耳闻其声,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性时间阅读活动,通过诵读,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全面理解文本。
(三)经典诵读的定义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在人生记忆中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诗宋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二、经典诵读的价值意义
开展经典诵读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利于中学生锻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健全青少年人格。
(一)学科价值: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现今的中学语文教育中,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必须着重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对于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言,因没有规范和丰富的语言积累而导致的语言的贫瘠是其主要问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诵读经典,能够帮助学生充实自身的记忆仓库,形成大量的信息输入,加上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体验,能充分调动大脑中的记忆,形成自己的语言,从而深切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作为语言文字载体的中华传统经典,通过学生的诵读及品味,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德育价值:影响学生的精神发展,健全人格
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积淀,蕴含于经典中的道德准则及精神品质,在语文教育中长期坚持,定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让学生从中学会如何做人处世,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健全人格的意义。
(三)美育价值:加强审美能力,激发审美再创造
经典诵读是对中学生进行美育的桥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感悟美、领悟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平台,让学生在丰富的美感体验中获得畅快淋漓的审美享受,使学生的综合审美素质在潜移默化的诵读活动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提高,真正达到“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以美引善”。
三、经典诵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诵读”,鼓励学生诵读经典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作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对于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点拨与指导。对于中学阶段学生的经典诵读的教育,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诵读,在其真正的理解其涵义之后,让他明白诵读经典不是单纯的背诵,更多的是我们在熟背之后的一种理解与感悟。
学校可以利用每周早、晚自习时间让学生诵读经典,使经典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正确引导,在学校组织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更好的明白诵读。作为教师,可从单元主题入手,寻找相关的国学经典内容,进行有主题,有目的,有序列的诵读,利用有效资源帮助、引导学生诵读经典,鼓励学生诵读经典并在诵读经典后适时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来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二)稳抓语文课本教材资源,整合经典诵读资源
语文教育最主要的载体是语文课本。如何发挥并利用好课本教材资源是中学进行经典诵读教育的基础环节。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古诗词、文言文篇目都是出自经典名家的经典作品。面对课本中的经典之作,我们要深挖教材魅力,感受不同的载体中的不同风格,并多元感悟文本,让教材、课堂成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思想交流、思维碰撞、情感积累和相互借鉴、学习收获的天地。
首先,通过诵读,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挖掘经典作品的无限魅力,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其次,教师要学会鼓励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课堂上勇敢的说出自己的体会感悟,展示自己诵读经典的心得体会。最后,“教是为了不教”,面对有限的课本容量和课堂教学时间,对教材中的经典文本进行诵读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知识和方法的学习积累,学生要学会在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中进行方法的迁移于经典诵读课外拓展活动。
(三)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与训练
因缺乏对经典诵读教育意义的重视和有效指导,大多数老师只是把诵读作为辅助语文教学的一种方式。将诵读进行系统训练,对学生进行诵读理论指导,保证学生在诵读训练中有理有据,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经典诵读能力的必要举措。
诵读与朗读不同,不需要运用过多的表演性技巧,但也绝不是平淡地、毫无感情的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让学生思考字音的重音、语句的节奏和停顿,注意诵读的语速、语调,把握作品情感基调,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的投入传统经典中去。
(四)加强对学生经典诵读的评价检阅与检测,鼓励学生思考
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传统的诵读教学缺乏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这严重影响到了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经典诵读往往流于形式。中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必须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加强对学生经典诵读的评价检阅与检测,鼓励学生思考,建立完善经典诵读的评价体系。
在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鼓励、赏识和肯定,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在经典诵读教学之后,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经典诵读的评价检阅与检测,发现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努力、进步和勇气给予肯定和赏识,鼓励学生大胆地诵读,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教师的重视与鼓励下更加热爱经典诵读。